在《尚书》里提到鲧治水的事情,说明鲧是继续了共工氏族的治水传统的。这里提供一下广州农村治水的一些情况,《山海经》说鲧是用息壤治水,注家说息壤就是不停生长的土,所以顾颉刚指出这就是筑堤治水,是十分正确的,我个人认为,除深圳自然环境本底较好外,与深圳城市发展理念有关,长期重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与其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关。
1、深圳的环境怎么样?
改革开放40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中国一线城市的前三名和世界级大都市,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成功典范。当我们为深圳经济发展成效而赞叹和惊呼时,殊不知她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成效同样让我们折服,深圳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殊荣。
在全市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大小公园接近1000个,几乎每两个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一个公园,建设区公园绿地面积达19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0%,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5%,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占全年有效天数接近100%,饮用水源达标率为10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很多指标是首都北京市2035年奋斗的目标。
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深圳经济发展速度超快、发展质量引人瞩目,而环境建设又让人羡慕?我个人认为,除深圳自然环境本底较好外,与深圳城市发展理念有关,长期重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与其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关,深圳在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土地面积是最小的一个城市,陆地面积只有1997.27平方公里。
在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有限、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狭小空间范围内,深圳不是一味地拓展建设用地,相反严格控制生态空间,在2005年就制定了《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为全国城市生态建设树立了典范和标杆。在仅有的1997.27平方公里的陆地空间,划定了974.5平方公里作为基本生态控制线面积,在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山体、绿地、森林、水体等生态空间严格保护,除重大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和公园以外,严禁在“红线”内进行建设。
因此,在深圳繁华的都市生活中,紧张的工作中,人们能够享受到生态环境赋予的自然之美、舒适和娴静之美,考核和评估是确保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手段,深圳很早就开始实行把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与干部任免结合起来,如果领导干部离任需要接受“生态审计”,而且损害生态环境要进行终身追责。这些做法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并开始在全国推广和实行,
在城中村和老旧城区环境治理方面,深圳同样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按照有序推进,分类施策的原则,加大城中村综合整治和拆除重建,重在优化居住环境和服务设施配套,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对老旧城区和工业区改造也有很多成功案例,如在旧厂房基础上改造成的蛇口网谷,已成为网络信息科技公司和文化创意企业的集聚区。
2、广州治水成效怎么样?
这里提供一下广州农村治水的一些情况,据统计,全市1112个行政村(社区)纳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计划,截至7月25日,累计已完工1056个,其余56个村社正在施工,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0%,设施覆盖率达到91.4%,提前完成省下达到2020年达到85%的任务,已建成分散式处理设施1985个。其中2017年完成316个行政村治理,是历年年均完成数量70个的4.5倍,治理推进成效显著,
预计2018年底完成剩余56个村社治理项目建设,实现全市治理行政村全覆盖。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呈现点多、量大、面广、位置偏远的特点,运行维护管理难度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分建,七分管”,为破解运行维护管理难题,压实各级工作责任,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广州市水务局委托技术单位建设研发了“农污巡检APP”,应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手段,摸清设施点和管网底数,提高运行信息传递效率,进一步规范日常管养行为,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