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的汉口话是黄埔路以上的。现在不会说武汉话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今天的武汉不是以往的武汉了,已成大武汉了,作为我在武汉生活了68年的老武汉人,我谈点对武汉话的了解,这一带是解放前武汉的商业文化中心,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活动,迁徙的大方向主要是由北向南,其次是由东到西,反向而行的例子比较少见,这一重要特点产生了汉语南方各方言的最初源头,并形成了今天汉语方言地理的格局。
1、武汉人究竟说的是什么话?
作为我在武汉生活了68年的老武汉人,我谈点对武汉话的了解。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真正的武汉人是汉口为中心,而汉口是指黄埔路到汉正街一带。这一带是解放前武汉的商业文化中心,包括江汉路到汉口长春街的各国租界,武汉的百年民校如市一男中,即今天的二中。市一女中,即今天的市16中,我在1954年起生活在大智门活车站附近的天声街。
先后在一元路小学,市16中,市二中读书,我只知道那时武汉人是以黄埔路以上称为汉人口,黄埔路以下为乡下。因此正宗的汉口话是黄埔路以上的,而黄埔以下因靠近黄陂。很多黄陂人融入其中,因而话中融入黄陂话,被中心城区即黄埔路以上的人称为乡里话,而武昌话又与汉口话不同。我们老武汉人一听就分得出来,而汉阳话因汉阳蔡甸人多,话音带有浓重的菜甸音。
2、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不会说武汉话,这是为什么?
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不会说武汉话,这不为奇,也不重要,能在武汉赚钱也就行了,标准的武汉话还要数老年一代人。现在不会说武汉话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今天的武汉不是以往的武汉了,已成大武汉了,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小巷到大街,从菜场到商场及各层面都是用普通话交流融合。四面八方的人在武汉创业,生根开花结果,显然离不开普通话,
3、方言是怎么形成的?
汉语的北方方言是古代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所用语言经过长期发展,并受周围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的直接结果。而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其他汉语方言则发端于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的几次南下移民活动,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上溯先秦,下及近世,代代不绝。人口迁移的方式大概有两类,一是人民自动的流徙,一是政府有计划的移民,前者多因为战乱、灾荒、饥馑或人口膨胀所引起,后者则是为了某种政治、军事或经济上的目的。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活动,迁徙的大方向主要是由北向南,其次是由东到西,反向而行的例子比较少见,这一重要特点产生了汉语南方各方言的最初源头,并形成了今天汉语方言地理的格局,吴方言的源头最为久远。据《史记》记载,三千年前的先周时代,有一支移民在经过一场政治变动后,从陕西渭水流域迁到江南太湖流域,他们建立了吴国,其语言可能成为后来吴方言的最早渊源。
比吴方言稍晚的是湘方言,湘方言来源于今天已不存在的古楚语。在商朝末年的中原动乱中,楚人南迁至江汉流域,因此楚语被带到了湖北地区,战国时期,楚国南进占有湘资流域,于是古楚语又扩散到湖南。秦统一六国后,向南越过五岭占有了两广地区,岭南原是百越民族的居住地,秦始皇为防止他们的反抗,派遣五十万军队驻扎于此。这些士卒所用的语言,成为粤方言的先声,
福建本是闽越族的家园,两汉时这里仅设一个县。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大量北来移民从陆路和海路进入福建,八十年中,福建西北山地和东部沿海接连出现十三个新县,原始闽方言应该就萌发于这一时期,赣方言和客家方言出现最晚,江西地区古称吴头楚尾,应当是古吴语和楚语的交汇处,因此汉代以前并没有原始的赣语,在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以后发生的汉族人民大南徙的浪潮中,有部分北来的移民到达江西北部,他们带来的语言可以看成是赣方言和客家方言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