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汉朝,置河内郡(同时也有河东郡、河南郡),位于太行山东南与黄河以北,下辖十八个县。汉武帝时期,河内郡到长安的驿站马匹都是由河内郡私人马提供,每个驿站50匹,可以想见当时河内地区有饲养大量的牲畜,河内、河南以黄河为界,河内、河东以太行为界。
1、河南为什么很多地名都带阳?
古语有云:“山之南水之北谓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古人多依山傍水而居,许多城市是在水边山边建立起来的,而中国建筑比较讲究座北朝南,因而很多城镇都建在河流等水系的北面和山的南面,故而出现这么多的带“阳”的地名,河南历史悠久,山系水脉复杂,很多地方的命名都是循着此传统,很多地方被命名为“阳”,比如安阳,濮阳,沁阳,原阳,荥阳,洛阳,宜阳,汝阳,淮阳,舞阳,南阳,泌阳,正阳,信阳等等。
2、三国时期的河内和目前越南的河内有关联吗?
命名方法相似而已,但是“颜色”不同,中国古代的河内名称中的“河”指的是黄河,越南河内的“河”指的是红河。中国古代的河内,意思就是黄河中段以北的一块地方,因为黄河中段是下凹的,所以这块土地是被包进黄河之中,故称河内,与河南、河东相对,并称为“三河”。河内、河南以黄河为界,河内、河东以太行为界,三河也恰恰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三块国都所在地。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战国时期,河内为魏国领土。秦末各路起义军推翻秦朝,项羽封十八路诸侯,封司马卯为殷王,国都就在河内,到了汉朝,置河内郡(同时也有河东郡、河南郡),位于太行山东南与黄河以北,下辖十八个县。隋唐有河内县,属于怀州,之后怀州有所变迁,河内县长期保留至民国改为沁阳县。
然后就说说越南河内,河内是越南首都,其最早雏形是公元前200年的古螺城,汉朝属于交趾郡,后为交州。唐朝交州总管府(后为安南都护府)下辖宋平县,就是现在的河内所在地了,到了唐朝后期,南诏人攻打交州,唐设罗城,又称大罗。唐灭亡后,越南独立,1010年,大罗城成为越南国都,一直延续到今天,大罗城几次改名,直到1831年,阮朝因此地位于红河大坝之内,故改其名“河内”。
3、汉朝的河内在哪里?为什么很出名?
汉朝的河内郡,初建于公元前201年,汉高祖登基的第二年,具体位置大概是现在的豫北地区,太行山东南,黄河以北地区,河内郡下辖十六个县:汲县(现河南卫辉市)、共县、林虑县(现河南林县)、获嘉县(现河南新乡获嘉县)、修武县、野王县、州县、怀县(郡治)、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朝歌县、武德县。
为什么河内在汉朝非常有名?河内地区古代是殷商国都(河南安阳)所在地,在这个地方商朝立国数百年,到了西汉时期,政府在河内郡搞了很多的防洪工程,主要这个地方经常闹水灾,防洪是为了保护耕地。汉武帝时期,河内郡到长安的驿站马匹都是由河内郡私人马提供,每个驿站50匹,可以想见当时河内地区有饲养大量的牲畜,不断推进的防洪工程,使得河内郡的人口、粮食、牲畜数量逐步增加。
(汉光武帝剧照)到西汉末年时,河内郡已经是汉王朝的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经济中心了,汉光武帝刘秀在征讨四方时,就是以河内郡为自己的后勤总基地,兵源、粮食、牲畜以及其他产品都由这里提供。当时刘秀安排管理河内郡的人员时,邓禹讲了河内郡的重要地位并推荐了管理人(《后汉书》记载):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无复西顾之忧,所以得专精山东,终成大业,
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当年汉高祖用萧何镇守关中,没有了后顾之忧,才争得天下,现在河内郡人口众多,北面连接上党地区,南面临近洛阳,寇恂(云台二十八将第五位)足以胜任此职务,寇恂果然不负众望,源源不断提供后勤援助,帮助刘秀夺得天下,(寇恂像)《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唐人(古代唐国)都河东,殷人(商朝)都河内,周人(周朝)都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