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阳原县山陕会馆“庙会六月中旬举行,均以售百货为主”明清之际山陕商人多在河南的经贸活动与修建会馆,与当时河南民众的开放意识有关。现在河南很多地方都留存“山陕会馆”古建筑,那么为什么河南会有那么多山陕会馆,山陕商人能够抓住政策和商贸机遇,锐意进取,推动河南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增长,而他们也为了能更好做生意就在河南多地建立山陕会馆,会馆的建立也能缓解在外地贸易山陕人的乡愁。
1、明朝的汉中府在哪里?
【汉中府】是一个存在于明清两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它的层级仅次于【省】,是明朝【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与清朝【陕西省】下辖的【府级政区】,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地级市一级。明朝【汉中府】是明军克复汉中后,于1370年将元朝【兴元路】改制改名以后的地方行政区,有种向秦汉时期【汉中郡】复古的意味,在明朝,【汉中府】与【西安府】、【凤翔府】、【延安府】、【巩昌府】、【平凉府】、【庆阳府】、【临洮府】等7个【府级政区】以及【榆林镇】、【宁夏三卫】、【靖虏卫】、【洮州卫】、【岷州卫】等【边疆军区】共同归属于【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与【陕西都指挥使司】管理。
明朝【汉中府】大体上管辖当时的: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沔县、略阳县、凤县、褒城县、宁羌州、金州、石泉县、汉阴县、紫阳县、洵阳县、平利县、白河县等州县,明朝【汉中府】大体上包括如今的如下地方:陕西省汉中市全境:汉中市区、城固县、略阳县、南郑县、勉县、留坝县、宁强县、西乡县、洋县、佛坪县、镇巴县;陕西省安康市下辖的:安康市区、旬阳县、白河县、汉阴县、石泉县、紫阳县、岚皋县、镇坪县、宁陕县南部、平利县县城以外的部分;陕西省宝鸡市下辖的:凤县、太白县南部。
2、陕西简称“秦”和“陕”,为何秦州在甘肃,陕州在河南?
这两个地名虽然都不在陕西,但都和陕西有密切关联,陕西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秦国的大本营,如同山西简称晋一样,陕西自然称秦了。陕州古称陕塬,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分封焦国、虢国于陕境,陕地先后属焦、虢,尔后,陕地成为西周初期两大统治区域的分界线。“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陕西这一区域名称从此诞生!不过最初只是个方向指向名称。
秦州是甘肃天水市所在地,而甘肃天水是又是老秦人最早的发祥地,公元前688年,秦武公灭邽戎、冀戎,置邽、冀二县,邽即为现今甘肃天水秦州区。平王东迁后,秦人由西周的附庸小国升格为正式诸候国,肥美的八百里秦川交于秦人治理,现甘肃省除河西走廊外的大部分地区成为秦国的陇西郡,单就字面意义来讲,陕西省本身就是源于西周划陕而治而得名,而秦州原名上邽,唐归秦州,明称秦州,大概缘于老秦人的龙兴之地而得名!终归老秦人崛起于陇山,成霸于秦川,向东突破陕塬界线,横扫六合,一统华夏!。
3、河南为什么这么多山陕会馆?
现在河南很多地方都留存“山陕会馆”古建筑,那么为什么河南会有那么多山陕会馆?山陕会馆有什么作用呢?会馆是明清时期异乡人在客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它产生于明朝建都北京之后,发展于明朝中叶嘉靖万历时期,清朝已达到了它的兴旺时期,差不多有异乡人聚居较多的地方,就有会馆的出现,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明清之际山陕商人、天南海北的进行贸易贩运活动,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西到青海、新疆,南到广东、广西,北至宁夏,东至沿海各省都有其所修会馆,那么为什么河南会有那么多山陕会馆?豫,陕,晋三省出产的东西是对方需要的豫、陕、晋三省接壤,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明清之际由于人口急剧增长所产生的需求拉动,使各地各具特色的经济均有所发展,山西所产的矿产、铁器、煤炭主要销往河南,陕西所产的木材、药材、水烟、皮货也顺渭河而下贩运河南。
而河南作为中原的产粮大省,其粮食大量地接济山西和陕西,在明清时代河南由于广产粮食,人们将余粮转化为酒曲而大量贩运到陕西和山西,这样豫、陕、晋三省就形成贸易往来,密不可分,这样就需要建立会馆来经营生意。河南巡抚胡宝泉报告说: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仅十个月河南运往山西和陕西的粮食就有“二百三十一万六千万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