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原名叫“汕美”,汕尾素以滨海鱼港著称,有美丽的滨海风光,故得“汕美”之名。父彭辛,生母周凤(汕尾海丰公平人),有临海的小片平原可供发展工业区,有高速公路和即将建成的高速铁路;汕尾站是中国主要铁路枢纽站之一,厦深高铁、广汕高铁等高铁线路穿过汕尾境内。
1、有多少人认为汕尾属于潮汕地区?
现在的汕尾市全境地1750年之前属海丰老县管辖,如按辈份资历排名次,海丰县排第一名,陆丰(市)县排第二,华侨管理区排第三名,汕尾城区、陆河县排第四名,红湾湾经济开发区排第五名,深汕(尾)特别合作区排第六名。另:海陆丰有曾经被汕头专区管辖过二、三十年,当是给惠州府(惠阳)专区管辖的时间就好長久了,汕尾镇1988年初才升级为和汕头平起平座地级市。
语言方面,潮州话和海丰县话无法流畅交通(流),双方大概能听懂50%,经济方面潮汕三市要比汕尾市强得多,尤其是揭阳新建市更加显著。学校教育高考录取人数更比汕尾市强得多,从政方面,汕尾市人辈出有:中共农运领袖彭湃烈士,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两广总督陈炯明,著名音乐家马思聪,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陈其尤,中共杰出地下工作者、中央卫生部原顾问柯麟,中央民族学院教授、民族学家杨成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钟敬文,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马采,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陈洪,现代文学作家、中国现代军事文学开拓者丘东平,中山大学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马思聪,农业教育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马育华,核潜艇之父彭仕禄等,注明:陆丰、陆河、汕尾城区籍未计在内。
2、汕尾为什么叫汕尾?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汕”,汕指海滨泥沙积聚而成的沙脊,由于韩江泥沙在海滨地带的不断冲积,并在潮汐风浪的作用下,在今汕头和汕尾一带形成一条自然的沙堤,这种沙堤就叫做“汕”。汕尾原名叫“汕美”,汕尾素以滨海鱼港著称,有美丽的滨海风光,故得“汕美”之名,由于汕尾地处广东省南部未端,旧时曾俗称“尾省”。“尾”与“美”谐音,人们便渐渐地把“汕美”称为“汕尾”,汕尾由此而得名,
3、广东汕尾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陈炯明(1878—1933),字竞存,广东海丰人(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白町村,今属广东省海丰县联安镇白町村)。中华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领袖,毕生坚持联省自治的政治主张,致力于联邦-、以和平协商的方式统一中国,与孙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权、不惜以武力征战谋求统一中国的政治纲彭湃(1896-1929)出生于海丰县海城镇的一个大地主家庭,
1921年5月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在广州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1年夏天创办了“社会主义研究社”;1922年组织“赤心小组”,出版“赤心周刊”;同年7月29日组织彭湃中学---纪念彭湃彭湃原名彭汉育,虽出身地主家庭却成为了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毛泽东称其为“农民运动大王”。
彭湃于1924年加入共产党,领到过广东汕尾市海陆丰地区领导武装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海丰、陆丰县苏维埃政府,1929年,彭湃被捕英勇就义,年仅33岁,他的两任妻子也均为革命而死。人物生平孩童时代1896年10月22日,彭湃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城龙津溪畔的一个地主家庭,父彭辛,生母周凤(汕尾海丰公平人)。
有兄弟姐妹七男四女,1901年(6岁)彭湃进海城七圣宫读私塾。1903年(8岁)进林祖祠小学读书,1906年(11岁)父与嫡母相继去世,1909年(14岁)进海丰县第一高等小学读书,青年时代1912年(17岁)彭湃与鹿境乡蔡素屏结婚。1913年(18岁)进县立海丰中学读书,1918年(22岁)春,离开海丰到广州广府中学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