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市川剧院老年之家,四川省川剧院剧场原地址在何处

成都市川剧院老年之家,四川省川剧院剧场原地址在何处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01 02:16:29 编辑:成都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四川省川剧院剧场原地址在何处

红照壁路口,现在的川信大厦与城市名人酒店之间

四川省川剧院剧场原地址在何处

2,北京爱情故事那个沈冰的妈妈是谁演的

廖学秋,峨眉电影制片厂演员。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廖静秋的女儿。1980年她从成都川剧院借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拍《车水马龙》以后拍摄多部电影,并在1985年进入峨眉电影制片厂成为专业演员,并拍摄40余部电视剧。
廖学秋
廖学秋

北京爱情故事那个沈冰的妈妈是谁演的

3,成都哪儿川剧好看

好像王府井背后的盘飱市旁边有
沙湾老会展中心的顺兴老茶馆(喝茶看川剧的最佳地点) 琴台路的蜀风雅韵(节目相对丰富一些) 锦江区指挥街成都川剧院(不一定每天有) 武侯祠旁边锦里里面有家,具体啥子名字忘啦(不一定每天有) 宽窄巷子的窄巷子也有一家(每天有且不止一场,主打为变脸) 建议你结合旅游路线观看。

成都哪儿川剧好看

4,川剧院在成都什么地方

四川省川剧院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指挥街108号乘坐公交车:48a, 48路上行, 48路下行, 62, 335路在锦兴路西站下车步行131米就到目的地!!成都市川剧院地址:东风路北一巷3号电话:(028)84444756乘坐公交车:10路在牛王庙路口站站下车步行233米就到目的地!!乘坐公交车:3, 4, 4路下行, 58, 81, 81路上行, 98a, 98a路上行在东风路站下车步行279米就到目的地!!
川艺实验剧院在武侯区天平横街 公交:12路, 19路, 27a路环线, 27路环线, 34路, 72路, 77路, 92路, 112路 在红瓦寺站(300米)

5,成都最好看的演艺是什么天府蜀韵好看吗看天府蜀韵 看什

想要短时间了解四川,来成都必看《天府蜀韵》。《天府蜀韵》全剧将浓郁川蜀风情的前世今生辅以先进的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使千年古蜀文化再度焕发勃勃生机,孕育未来。演出在表现手法上力求突破创新,将高科技巧妙融入剧情,结合剧情发展,声、光、电切换组合,舞蹈、杂技、武术轮番上演,带给观众震撼的视觉冲击和时空重叠的心理体验。强大的特技表现手法,让观众随历史、人文、山水等场景的转换游走于时空之间,让感官带动心灵感受川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浓郁的民族风情。随剧情节奏变化而不断组合变换的一万余块LED屏,以创新的运用赋予全剧史诗般的恢弘气势。为该剧专属打造的华侨城大剧院建筑面积约1.65万平米,是西南地区目前最大的甲级剧院。剧院外观时尚大气,内部功能齐全,舞台、灯光、音响、舞美等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达到了追求唯美、创造时尚的至高境界,华侨城大剧院是目前成都市最好的、娱乐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综合剧场。《天府蜀韵》演出时间:每晚20:00 演出地点:成都欢乐谷华侨城大剧院
成都最好看的演艺非《天府蜀韵》莫属,浓缩了四川历史,文化和民俗,去四川绝对值得一看
我觉得成都最好看的演艺是《天府蜀韵》,是川蜀新名片,非常好看

6,成都哪里可以看到好看的川剧

成都看川剧的地方有:蜀风雅韵(观赏性强,适合旅游,商务的人欣赏,名气大,详细你可以在百度贴吧看看http://tieba.baidu.com/i/89737975);武侯大戏台(适合旅游的人);成都川剧院(传统,戏迷,现在也偏向旅游人群)位置在成都市锦江区指挥街;宽窄巷子也有,这近几年才开始搞得。
蜀风雅韵 成都青羊宫琴台路的“蜀风雅韵”,是百年兴衰起伏的古典梨园。十年前,重聚川内名角,推出每晚一场“梨园绝艺表演”,不但声名鹊起,弹指间更使梨园风采重现,传统声韵,余音绕梁。如今,“蜀风雅韵”已成为名家名角荟萃的文化会馆,和票友爱家往来成都的驻节之地。 地址: 成都市琴台路文化公园 演出时间:每晚8:00-9:30(晚会持续90分钟) 票价: 1-4排(VIP)260元 5-7排(甲票)220元 8-11排(乙票)180元 12排以后(丙票)150元 卖价: 1-4排(VIP)180元 5-7排(甲票)150元 8-11排(乙票)130元 12排以后(丙票)110元 预定电话:028-85559318
沙湾老会展中心的顺兴老茶馆(喝茶看川剧的最佳地点)琴台路的蜀风雅韵(节目相对丰富一些)锦江区指挥街成都川剧院(不一定每天有)武侯祠旁边锦里里面有家,具体啥子名字忘啦(不一定每天有)宽窄巷子的窄巷子也有一家(每天有且不止一场,主打为变脸)建议你结合旅游路线观看。

7,四川有什么戏剧

四川省主要有的地方戏剧种: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等。其中川剧是最出名的。川剧大约是在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当时,北边的陕西、甘肃和南方的湖广等省大量移民流人四川,随之带来了具有各地乡土气息的戏曲艺术。这些外来戏曲艺术经过与四川本地戏曲艺术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有别于其它戏曲艺术的剧种—— 川剧。四川灯戏是源于四川东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之一,它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创建,经长期发展不断完善和丰富的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瑰宝,也是一代又一代的无数民间艺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四川曲艺是以四川民间说唱艺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起源可追溯到汉代以前。秀山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入了武陵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为汉、土、苗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扩展资料:川剧的传承2006年,当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川剧时,发现它已被赫然列入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将消失。于是,一场“振兴川剧”的保卫战再次打响。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就开始喊出了振兴川剧的口号。当一样东西需要振兴的时候,说明它已经不景气了。尽管四川各地川剧院以《金子》等多个国家精品剧、优秀保留剧目让业界惊羡,但依旧难逃人才断层、新剧创作乏力、名角稀缺等“疑难杂症”。在低收入造成川剧人才流失的同时,也让引进人才举步维艰。现在川剧舞台急缺演员,“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无法凑齐,名角更是少之又少。因为没有年轻演员顶班,许多老演员无法退休,人才断层现状令人堪忧。以地方戏曲为例。上世纪50年代,我国共有367个传统戏曲剧种,到目前已经消亡了100多种。一些极具特色的小剧种已成为戏曲史料,有的甚至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即使是仍然勉强留存的,大多数面临着后继无人、资金短缺、没有剧场、表演技巧消失等困难。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四川曲艺 搜狗百科-川剧 搜狗百科-秀山花灯戏 搜狗百科-四川灯戏
川剧
你是问的主要剧种么?四川省主要有的地方戏剧种: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等,演出团体有四川省川剧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四川省曲艺团等,剧目就太多了,比方说四川人艺编创演出过《一个木工》《丹凤朝阳》《赵钱孙李》《月琴与小老虎》《母女风流》《老皇城》《辛亥潮》《巴山情》《船过三峡》等等剧目。
以川剧为主。  四川——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皮黄)、弹戏和四川原有的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称川剧”。成都和重庆,为川剧两大演出中心。 川剧大约是在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当时,北边的陕西、甘肃和南方的湖广等省大量移民流人四川,随之带来了具有各地乡土气息的戏曲艺术。这些外来戏曲艺术经过与四川本地戏曲艺术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有别于其它戏曲艺术的剧种—— 川剧。川剧包括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和灯戏等五大声腔。其中高腔源于明代流行于江西等地的弋阳腔”,结合四川民间秧歌演变而来;胡琴戏由徽剧和汉剧演变而来;弹戏的源流是陕西的秦腔,清朝道光年间传人四川;灯戏由四川民间小曲演变而成;昆曲则源自苏州的昆山腔,相传是清朝康熙年间传人四川的。从传人地域看,川剧的昆、高、胡、弹是分别由川西岷江,川南沦江,川北嘉陵江等四条河道输人的,故有四大流派”之说。名称的正式出现大约是在清同治时期,同中国其他剧种相比,川剧的最大特色是它的高腔。川剧的角色与京剧雷同,分生、旦、净、末、丑等,以生、旦,丑角戏居多。川剧的服装与脸谱与京剧也是大同小异。服饰以明代服饰为基础,参照唐、宋,元。清的服饰制成一种统一式样,没有朝代、地域和季节的分别。 川剧以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的不同,以四条河道”为中心,形成四种各具不同特色的流派 一是资阳河派”,主要在自贡及内江地区各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 二是川北河派”, 主要在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较多; 三是下川东派”, 主要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一带, 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 受徽剧、汉剧影响较多; 四是川西派”, 主要在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坝调”。 川剧剧目繁多,其中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所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使川剧令人叹为观止。  川剧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高腔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高腔传入四川以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间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昆腔 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川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川剧昆腔的曲牌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基本相同。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目前,以昆腔单一的声腔形式演出的剧目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溶于高腔、胡琴、弹戏诸声腔之中,或者是与其它声腔共和。  昆腔的主奏乐器是笛子。伴奏锣鼓及方式与其余高、胡、弹、灯诸声腔相同,以大锣敲边和苏钹二件乐器的特殊单色构成锣鼓的“苏味”来区别于其它声腔的锣鼓伴奏。  胡琴 胡琴是二黄与西皮腔的统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燕兰小谱》卷五记载:“蜀伶新出琴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工尺咿唔如话”,可以说是四川胡琴腔的注脚。胡琴腔约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  二黄包括正调(二黄)、阴调(反二黄)、老调三类基本腔。正调善于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西皮、二黄多为单独使用,但也有不少剧目同时包纳二种声腔。  弹戏 川剧弹戏是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的一种戏曲声腔。它源自陕西的秦腔,属梆子系统,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称。弹戏虽源于秦腔,但它同四川地方语言结合,并受四川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衍变,无论曲调、唱法还是唱腔结构都与秦腔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尽管二者的关系不是相当接近,但从从曲调结构,调式特点,以及整个唱腔的韵味等方面分析,均可找到它们之间的渊源。  弹戏包括情绪完全不同的两类曲调:一类是长于表现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称“甜品”、“甜皮”、“甜腔”),一类叫“苦平”(又称“苦品”、“苦皮”),则善于表现悲的感情。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的调式、板别、结构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板别的唱腔中,曲调的骨架都一样。  灯调 灯戏在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源于四川民间的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说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体现了当地浓烈的生活气息。  灯戏声腔的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风味。  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发间小曲和“神歌腔”组成。灯戏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种比二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琴。
文章TAG:成都市川剧院老年之家成都成都市剧院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