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视同缴费年限,缴费系数是多少。我认为,本题目所谓的社保视同缴费年限的缴费系数,也就是指视同缴费年限的缴费指数无疑,过渡性养老金是由视同缴费指数为主计算的,由于视同年限没有缴费,指数从何而来,绝不可以张冠李戴,把它们混为一谈,即不能把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系数,解读为视同缴费年限的缴费指数;不能把较高的过渡性养老金计算系数,解读并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的缴费指数。
1、社保视同缴费年限,缴费系数是多少?
社保视同缴费年限,缴费系数是多少?我认为,本题目所谓的社保视同缴费年限的缴费系数,也就是指视同缴费年限的缴费指数无疑。应该说,视同缴费年限的缴费指数,它与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系数,它们是两码事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政策概念与政策规范,因此,应该而且必须严格界定,精准区分,绝不可张冠李戴,混为一谈。必须明白,视同缴费年限的缴费指数,它是随着机关事业退休中人养老金的重新核定,才进入人们的视野,才真正走上政策台面的,
原企业计发办法中关于视同缴费年限的缴费指数,它是不显山露水的,是以隐形状态而存在着,它的缴费指数实际上是按照整数1在执行着。这也正是企业退休中人基本养老金核定水平明显偏低的重要原因之所在,大家知道,在养老并轨改革后,在机关事业退休中人基本养老金重新核定实施过程中,视同缴费年限的缴费指数被提上议事日程,作为调整与提升退休中人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的重要抓手,这是有目共睹的。
2、视同缴费指数怎么算?
视同指数到底应该怎么算?这个问题是企业退休“中人”一直关心的问题,也是现在事业退休“中人”最关心的问题,企业退休职工是90年代就实行了养老金制度改革,事业人员于1994年10月实行养老金改革。很多退休人员在改革以前参加工作没有缴纳社保费用,改革以后工作时间不长缴纳社保费时间不长,个人账户储存额不多,计算养老金怎么办?政府出台了一项过渡性养老金加以补充,
过渡性养老金是由视同缴费指数为主计算的,由于视同年限没有缴费,指数从何而来?因为缴费指数=个人工资基数/社会平均工资,既然是把改革前没有缴费工龄视同缴费,那么指数也作视同缴费计算,也应该由本人工资除以社平工资得来,这样才公平,才能体现多劳多得。在企业率先实行养老金公式计算中,很多地方在“中人”视同指数的确定上,是应用“视同指数=1”的办法计算企业“中人”养老金的,
结果使实缴指数高,视同期间职级高、工资高的退休人员由于政策规定没有缴费年限,用“视同指数=1”计算,这样降低了他们的平均指数,使企业“中人”养老金在计算中受到了很大损失。就以本人为例:视同年限24年,实缴年限15年,视同期间有3年是按本人工资为基数缴了社保费的,93年缴费指数为1.96,由于96年建立个人账户,前三年被划入视同年限,而且实缴期间缴费指数也较高,实缴指数为1.38,
因为“视同指数=1”使养老金计算中平均指数被降为1.1355。因为企业养老金计算中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都是用平均指数参与计算的,都与“视同指数=1”有关,所以养老金计算很低,以本人为例身为高级职称工资较高,缴费也高,当时养老金计算只有1571.82元,经八年調整两年高工倾斜,目前养老金也只有3364.78元。
(其它工龄长的职工也一样)见图12014年10月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后,事业“中人”也面临同样问题,政府针对此情况作了改进,对于事业“中人”视同指数规定不是以“视同指数=1”计算,而是以职务高低、级别高低、分类调整三块来确定视同缴费指数的,使视同指数更进一步规范化和合理化,并且在过渡性养老金公式中,把企业以平均指数计算改为视同指数计算,视同指数具体怎么规定,各地制定可能不完全相同。
以山东为例副处及高级职称为1.657,中级、科级1.3,其它人员也有具体规定,举例如图2:以图2事业“中人”副高职称,视同指数计算举例:过渡性养老金=退休上年月社平*视同指数*视同年限*0.013有:视同指数=过渡性养老金/(上年月社平*视同年限*0.013)=4353.72/(5297*38.17*0.013)=1.657,对照图2该“中人”养老金计算数据虽然没展示计算过程,视同指数是可以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