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专业互补性很强。之所以首选湖北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这一对CP,有以下原因,湖北工业大学的发展,和湖北大学基本上在一个水平面上,二是,武汉湖北高校林立,部属高校大树遮盖着所有省属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大学等都是名校强校,差不多都是综合类大学,湖北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就是合併了,估值也很难脱颖而出。
1、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合并消息可靠吗?
这是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周应佳在今年湖北政协会议上提出的,整合高校资源提升整体水平,但觉得这个似乎并不那么简单,仅湖北大学排名就全国100多,另外两所也是200多名,如果整合好了一所,却放弃了两所。何况要是都这样,那其他的高校也会这样想办法大肆整合来提升实际,,似乎不是和好趋势,就算要合并,路很长,不会那么简单所以这会别想这事了,
2、如果湖北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合并,在湖北能排第几?
湖北省在十三五规划中确实曾提出过“探索省属高校合并重组”,且湖北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的合并作为首选,确实曾研究推进过。当时提出这个想法,个人认为,主要是基于湖北省属高校实力偏弱,希望通过合并重组,集中打造一两所强校,冲击“双一流”,同时改变湖北高校过多,投入分散,撒“胡椒面”的状况,之所以首选湖北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这一对CP,有以下原因:一、湖北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专业互补性很强。
湖北大学作为师范院校转制的综合性大学,虽然经过三十多年发展,专业上仍然未脱离文理为主的结构,而湖北工业大学,则是典型的工科院校,文理综合性大学 工科院校合并的模式,在过去已经有无数案例,操作起来有相对有经验,二、体制上的障碍较小。湖北省属的工科院校中,绝大多数是90年代末部属下放的,比如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但湖北工业大学是一个例外,建校以来一直是省属,和省属老大湖北大学合并,体制上的障碍相对较小,
三、省去一个申博名额。湖北大学已经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因为自身原因耽误,当时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才获批),而教育部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审批,到各省市,是有周期,有名额限制的,2017-2018年的新增审批更是时隔多年才重启,湖北只有宝贵的一个新增名额。如果两校合并,湖北工业大学就不需要单独申请博士点,而以湖北大学的名义新增博士专业,这个比新增授权单位容易得多,
同时,也意味着湖北省可以省出一个名额,给其它符合条件的省属高校,有利于湖北省属高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四、两校地理上离得近,便于校际交流,湖北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在友谊大道——中山路——恒安路——南李路的一条线上,并且有地铁7号线串联(在两校门口均设站),校际交流相对便利。如果放在2000年,这两校合并真是天作之合,但是放在多年以后,这些有利因素都被不利因素给抵销了,
具体而言:第一,合并重组和加强高校内涵建设的大方向相违。2000年前后强调大而全,所以有合并重组潮,但是双一流背景下,已经更多强调内涵建设,也就是高校的单科实力,规模不再是优势,甚至某程度上是劣势,从新入选双一流的高校来看,大部分也是属于规模不大的单科实力强的高校。归根结底,合并重组并不能成为冲击双一流的加分项,
第二,合并重组并不能让湖北大学脱疑而出。2017年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湖北大学虽然有18个学科入选,但成绩最好的只有一个B(生物学),连个B 都没有,更不用说A类,而湖北工业大学只有8个学科入选,最好的只有两个B-,这里不能说两个学校实力很差,因为这两个学校的大部分专业,都是传统的主流学科,强校如林,竞争激烈,大部分别说在全国,在湖北省内都很难突围。
比如湖北大学成绩最好的生物学,湖北就有3个高校是A类,还有一个和湖大并列B,没有拨尖的学科,合并后只能更显得“大而不强”。第三,规模太大,合并后很难消化,不同于2000年前后的高校合并,那时参与合并的高校体量还很小,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湖北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体量都已经很大,合并后在校生将达到4.2万人以上,参考同类高校的投入,目前的预算起码要翻番才能有所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