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曹姓,可能大部分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操,曹操当然不是曹姓的来源,那么最早的曹姓从哪里来的呢。老天爷对周人”立我烝民”,用农业哺育周族生民;周人“贻我来牟”,承受上帝之命,得到优良的麦种,一般认为,出自姬姓的曹氏是最重要的来源,曹叔振铎也被认为是曹姓的始祖。
1、曹姓是从哪里来的?
说到曹姓,可能大部分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操,曹操当然不是曹姓的来源,那么最早的曹姓从哪里来的呢?曹姓最早的来源有两只,一支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三子曹叔振铎,受封于曹,建立曹国,后来曹国被宋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还有一支出自中亚昭武九姓的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北一带)。一般认为,出自姬姓的曹氏是最重要的来源,曹叔振铎也被认为是曹姓的始祖,
2、周人到底从哪里来?一系列证据指出周王室并非黄帝后裔?
与夏人商人同时代的周人,以农业立国得名。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周人几次辗转迁徙,积极主动同大族联姻,不断地征伐融合周边民族,分封诸侯建邦立国,建构起了强大的周王朝,周人对周族农耕传统,是赞美与歌颂的。周人最负声名的先祖,都与农耕、定居有关,周人以农官后稷为始祖;像公刘、古公亶父这样察地定居、移民垦荒的先王,也受到周人的热情歌颂。
甲骨文中“周”字象划分好之后的农田,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色彩,《史记-周本纪》描述周人始祖后稷的感生传说及教民稼穑的故事,参考的是《诗·大雅·生民》的记载:“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
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弃又名后稷,“好耕农,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周人从此有了自己的部族封地——邰地,在此从事农耕生产,部族开始发展,
周人虽以农官后稷为始祖,但其世系传承有着一段很长的空白期。周人告祭的后的先祖,只能追溯到太王古公亶父,这两位先祖之所以能被周人牢记,在于他们对族群有定居之功。而在此之前,周人一直流浪于戎狄之间,并无安身立命之本,夏朝孔甲时,夏政衰败,周人的先祖“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庆阳一带。夏桀时,周人在公刘的率领下,“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人口迅速地增长,
戎狄之间的黄土沟壑严重制约着农耕的发展,加上夏桀对周人的不断打压和戎狄的侵扰,于是“公刘避桀居豳”,迁往豳地,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旬邑、彬县、长武一带。周人在此生活了数代后,又在古公亶父的带领下,从豳迁往岐山下的周原,改国号为“周”,其部族也称周,周原相比豳地,土地更肥沃,更宜于农耕。周人在岐下周原建城筑郭,发展农牧业、开展手工业,建立健全政治制度,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周人是炎黄联姻的结果,弃所封之邰地处于炎黄联盟边缘,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周人十分注意与其他部族的联姻。古公亶父在巩固和发展同关中姜姓婚姻关系的同时,也同东夷殷属国挚国任姓攀亲,为子季历娶任姓女子太任为妻,任姓是商朝在东方的主要支柱,季历同任姓联姻,大大提高了周人在商朝及诸侯方国中的地位和威望。古公亶父死后,周人在季历的领导下依附于商成为商之方国,
文王昌继位后,“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晋升为商朝西伯,受商命征伐周边民族,尔后东向丰邑。武王大会八百诸侯于盟津,经过牧野之战,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成为中原之主,古豳地的碾子坡遗址作为入岐之前的周文化遗存,印证了周人在公刘时期的活动记录,该遗址中除了炭化高粱、石制农具之外,还出土了大量动物骨殖,说明迁岐之前的周人并非纯粹的农耕部族,畜牧业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