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青浦区 > 打春牛,高一历史鞭打春牛的习俗反映了什么

打春牛,高一历史鞭打春牛的习俗反映了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9-07 12:18:03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高一历史鞭打春牛的习俗反映了什么

春耕忙

高一历史鞭打春牛的习俗反映了什么

2,打春牛怎么

立春时节在迎春仪式上“打春牛”,又称为鞭春。汉族民俗,流行于中国许多地区。“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身高4尺,长8尺,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人们到先家坛奉祀,然后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赶回县府,在大堂设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牵“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丰年。解放前后又出现了“打春牛”的耕作戏,一人系犁,一人掌犁,边耕边舞,或游于乡间,或演出于舞台,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打春牛怎么玩

3,土牛打春是什么意思

古代民间有“鞭春牛”的习俗,这是开春以后举行仪式,塑造一土牛,选出身强体壮的男子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土牛,抽打得越狠,代表着土牛在春耕中越卖力耕田,以祈求农事顺利。
所谓打春,是旧时的习俗,立春的前一天,人们用泥土做成春牛,放在家门口,等第二天立春了,用红绿鞭子抽打。因此俗称立春为打春。 为什么要打那头牛?大约因为它懒,打了它才肯动。的确,闲了一冬,不要说牛了,就连人的骨头都会生锈,用鞭子一打,它就会活络起来,就会想着要做事了。 其实,人们只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一种心情,春天来了,该是干活的时候了,与其说抽牛,倒不如说催着自己,惟恐自己懈怠,耽误了春天这个大好时光。

土牛打春是什么意思

4,在立春那天的习俗

据清嘉庆本《澄海县志》载: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须率人马到郊外举行迎春大典,然后举行“鞭春牛”活动。 早在周朝时,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动。每年立春节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这一天,官府带着迎春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东郊八里处事先准备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迎春队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车子、擎青色旗帜,人们吹着牛角号、唱着“青阳曲”,舞动羽毛仪仗,跳着云翘舞,隆重举行迎春仪式。这仪式发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打春牛意在策励农耕。潮汕地处韩江三角洲土壤肥沃。农业甚发达,因而与劝农有关的这一习俗得以在潮汕地区保留下来。但具体事像已有所改变,不一定要打牛了

5,2012年打春有什么讲究

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 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更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没讲究,自然。

6,清代民间春牛图有什么意义

春牛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立国的国家。牛则是与农耕有着密切关系的家畜。中国上古神话传说,大禹治水(相当于诺亚造方舟时期)时,每治一处水患,必用一雄牛镇水妖,后来在河堤湖畔,就有以铁牛、石牛镇水妖的习俗了。这样,牛不仅是人们从事农耕的必需,农家有无耕牛,表示着其家境的好坏,同时牛也成为人们心目中吉祥的象征。  根据春牛图,我们知道:春牛身高四尺,身长八尺,尾长一尺二寸,牛头黄色,牛身黄色,牛腰红色,牛角耳尾白色,牛膝胫黄色,牛蹄白色,牛尾右缴,牛口合,牛笼头拘子用桑柘木,丝绳结红色,牛踏板悬门右肩。   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面如童子像,青衣白腰带,平梳两髻在耳前,耳不露,绑腿、鞋子、裤子俱全,鞭仗用柳枝,长二尺四寸,五色醮染,用丝结,芒神站在春牛右後方。   己丑年春牛图两边有八行七言预言诗:  年逢己丑有戈兵,   奔走旁徨岂俗情,   赵卫人民遭溃乱,   鲁燕城郭被兼并。   禾苗尚丰田中秀,   豆麦欣逢陇上成,   无奈蚕娘相会少,   南方弟也北方兄。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到了农耕时节),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把立春叫作打春。在这一节令的庆祝中,牛便成为吉祥物。据历史记载,先秦时期,立春之日,天子要率领群臣到东郊迎春。到了汉代,先在腊月置上六头牛于国都门外,并由耕人伴之,以示黎民们勤于农耕,勿误天时。   后来,耕人演变成司掌万物萌生的芒神,牛的模型或真牛均被加以彩饰,参加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北宋时,在立春的前一天,京城开封府要向皇宫进献春牛(土牛),各重要衙署也置春牛(土牛)于衙署门前,以示各级政府重视农耕。到了立春之日的凌晨,将置于皇宫及政府各衙署门前的春牛打碎,是为“打春”。市民争抢被打碎的春牛残片,抱回家中,成为祛病、宜蚕、祈求丰年的吉祥物。从那时起,迎春、打春便成为一项重要的庆祝活动,在城市、农村展开。象征吉祥的牛,被画家及民间艺人画成迎春的年画及彩塑在市面上出售,很受人们欢迎。春牛图则成为年画、剪纸、刺绣等领域常见的题材。   民间的春牛图,常画一健壮的大黄牛,芒神被画成眉清目秀的放牛郎。芒神的穿鞋很有说头,如果是光着脚,则预示来年雨水大,要作好防涝的准备。如双足穿草鞋,则预示来年天旱,要农民作好抗旱蓄水的安排。如一只脚光着,一只脚穿草鞋,则预示来年是不旱不涝的好年景,农民们要辛勤耕作,勿误农时。     一幅《春牛图》在人们心目中寓意着丰收的希望,幸福的憧憬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祈求,它是中国民间最常见的吉祥图案,也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长盛不衰的绘画内容。  民间立春日,有春官送“春牛图”预兆丰收的风俗。此俗始于南宋,俗称“打春牛”。《武林旧事》载:立春“前一日,临安府造进大春牛,设之福宁殿庭。及驾临幸,内官皆用五色丝彩杖鞭牛。”《梦粱录》载:“街市以花装栏,坐乘小春牛,及春幡春胜,各相献遗于贵家宅舍,示丰稔之兆。”清末,杭州尚有此俗。立春前一日,杭州府知府,暨总捕厅、总事厅、水利厅同知,及仁和、钱塘两知县,均着官服,坐无顶无帷显轿,全副执事,至庆春门外先农坛迎请勾芒神,供于神亭。勾芒神彩画端正,长约二尺,头有双髻,立而不坐,手执牛鞭,似牧童之像。迎时,神亭前又有纸牛、活牛各一头,或抬或牵,随之而行,即所谓春牛。可任人鞭打,俗谓“鞭春牛”。并有彩亭若干,供瓷瓶于中,插富贵花,及“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字。伴以大班鼓吹、台阁、地戏、秧歌,沿街唱舞,意为劝农。进城之后,夹道聚观,争掷五谷,称为“看迎春”。最后将勾芒神及春牛供于杭州府衙门前,挂灯结彩。至立春之前一时,勾芒神起身,上城隍山,称为“太岁上山”。迎春之日,如遇下雪,杭人俗称“踏雪迎春,大熟年成”,主丰收。此俗至民国而废,仅存一般无业游民,身穿红袍,头戴乌帽,扮作春官模样,而手持《春牛图》,上画红、黄、青、白各色土牛,并书来年农事节候,串门挨户,去送《春牛图》。或有以麻袋蒙头,作牛鸣声,由春官牵之,至店家唱曰:“黄牛到,生意俏”;至农家则唱:“黄牛到,五谷好”,以索取钱物。  古往今来,春天有着画家前赴后继、百画不厌的景色。如果要从那目不暇接的画图中找出一幅作为春天的画像,我以为只有《春牛图》才恰如其分。  新年的大红灯笼刚刚挂起,无论是寒风劲吹,还是大雪纷飞,《春牛图》就光临门第了。庄户人家从大集上买来,喜滋滋把它贴在家里最招眼的墙上。那图画并不复杂,一头高大的黄牛迈着从容的脚步,蹄下是绿茵茵的草地,头上是横剪竖裁的燕子,脸前是曲绕的小溪,溪水潺潺流过,不再是冰封玉盖的容颜了。图画的下头是日历,一年四季、二十四个节令标得清楚明白。家里贴上一张《春牛图》就等于贴上了一年的路标,啥时候该种,啥时候该收,心中有了数,就不会迷失方向了。有了这个路标就卸下了探路的重负,人们说说笑笑,那幅画带来了满屋子、满村子、满天地的生机。  如今,《春牛图》和老黄历一样早就歇息了,从众人的视线里退出去好多年了。然而,它还是春天的画像。那茵茵的绿草,让穷困荒凉了一冬天的大地间突然亮丽起来了;那潺潺的溪水,让萎缩寒瑟了一冬天的河道突然灵动起来了;那飞翔的燕子,让冷风肆虐了一冬天的天空温暖起来了。这真是一个早到的春天啊!每每大年到来的时候,多是严寒封裹,仍在冬日,是这画最早带着暖洋洋的春天,走进了寻常人家。更别说还有那头黄牛,脚步虽然不大,走得却很坚实,每一步都踏在茵绿上,也就走进了暖融融的希望里。前面是甘甜的清水,喝一口就能泽润渴望了九九八十一天的肠胃。头上是欢快飞翔的紫燕,动听的旋律滋养着憋闷了九九八十一天的身心。黄牛真有福,早早就享有了一个美妙的春天。不过,这样理解还有点清浅,黄牛是要耕田的,那头走进画面的黄牛实际上寄寓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春天来了,冰封的河面开了,坚硬的冻土松了。五九加一九,就该耕牛遍地走了。耕牛走过,就翻起了新土,松软的土壤如同为种子准备好的一床绒绒的棉被。农人把种子撂了进去,种子就进入了鲜活的梦乡。在梦里,种子开始膨胀、发芽,一觉醒来就拱破了地皮,伸一伸腰肢,节节向上,渐渐就长成了丰收的田野,长成了千家万户衣食富足的好光景。
搜一下:清代民间“春牛图”有什么意义
文章TAG:打春春牛高一历史打春牛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