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青浦区 > 上海市中心西移不可避免,上海的市中心在哪里

上海市中心西移不可避免,上海的市中心在哪里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27 08:57:13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上海的市中心在哪里

00:00 / 02:28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上海的市中心在哪里

2,为何虹桥枢纽之后再无虹桥枢纽

虹桥枢纽成为一个奇迹,需要考察05-18这十多年间规划的变迁。技术要素大家多已答过,但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规划是一个被动到主动的动态过程。05年火车站和机场放在一起最初相当程度上是铁路选线妥协的结果,但结合这一契机也重新调整了虹桥机场扩建的计划。在这之前,虹桥机场甚至有拆除外迁的想法,参考龙华机场。最后很幸运,枢纽效果很好。10年后围绕枢纽逐步提出虹桥商务区概念,甚至在静安闸北合并后一度“虹桥新区”的传言甚嚣尘上,直到2035规划落实虹桥商务区的愿景和定位 多方协商和整体布局的规划方式。整个过程中,虹桥站选址调整是trigger,机场规划重新调整是突破口,公铁空轨交重新选线整合是亮点。前期沟通,多是上海市牵头,组织多个互不相关的平级单位相互协调,各方都有足够理智、耐心和诚意来做事情。这个过程即便在今天都是罕见的。虹桥的成功,首先是上海的成功,成功巩固了上海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铁路、航空、地方行政都有牺牲,但整体上仍然是个优解 在考察虹桥定位的时候,有几点需要注意: 双机场策略是很早就定下来的。即便虹桥被拆,在西部也会有另外一个机场承担相应的职责,而这个机场即便也国内航线为主,也从来不会被定义成单纯服务上海市的机场。其需要承担长三角江浙甚至安徽地区的转运工作。虹桥4000万的设计客流也是以此为基础规划的,因此空铁联运对枢纽十分重要。即便当年高铁站选址在七宝,也是要考虑这个问题的。无非是从现在的走10分钟路变成坐一站地铁到机场。当然这个问题主要是上海市考虑,并不要国铁方面多费心 国铁方面,既有线上,上海站和上海南都存在问题。上海站根本无法扩建。事实上期望上海站外迁(比如到桃浦上海西站),打通闸北彻底盘活新客站不夜城地块,在上海一直是个很有市场的话题。此处亦可参考大场机场的搬迁问题。在上海站不扩建的前提下,国铁不可能单纯为了京沪高铁而牺牲其他数百条普速、城际车次的运营。至于上海南站,在当时刚建成不久,而且和虹桥在距离上并没有显著优势 京沪线上虹桥和上海站不能同时兼顾确实是没办法,否则虹桥就只能改到南翔而非七宝建站。但南翔本身已经有一个巨无霸编组站了。在上海站不能扩建,也不能兼容虹桥站的前提下,以虹桥为正线终到站更为合理 京沪高铁的区间客流远高于两个终点的端到端客流,其中沪宁间的客流量最可观。需要注意的是,京沪高铁开工的同时,沪宁城际也在建设,并且以上海站为正线终点。长三角区域内真正需要进市中心的客流,多可选择这条线路上的车次。 至于京沪直达客流,一方面考虑到1300km的距离,国铁未必真的指望能据此掀翻航空公司;另一方面,高铁仍然有一个足够抵消虹桥几十分钟进城时间的大杀器,航班延误率 虹桥枢纽规划的时候,高铁尚在襁褓中,轮轨磁浮之争都没有完全结束。在虹桥站原本规划中是有一条沪杭磁浮作为验证线路存在的。这种线路是不可能进市区 上海的城市布局是多中心式的。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西部郊区,如宝山、嘉定、青浦、松江、奉贤、金山分布大量第二产业机构和相关人员居住配套,虹桥的位置无疑是比较舒适的。比起大兴甚至首都机场,虹桥真的算是市区了,通过两条轨交、若干条高架快速路,虹桥基本上是落在浦西一小时交通圈的中心上 个人浅见,虹桥值得借鉴的地方至少有几条: 大型城市市区内大型交通设施的盘活与再生 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的规划和具体承载措施 多个利益相关方下大型工程的联动沟通协调机制 上述三点对当前9个国家中心城市而言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从几个方面来回答楼主的问题 1、在四纵四横建设期间,高铁枢纽向城市外围兼不同城市结合部方向选址是主流共识。即使距离市区中心很近的北京南站,也依然是这个思路。上海的地形结构,决定了新建大型高铁站设在西部。一是西部面向出省方向,从顺向乘车角度看,就是最佳的选择。难不成要走近东海再回头?更何况京沪高铁在上海铁路枢纽内与南下铁路对接,大量的绕城车辆,非得学早年的广梅汕铁路那样来个人字形进出,让旅客花更多时间、车费去上海黄浦江东岸一游?所以,上海高铁大站必定是西设。 2、碰巧的是,虹桥机场也在西部,客观上就增加了高铁空港合二为一的可能性。其它地方则未必有这么巧的运气。比如深圳北站,其周围崇山峻岭,其机场西海东山且远离市中心,不大可能设大型高铁枢纽站点。比如广州北站,偏偏不巧和机场隔着四不像的距离,强行拆除转移到白云机场,可不是单拆车站这么简单,而是整条京广高铁和京广普通都跟着移位,只能选择去新建城际铁路。再说北京,大兴机场距离市中心足足30多公里距离,虹桥机场距离市中心只有16公里内直线距离,那么在大兴机场附近兴建多干线交汇的大型高铁站,概率就低很多了,正常操作就是普通中间站。 3、虹桥枢纽有大量的始发终到列车,固然有其车站规划设计、功能定位的原因,但客观条件,也是因为上海这座巨无霸城市兼末端城市(即:无论”虹桥高铁站“是不是设在机场,只要它是地级市大站就会如此)。至于说老车站和新车站,到底按怎样比例分配动车组始发数量,那就是另外的话题,还会涉及到普速列车的去留问题,还要涉及到老站改造规模天花板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不在这过地多讨论。 4、”空铁联运“四个字,实际包含四种情况:国际航空+各地国铁、国际航空+短途城铁、国内航空+短途城铁、国内航空+长途国铁。 显然,以上四种形式,第一种综合价值最高,因为它几乎无可替代(珠三角支线机场增加国际航线玩下?);第二种价值次之,因为公路运输会分流城际铁路;第三种价值以前较高,但随着支线高铁密度越来越大,价值降低,主要集在边疆、边陲等地省份;第四种价值几乎为零,但在春运一票难求等特殊情况,也可能是百里挑一的事件。 上海虹桥枢纽很好解决第一、二种旅客需求,符合其国际大都市、国内四大一线城市的需求特点。 空铁联运对于人类现阶段还是有一定需求的。首先,机场因其本身特性,注定无法在市中心建造;其次,大城市周边城市并不都具备建设大型高铁枢纽或国际空港的条件。三是铁路对于公路来说,快速、安全和运力是巨大优势,对于二三四线城市更是一种较稀缺资源。以揭阳机场为例,从梅州至揭阳机场,高速公路自驾和高速铁路换乘,体验感完全就是不同档次。 5,就像其它回答提到的,无论机场还是高铁,商务、高大是其枢纽建设的内在意图,打造的就是高铁高端新城,与其说是打造交通枢纽,倒不如说是打造一个城市新天地,这就导致人为政策推动。其它城市根本不具备这样的体量需求,要用最密集的交通网络编制新城,即使广深高铁新城也不是这个重量级。 三、上海虹桥枢纽模式能否效仿? 上海虹桥枢纽,仅从空铁联运的角度来说,前面提到,已有其它案例。不过,强行将高铁始发终到大枢纽与机场整合,是不合适的,实际上也很难做到。因为要达到虹桥枢纽那种效果,所需要的各种因素实在太多了,即使北广深尚不具备。此外,因高铁竞争,民航机场会往集中优化方向发展,打造高铁本不简单,打造民航难,打造空铁联运慎重,毕竟国内线路,高铁必定不断地分流民航。 分割线~~~~ 对原回答做点说明。 1、为什么上海虹桥枢纽几乎不可能被复制(成相应规模)? 知道虹桥站是什么规模吗?16站台30股道!能够与之匹敌的差不多就广州南站之类的,排前十名妥妥的没有任何问题。 知道深圳北站是什么规模?11站台20股道!完全就是第二梯队,站场规模排名20之后。 知道深圳北站和上海虹桥站是什么关系吗?都是四纵四横第一批投用的大型高铁总站。 明白了吗?深圳高铁总站的规模,从一开始就无法与上海虹桥规模相提并论,两梯度。 我们再看西丽高铁站的设计规模,同样是11台20股道的规模,依然没有更上一层梯度。 根本不存在因为深圳是多么牛逼的城市,车站规模就必定要向上海虹桥看齐,更不要说综合作用因素更为复杂的空铁联运了。你是打算主动把总站迁移到机场去,还是把机场迁市区? 上海虹桥距离市中心约15公里,深圳机场到南山核心区及其前海湾新区同样足足有15公里,这种情况下,等于高铁站远设。15公里,深圳机场已经到隔壁东莞的长安镇。更何况,深圳机场那点地,能引入几条干线?就算把穗深城轨改造,撑死也就两条吧?难道我福田和罗湖的地位和客流量还能被宝安区虐?据数据显示,穗深城轨开通后,客流量连莞惠城轨都比不上,还谈和上海虹桥比,这不笑话? 虹桥枢纽当初若将铁路客站与飞机场交换一个位置,使虹桥机场能有效利用西边郊区有更大的空间来布局3条跑道,配合其它举措,则虹桥枢纽肯定将更上一个新台阶,日均枢纽的设计客流能力将扩大一倍,成为世界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超级交通巨无霸枢纽! 一、符合国家高铁进城、机场外迁的总体规划要求。 二、虹桥机场若有3条跑道,外加建设近百万平方的双候机楼,可满足每年约8000万人次的航空客流需求。这样,上海就用不着再考虑第三机场的选址及建设了,嘉兴军用机场改为军民合用机场也没必要了,苏州就更用不着考虑建新的机场了。 三、有利于虹桥枢纽客流的便捷集散。枢纽可选择在现虹桥机场第二跑道位置,建设一个大型客流集散中心,这里更靠近城区,道路交通更便捷,地铁、城际线等大运量的轨交线也可多规划、引入几条,将使虹桥枢纽的旅客集散能力和效率更高。 四、有利于减轻机场噪声对中心城区的影响。若虹桥机场选择外移方案,其机场中心位置将外推约3 4公里,处于现嘉闵高架路与G15沈海高速之间的区域,即国家会展中心以西的地带。这对减轻上海市区飞机起降噪音作用重大。 五、有利于上海其它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在城市道路包括高速公路建设布局上,机场西移可有效解决机场跑道阻断城市道路建设的难题。在市区轨交建设上作用则更大。如枢纽集散中心更接近市区,可布局更多的轨交线;也有利于沿上海外环建设一条大能力的快速地铁环线。上海两大机场之间的快速铁路连接线,更可离开大量的城市建成区,大体沿申嘉湖高速通道方向,建成设计时速200 250公里的高标准。若该机场连接线能一站直达或中间只设一站,不仅可以将连通上海两大机场之间的路途用时大幅压减至20分钟左右,还可以作为沪苏湖高铁、沪杭城际延伸至上海东站的共线段,甚至更可以作为沪乍杭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就是郑州航空港,郑州版的大虹桥。新郑机场(近期扩建为四条跑道,远期五条,空间预留好了) 郑州南站(十六台三十二线,接入郑州米字型高铁网,配套城际,地铁,高架)。高铁机场10分钟内任意切换,二者之间新建大型国际会展中心。 中国的城市都是在前进的,没必要刻意神话“虹桥枢纽”的奇迹! 并不是,宁波西了解下,比虹桥更虹桥 1+1=2谁都会做,但是1+1>2就需要花些心细和功夫了,现在国内其他很多城市都只是在做简单的功能堆叠,没有像虹桥枢纽一样做各种功能要素的整合优化。当然虹桥枢纽所拥有的天时地利人和也不是其他城市都能遇到的,所以虹桥枢纽不断被模仿却很难被超越。 南昌昌北机场规划航空、高铁、地铁枢纽

为何虹桥枢纽之后再无虹桥枢纽

3,大杨浦还会再次成为市中心吗杨树浦五角场新江湾城的秘密

上个月,一则消息流传广泛:上海市政府批复同意撤销五角场镇建制,设立长海路街道。这意味着,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杨浦区最后一个镇将退出历史舞台。 撤镇设街道,是近几十年来杨浦区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这片土地,看似有些偏隅,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假以时日,未来可期。 得浦江环抱,藏虬江生气 浩浩汤汤的黄浦江水,在陆家嘴外白渡桥处,汇合吴淞江之水之后,变得更加宽大浩泛。 浦江下游,对大杨浦做了一个大大的拥抱,环抱有情,生气汇集。相比之下,浦东的高桥地区则在黄浦江的弓背上,受到反弓的影响,不如杨浦生气汇聚。 黄浦江流至宝山,再汇入蕰藻浜之水,于吴淞口逆入长江。不过,在明代以前,古吴淞江才是主要的出海通道,黄浦江只是其支流,后经人工改道,才形成了现在的局面,史称“黄浦夺淞”。关于这一点,在《上海风水大局》一文中已有详述。 作为太湖流域最重要的水系之一,古吴淞江水域曾经极其宽阔。 控江路,杨浦区一条重要的干道,原来就在这片水域。其路名就取自南宋《云间志》中的一句话:负海控江。意为“负东海、控长江”。 “黄浦夺淞”为上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重新确定的上海水系中,被废弃的吴淞江下游古道被称为“旧吴凇江”,简称“旧江”,音讹为“虬江”。江湾地区,就是以虬江蟠曲于此而得名。现在的虬江,在杨浦区北部,仅存数段残留河道,但仍是区境内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古吴淞江虽已不在,但是几百年的河流的冲刷沉积,生气的流动,依然存在。随着高大的地标建筑增多,这些建筑犹如古时之高塔,截断气流,聚集气流,成就一片繁旺之地。 得浦江环抱,藏虬江生气,应该说,杨浦区的风水条件是极好的。 另外,我们以前分析过,上海坐东北朝西南,以黄山来龙方向为朝向,以太湖为明堂。龙脉倒骑逆结于龙柱附近,呈“回龙顾祖”之势。 杨浦区是上海的东北门户,也就是上海的坐山方位,即玄武位,是上海稳定的根基。 杨浦稳,则上海稳。近一百年,国民政府就曾选择以此为上海发展的根基。如果历史再多给大杨浦一些机会,这里或许已经成为市中心最核心的区域了。 曾经的“市中心” 历史上,上海素为江南鱼米之乡、富庶之地。但真正步才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成为国际大都市,则是从上海设立租界开始的。 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此后100年,上海逐渐成为整个东方世界最为现代化的城市。开埠之初,上海仅有50万人口。1910年的上海,则已是一个坐拥百万人口的大埠。 到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成立,上海已然成为全国第一大都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国民政府对上海抱有极大的期望,建立了“上海特别市”——这是上海首次从“省制”中脱离出来。 蒋介石亲临特别市成立庆典现场,并发言道:“上海特别市非普通都市可比,上海特别市乃东亚第一特别市。无论中国军事经济交通等问题,无不以上海特别市为根据,若上海特别市不能整理,则中国军事、经济、交通等问题,即不能有头绪。” 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一个很尴尬的事实摆在所有人的面前:放眼整个上海城区,仅有闸北、南市(今属黄浦)两区是华界,其它地方全是租界。而闸北与南市,又被租界阻隔,互不相通。这一局面,被称为“三界四方”。 自上海开埠以来,租界的范围就不断扩张。 “越界筑路”,是租界当局扩张自己地界最惯用的伎俩。早在咸丰十年(1860年),西方势力助清政府剿击太平军,获得了在租界外修筑军路的权利,开越界筑路之先河。此后,租界当局便以各种借口,越界筑路,并在这些地方竖电杆、钉门牌、清丈土地、设巡捕房,变相行使管辖权,使之成为“准租界”。 为了防止租界当局越界修路,当时的上海特别市政府,于1928年4月,开始修建一条半圆形的“中山环路”,在市区的西部,南北走向(主要是今天的中山北路和中山西路这一段),既可以把租界“箍”起来,又能够沟通华界南部与北部。 但仅仅修一条路,是不足以与租界抗衡的。为长远计,上海特别市政府酝酿并实施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计划: 大上海计划。 大上海计划,以江湾五角场地区为市中心,建筑政府大楼、道路和其他公共设施,试图在租界之外打造一个新的上海。 当时的五角场,还是一处较为偏远的乡村地区。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方面是因为此处地势平坦,村落稀少,地价也便宜,方便改造;另一方面,也是想考虑到水路之利,未来在吴淞建设新港,成为驱动上海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市区幅员辽阔,西南接闸北、租界,东抵黄浦江,北靠吴淞。最核心的行政区域,左右对称,如同一个“中”字,市政府大楼、市立图书馆、市立博物馆等都在其中。以此为中心,向四个方向延伸出四条大路:三民路(今三门路)、五权路(今民星路)、世界路(与今同)和大同路(未建成)。路名取“三民五权、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 当时的翔殷路与淞沪路、黄兴路交口,只是一个十字路口。市政府在此处向西南方向开辟一条其美路(今四平路),可以直通繁华的租界,形成了五角场格局。 计划中,市中心区域的道路系统纵横交错,路名第一个字取自“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九个字之一,次字为征国家和平兴盛的赞美字。如政立路、国定路、市光路等。 对于五角场地区来说,大上海计划无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而新市区,甚至俨然有“国都”之相。 在“中国建筑文艺复兴”的浪潮下,市政府、博物馆、图书馆等重要建筑,采取仿中国古典建筑样式。其体量之大,不输故宫多少。这不得不使人联想到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所以,为了避嫌,只能在色彩上下功夫,用“青天白日旗”的配色,即“白墙青瓦”。 不过,在多灾多难的时代,大上海计划并未得到充分的实施。市政的财力不济,加之江湾地区在1932年第一次淞沪会战中受到重创,大大延缓了计划实施的脚步。1937年,上海沦陷,大上海计划被永远地打断了。 如今的五角场地区,尚能看到不少在炮火中幸存的“大上海计划”旧建筑,独特的路名系统也沿用至今,供后人凭吊这一段尘封的历史。 百年“老工业基地” 众所周知,杨浦区因“杨树浦”而得名。杨树浦,既是河名,又是地名。 作为沪东地区最重要的一条河道,杨树浦西北起于东走马塘,东南注入黄浦江。 1869年,公共租界当局,沿黄浦滨江修建了一条道路,因通往杨树浦,命名为“杨树浦路”。19世纪80年代,又“越界筑路”,将之向东延筑至刚狄路(今黎平路)。这条杨树浦路,有“沪东第一路”之称。 杨树浦路的修建,使黄浦滨江岸线成为炙手可热之地。1882年,经李鸿章批准,官督商办的上海机器造纸局在此投产;1883年,英商又沿黄浦江畔建立了杨树浦水厂,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座现代化水厂;1890年,官商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投产,这是国内首家机器棉纺织厂。 1894年,《马关条约》允许外商在中国设厂。直通租界中心,低廉又十分低廉的杨树浦路沿线,成为外商眼里的香饽饽。一时间,大量外资涌入,一座座工厂建立起来。 杨树浦一带,因此成为了上海近现代工业的发源地。至1927年,杨浦区境内有外资工厂57家,民族工业更是达到了301家。 由于杨浦区在上海的玄武方,玄武属水,又有浦江之利,自来水、船舶工业,以及水上运输、渔业相对比较丰富。如今,漫步杨浦滨江大道,杨浦自来水厂、上海船厂等,已经成为标志性景观。著名的“东方渔人码头”则是从上海水产市场原址上拔地而起。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杨浦区工业基础深厚,地域较广,大批大中型企业迁入或新建。杨浦区,就这样成了“老工业基地”、“上海制造”的重镇。 杨浦区工人众多。过去,社会上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闸北的流氓、虹口的黑道,侪不如杨浦工人阶级的拳头硬。” 一个个工人新村,曾在杨浦区落地生根,让住在简陋的棚户、厂房和旧式里弄的工人们有了栖身之所。其中,最早建成“二万户”,至少为三代上海人遮风挡雨。(“二万户”是一种两层住房,上下各有五间房间,底楼是公用厨房。上世纪50年代初共建造了2000幢,可供2万户家庭居住,因此得名“二万户”。) 新村工人,一度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尤其是最初新村居民,多为劳模、先进工作者。所有当时有“一人住新村,全厂都光荣”的口号。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上海城市功能的新一轮更新,杨浦区的大批工厂关停并转。20世纪以来,杨浦区渐渐撕去“老工业基地”的标签,走上一条转型发展的道路。 如果当年“大上海计划”实施顺利,假以时日,杨浦区或许早已换上一副新的面貌。但历史没有假如,只有现在与未来可知。 锁镇生气,振起罗星 过去,杨浦区的工业繁盛,是因黄浦江而兴。杨浦区未来的繁荣与提升,也离不开黄浦江。 黄浦江有一个特点,它虽是长江的支流,但水流的方向却是自南向北逆流入长江。这有一个好处,就是避免大海潮汐的倒灌,海潮倒灌会导致盐碱化海水入侵,会冲刷堤防,会顶托河水导致水流变缓,泥沙沉积堵塞河道。 在风水上,阳宅开门放水,宅内的水口要逆朝外水,逆向则水气聚而不散,水聚则财聚。 对于上海来说,长江是外水,黄埔江是内水。 黄浦江环抱杨浦之后,东南向西北,逆流入外水长江,这样则聚水聚财。这种逆流,关系着杨浦地区,乃至上海地区的经济财运。 杨树浦一带,向来走在杨浦区发展的前列。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浦东的开发,杨浦大桥修建完成,如关锁之拦江,使大桥以南的黄浦江上游区域生气汇集。 但是,杨浦大桥以北的黄浦江上游,直至吴淞口,由于没有镇收,财进财出,来来往往,兴兴败败,并没真正焕发出黄浦江及虬江浑厚有情的生气。所以,如今杨浦的底蕴还没完全发挥出来。 若能有大型的地标锁镇,拦江收镇黄浦江下游之生气,可使之成为新生之上海头等区域。有两处特别重要。 第一处是吴淞口。 明代的吴淞口附近,曾筑有一座30余丈高的土山,位置大概在现在浦东高桥东北。土山上设烽堠,白日燃烟,夜间烽火,成为一处大型航标。这座土山,明成祖朱棣赐名“宝山”。 除了导航之外,“宝山”实际上也是一个人工的罗星,可以收镇生气。 所谓“罗星”,就是水口截气之山。但并非所有水中之山都可称作罗星。逆水者为才是真罗星。逆水即上游头大,下游尾小,逆水而上,收水流之生气为真罗星。 横水者也是罗星,但截气效果差;顺水去的,即上游头小,下游尾大,则不属于罗星。 后来吴淞口的“宝山”沉于江中,空余“宝山”之名。 现在的长兴岛,则是前小尾大,顺水而去,只是顺水沙洲,不可作罗星之用。 未来如果能于吴淞口之滨,或者蕰藻浜与黄浦江交汇之滨,修建一个地标镇收生气,锁镇水口,则对整个杨浦,尤其江湾地区兴旺都会有极大的提升,对整个上海也都有风水上的利益。 第二处是复兴岛。 复兴岛,原本是一处浅滩,后来淤泥堆积加上人工填埋,形成如今的月牙形人工岛。复兴岛中部最宽处550米,是浦江内唯一的封闭式内陆岛。岛上有一栋日式别墅“白庐”,据记载,蒋介石离开大陆之前,曾在此短暂驻留。 复兴岛的风水地理意义非凡。处于地表黄浦江、地底老虬江之交汇处,是生气交汇之所,可收新江、旧江之生气。 另外,复兴岛前阔而尾小,逆水而上,是一处真罗星。但罗星以山石为上,沙洲为次。复兴岛只是一个沙洲,需要一个标志性的地标建筑来提升其作用,以镇收生气聚集于北外滩和杨浦区,使这些区域成为生气汇集,商居昌盛之地。这处地标的重要性,就如同东方明珠之于黄浦、陆家嘴。 杨浦区虽然不是上海文化之根,但却是上海工业发祥地,乃上海之坐山,上海稳定之根基。杨浦地底有虬江之余荫,地表有浦江环抱有情之生气,与复兴岛同起兴。 未来之整个杨浦的层次高度,尤其是杨浦大桥以北,五角场以东的兴盛,系于复兴岛之开发。复兴岛必须保持河心岛的态势,且忌成为陆地一体,一旦振起罗星,收虬江、浦江古今之生气,大杨浦将成为上海最有生机和活力的地方之一。 作为”大上海计划“中出入市中心的门户,五角场对杨浦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接下来,我们将揭开五角场的风水秘密,敬请期待!

大杨浦还会再次成为市中心吗杨树浦五角场新江湾城的秘密

文章TAG:上海市中心西移不可避免上海上海市市中心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