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静安区 > 上海市保障性住宅设计导则,上海市住宅设计规范

上海市保障性住宅设计导则,上海市住宅设计规范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24 16:43:25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1,上海市住宅设计规范

常用的有《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房屋建筑部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住宅建筑规范》《办公建筑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还有一些专项规范,看你要做什么建筑,剧场,幼儿园,办公商业等都有专门的规范。建议你去众智软件的网站上下载一个建筑规范合集,很好很强大。里面所有你能用到的规范都有。

上海市住宅设计规范

2,上海新版住宅设计标准多层及以上住宅应设电梯

近日,备受关注的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住宅设计标准》(2019版)已由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组织修订完成,即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版《住宅设计标准》规定,多层及以上住宅应设置电梯,且每单元至少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电梯厅应满足担架通行要求。前述所说的多层住宅是指四到六层的住宅。目前,上海住宅设计参照《住宅设计标准》DGJ 08-20-2013(2014版),但伴随着上海住宅建设快速发展,许多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需求。10月12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网站显示,批准《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2019(2019版)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原《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2013)同时废止。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指出,新版《住宅设计标准》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上海市住宅产业化、全装修住宅、海绵城市建设等相关发展要求,结合与国内外相关标准在设计理念、性能指标、安全质量等方面的深入比对研究,进一步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以及安全、绿色、宜居的设计理念,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居住和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修订后的《住宅设计标准》主要有四方面特点:一是提高住宅安全性能。细化了对凸窗防护、空调机板、设备平台等设计要求,明确空调机室外机座板的安全性规定,包括座板结构安全、安装和维修安全,提倡凸窗防护设施宜与窗一体化设计,并对室外水管防冻作出严格规定。二是全面提升住宅品质。明确提出住宅设计宜采用“套型可变”的设计理念;明确规定多层及以上住宅应设置电梯,且每单元至少一部电梯应可容纳担架;分户楼板隔声指标提高至“应小于65dB”;明确规定厨房和卫生间的排水横管应设在本套内,不得穿越楼板进入下层住户。排水管道应选用降噪、静音管材,实现从源头上降噪。在智能化设计方面,充分体现智能快件箱、智能家居系统等智能技术发展对住宅设计的影响。三是体现建筑设计的精细化。在各功能空间、用电负荷、室内电源插座、远程抄表等方面细化了相关设计要求。具体包括住宅的荷载取值细化;每套住宅的最小用电负荷计算功率;住宅户内电源插座设置数量;应预留水、燃气和电力远程抄表系统的供电及通信网络管线等相关规定。四是保证室内外环境舒适度。明确规定居住区域内应科学合理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每个阳台均应设排水立管,并与雨水管分开;明确户式集中新风系统的进风口与排风口的水平距离要求。责任编辑:刘秀浩

上海新版住宅设计标准多层及以上住宅应设电梯

3,工程质量潜在缺陷是什么

中保协发布IDI工作规范,建筑工程质量添双保险-工保网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建筑业开始蓬勃发展。本世纪始,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建筑质量管理逐渐进入政策视野。此前,建筑质量管理以政府主导的质量终身责任制为主。该制度所对应的五方责任主体质量监督管理模式要求在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对工程质量承担相应责任。此次中保协发布的建筑质量管控模式正式引入了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作为第三方力量,IDI保险以及背后的的保险公司及第三方质量风险控制机构,将构建起与五方责任主体共同监督的“双保险”建筑工程质量管控新模式。会上同步发布的《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质量风险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填补了国内IDI险种的政策空白。《工作规范》的可操作性和方法指向性较强,既明确了风控工作标准及技术体系,又规范了质量风险控制机构的工作方法和基本要求,为IDI保险风控服务的标准化和系统化奠定了基础。1IDI护航建筑质量IDI即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Latent?Defects?Insurance),国际上也称“内在缺陷保险(Inherent?Defects?Insurance)”、“建筑物十年期责任保险”,是以质量潜在缺陷风险所导致的建筑物使用期损失或维护、重修、重置费用为标的的保险。建筑物质量潜在/内在缺陷风险,即由于工程建设期间的设计错误、原材料缺陷或施工工艺不善引起的建筑物缺陷以及缺陷显露后造成建筑物漏水、裂缝、倾斜或倒塌的风险。由于该风险具有延时性,且存在责任主体无力承担的可能,往往会给建设方、开发方和消费者带来权益纠纷。为防范和化解这一风险,IDI于上世纪末应运而生。该险种由业主投保,保险公司将对投保期内由于质量潜在缺陷所导致的被保建筑物的物质损坏履行赔偿责任。IDI首先诞生于法国,目前普遍应用于法国、西班牙、芬兰、日本等国家以及英国、美国的部分地区。数十年的国际实践证明:IDI保险引入的质量风险控制服务,能够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为将建筑质量风险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保险公司会聘请独立的第三方质量风险控制机构,应用其技术检查服务(TIS)为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和验收进行全流程质量风险检验。为保障风险控制的实时有效,保险公司会将检验出的质量缺陷共享给监理单位,共同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整改。长远来看,IDI的承保也有助于保险公司建立建企质量安全数据库,并通过浮动费率机制、负面名单拒保等措施,倒逼企业重视建筑质量管理。2IDI工作规范护航险种推广2006年起,IDI开始在我国试点,十几年来原保监会和住建部也一直积极推进该险种的发展。但目前IDI市场未成功打开,业界对于工程质量风险管控也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更不用说发展出成熟的质量风险控制机构。此次由中保协提出并归口、平安产险牵头11家单位(包括IDI直保公司、再保公司、国际TIS公司、建筑科研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工程科技公司)共同编制而成的《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质量风险控制机构工作规范》,为IDI的项目风控工作作出了指引。机构角度,工作规范从工作职责与基本要求、工作依据和方法以及工作内容等方面为IDI风险控制机构指引了完整的风控工作标准。技术角度,工作规范从工程项目质量缺陷清单和质量风险等级划分等角度入手,为未来IDI风控领域更加深入的技术规范制定奠定了基础。不难看出,《工作规范》的发布将极大促进IDI的险种推广:IDI较长的保险期限和未知的可期利润曾让不少保险公司望而却步,而此份文件的发布以完整的工作指导和清晰的技术规范,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政策支持。3我国IDI实践的先进经验除了中保协发布的工作规范外,国内试点城市的先进经验也值得IDI试点地区借鉴。2012年,上海市建设交通委、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和保监局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行上海市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试行意见》,填补了我国IDI方面的管理空白。同年,太平洋保险公司首席承保国内首个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项目,保单保额高达10亿元。然而次年,上海市商品住宅IDI覆盖率仍仅有2.455%,这一数据在接下来几年内也仅有小幅上涨。为鼓励投保,2016年上海市住建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本市推进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实施意见》,强制要求保障房和部分商品房投保IDI。为调动积极性,意见强调:开发商如若投保建设工程潜在缺陷保险,可免予交纳物业保修金。次年,上海市住建委在试行和强制实行的经验基础上印发了《上海市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实施细则(试行)》,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和相关工作内容,为IDI的全面推广奠定了基础。上海的IDI推行经验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和可复制性:1)针对参保积极性不高的情况,试点地区可通过立法强制实行;2)鼓励保险公司委托风险管理机构,通过在工程开工前的提前介入实现对建设工程质量的全流程风险控制;3)IDI在各类型工程中应有不同的运行机制,可由点及面地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险运行体系。截至2018年11月,上海地区2018年累计IDI保险保费收入已达7亿元。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五年全国IDI保费规模或将达到400亿元。面对这一广阔的蓝海市场,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加快发挥IDI在建筑质量中的保障作用。▎本文系工保网原创作品,作者龚保儿。部分内容综合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若需转载或引用请后台回复“转载”!

工程质量潜在缺陷是什么

文章TAG:上海市保障性住宅设计导则上海上海市保障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