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说的躬耕于南阳是指当时的南阳郡,而非宛城(今南阳市)。诸葛亮的亲朋好友和人际关系网大部分都是在襄阳,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自己躬耕于南阳,是因为南阳出现过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诸葛亮希望蜀国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刘秀的基业,兴复汉室,加上这一时期诸葛亮“躬耕南阳”和诸葛亮开始由历史人物向艺术形象的过渡,所以出现了大量记述南阳诸葛亮的诗文和碑记,一改南北朝时期只有隆中“亮家说”,没有南阳“躬耕说”的局面。
1、河南南阳的卧龙岗,真的是诸葛亮的故居吗?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肯定不是诸葛亮故居、躬耕地,只是后人建造的一个纪念诸葛亮的祠堂所以称武侯祠。从建筑风格来看蒙古族元素浓厚典型的是诸葛亮草庐和蒙古包无异,所谓卧龙岗十景完全照搬隆中十景建造的,说卧龙岗武侯祠不是诸葛亮躬耕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元代以前卧龙岗叫八里岗,卧龙岗这个名称应该是建武侯祠后改的。
二是历朝历代南阳府志均承认并记载诸葛亮躬耕地隆中,并非卧龙岗,三是汉时称南阳的只有南阳郡,宛城只是南阳郡治所,诸葛亮所称躬耕于南阳显然指南阳郡并非宛城。四是陈寿三国志明确记载诸葛玄带诸葛亮到荆州治所襄阳投靠刘表并没说去宛城,五是诸葛亮躬耕那十年刘表并没有实际控制宛城,而宛城又战事不断不适合隐居躬耕,若躬耕宛城也失去依附刘表的意义。
2、诸葛亮的躬耕地究竟在哪里,是湖北襄阳还是河南南阳?
我的回答:是湖北省襄阳,我的分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并且唐代刘禹锡写的《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东晋史学家写的《汉晋春秋》说诸葛亮家在南阳的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这里叫隆中,也就是在东汉末年这个地方归属南阳郡管辖,后来经过历史的演变和行政区划的划分,这个位置属于湖北省襄阳。
并且诸葛亮在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之后,在草庐中给刘备分析当前社会形势,还有规划出三国鼎立局面,提出了《隆中对》,诸葛亮的亲朋好友和人际关系网大部分都是在襄阳,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自己躬耕于南阳,是因为南阳出现过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诸葛亮希望蜀国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刘秀的基业,兴复汉室。所以我认为诸葛亮躬耕之地是湖北襄阳,
3、临沂、南阳、襄阳,哪个才是诸葛亮的老家?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躬耕于南阳卧龙岗,被后世尊为“智圣”。虽然我是一个南阳人,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实事求是,山东临沂才是诸葛亮的老家,具体理由有两点:根据谭其骧《历史地图册》根据历史记载,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山东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而琅琊郡阳都县,依据谭其骧《历史地图册》所标注,就是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以南,汶河和沂河交汇处,
根据陈寿《三国志》《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文学家等。而徐州琅琊人刚好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三国志》为晋朝的陈寿所著,距离诸葛亮年代最近,因此后人都考察魏晋时代的人物事迹,都以《三国志》为准,书中记载诸葛亮自幼丧父,出生在琅琊阳都,跟随其叔父诸葛玄谋生,后来躬耕南阳。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的南阳是指现在河南的南阳吗?
当然了,从建安十三年(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的第二年)曹操设襄阳郡以后,不仅汉水南岸的隆中不属于南阳郡,连汉水北岸的樊城也不属于南阳郡了,唐代更不用说了,除了白痴,谁还会把襄阳称为南阳?就像我们今天说去南阳开会,襄阳人还能腻腻歪歪说这个南阳是隆中吗?在隋唐时期,由于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南北割据的局面,南方文人不再将诸葛亮作为“光复中原”的楷模,北方民众和官员出于对诸葛亮的尊重和崇拜,也逐步加强了对“躬耕于南阳”和南阳诸葛庐的认知和回归。
由于唐代南阳与襄阳已不存在汉水为界的问题,宛县已改名为南阳县,今隆中地区属于襄阳县也不存在任何异议,所以,南阳诸葛庐与“躬耕南阳”在表述时也不存在任何矛盾,不像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将隆中与“躬耕南阳”挂钩时要扯出诸如“属南阳邓县”、“不属襄阳”、“郡望说”、“汉水如何如何”等等条件来圆这个说法,故隋唐文人在谈及南阳诸葛亮时大都比较直白和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