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少陕西人不仅能听懂河南话,而且也能说一口标准的河南话。谢谢邀请,河南话有三类简称豫语,一类是通行于河南大部分地区的中原官话,即为人们通常习惯所说的狭义的河南话,这些河南人也把河南话带到了关中地区,”当然我并不是说在古代的雅言等同于今天的河南话,他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
1、河南哪个城市是正宗的河南话?
谢谢邀请,河南话有三类简称豫语,一类是通行于河南大部分地区的中原官话,即为人们通常习惯所说的狭义的河南话。其次是通行于豫北太行山一带的晋语-邯新片,分布在济源、焦作、新乡、安阳的各辖县,还有一小部分则为通行于豫南地区的江淮官话-黄孝片,分布在信阳的新县、光山县。三种方言之间均不可以顺利的交流,郑州:河南话洛阳:河南话开封:河南话南阳:河南话三门峡:豫晋混合方言焦作:晋语新乡:市区河南话,郊区晋语鹤壁:市区河南话,郊区晋语安阳:晋语濮阳:豫鲁混合方言驻马店:河南话漯河:河南话平顶山:河南话许昌:河南话周口:河南话商丘:河南话信阳:楚语偏湖北方言济源:晋语永城:河南话传统的音韵学认为语言含有声、韵、调等因素,现代音韵学又拓展了一些新的领域,如韵律音韵学(Prosodic)和节律音韵学(MetricalPhonology)。
这说明,音韵中不仅含有语言的节律,而且还有声调的高低诸因素,河南方言以特有的四声调值规律影响了旋律的发展形态,同时也赋予了它独特的音乐色彩和浓郁的地方风格。声调中原官话: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类,个别地区如渑池、义马、洛宁等县市仅有三个声调,入声归派入阴平和阳平,晋语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类,
如今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推广普通话以及城市化的影响,河南话正在逐步向普通话靠拢。一些重要的语音特征在大城市以及在年轻人口中已经很难见到,比如以上的第二条“尖团音的区分”,如今在老年人中常见,而在年轻人中很少;第六条的“子变韵”,也处在明显的消亡过程中。而许多入声字的读音和声调,被一些年轻人从普通话类推成了河南话,即采用普通话的读音,而将声调调型变化成河南话的形式,
2、为什么有些西安人说河南话?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
这里首先要说点儿有关我们汉语的基本发展历程吧。早遥远的夏朝,连文字材料都没有,我们当然也没有办法去考察夏王朝的语言了!进入殷商王朝以后,商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就在今天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当时自然就以安阳为中心的这一带地区的方言为主,当然,当时人们的语言和今天安阳话之间肯定是不同的。这毫无疑问,西周的建立者周人,来自关中平原,他们原来和商人之间的言语并不相同。
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曾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文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诰》,《大诰》素称难读,后来顾颉刚先生曾经说,这是因为周公是在用当时的关中方言来发表文告。当然,那时候的关中话与今天的陕西话之间也千差万别,虽然,西周时期天子在宗周镐京,但作为西周王朝的重心却在东方,为此西周王朝还在东方建立了另外一座都城,就是成周洛邑。
周人的语言是在关中方言的基础之上向中原地区靠拢,平王东迁以后,春秋战国五六百年,天子之都在洛邑,春秋时期在王城(洛阳市西工区),战国时期在成周(今天洛阳城东,白马寺的东边)。天子肯定也将一些关中方言带到了中原,最终与中原原有的方言相结合,而形成了雅言,雅言就是当时的标准语言,通行于整个华夏地区。而在春秋以后关中地区就归秦国所有,
秦国人驱逐了犬戎,但秦人在向西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戎人进入到关中,融合进秦人之中。相应地,秦人的语言之中也有一些戎人的言语成分,在战国时期,东方各国的百姓不大看得起秦人,甚至把秦人当成蛮夷,我想秦人和东方人言语的不同也是导致秦人被歧视的一个原因,春秋战国的五六百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华夏族第一次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