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少陕西人不仅能听懂河南话,而且也能说一口标准的河南话。抛开语言分类而言,河南各个地方的方言都是河南话的一部分,也都能代表河南话,并且最好听的方言肯定是自己的家乡话,”当然我并不是说在古代的雅言等同于今天的河南话,他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站在个人的角度,我认为开封话最能代表河南话。
1、襄阳人为什么说河南话?
提问题的听着,襄阳话是不是河南话先听听看,襄阳绿色叫楼色,河南是吗?襄阳鞋子叫孩子,河南是吗?襄阳上街叫上该,河南是吗?襄阳姑娘叫俩娃儿,河南是吗?襄阳米饭叫干饭,河南是吗?襄阳解放叫改放,河南是吗?这样的很多很多,不一一列举了,你黑襄阳人说明你怕襄阳人,说明襄阳的强大。襄阳话属西南官话卾北片,这是国家定的,
河南好像不是这么定的吧?既然不是何来河南话?还有襄阳满山片野的水稻,河南是吗?有人说襄阳爱吃牛肉面就是北方,那武汉爱吃热干面是哪里?还有人说襄阳还种小麦和河南相近,那湖南大把小麦也和河南相近?襄阳话总体口音有些类似南阳话,方言却一点相似之处都没有,毕竟和南阳是山水相连,口音类似正常的不能在正常了,就如黄梅之九江话,宜昌之四川话,荆州之湖南话,没什么奇怪的,拜托以后黑襄阳换个话题。
2、河南话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呢?
现在方言逐渐为普通话所取代,在方言式微的今天,河南方言逐渐消失似乎也成了一个必然的趋势,对此我们也只能是无可奈何,不过,现存河南方言与唐宋时期的官话有许多相通之处。我们不妨看一看中古河南官话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先秦两汉时期——中原雅言的产生及其官方地位的确立大致在西周时期出现了官方所推广的典范语言,即所谓“雅言”。
学术界关于先秦时期雅言的形成过程现仍存在争议,不过经过学者们的考证,可以确定两周之所谓“雅言”的源头大概有三:一为夏王朝受东夷影响所产生的的华夏语,二为商族在中原地区逐渐被函化所形成的华夏语,三即周人自己的语言。周王东迁后,以洛阳为标准音的雅言通行全国,在两周时期,雅言都作为官方语言,孔子给弟子授课时也用雅言而非本国方言。
《论语·述而第七》中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但古代雅言的发音已很难考证,也就更难考证当时人的发音与河南方言之间的区别了。及至秦汉,国家统一,雅言也有了新的称谓,汉代常称“通语”,扬雄所著《方言》一书就以“通语”为基础,对照各地方言而写成。至东汉迁都洛阳,其官方语即“洛阳音”,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与洛阳正音的扩散魏晋承汉末丧乱,国力不济而战乱不断。西晋定都洛阳短暂统一,而在统一后不到三十年便接连发生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大量士族南渡,也将洛阳正音带到了南方,南方本土士族口音与这些南渡士族相差较大,这些中原士族的口音也在南方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而十六国时期,北方多个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中原地区的语言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至南北朝晚期颜之推《颜氏家训》称洛阳官话已“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因此不论是南渡士族的洛阳正音,还是后来洛阳本土的读书音都已经与两汉时期相差较远。虽然原本的洛阳正音已经发生变化,但仍为大多数士人所接受,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且改易服饰,实行汉化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这其中的“正音”即洛阳音,这大大推广了洛阳正音。
虽然北魏灭亡后出现了短暂的文化上的胡化反动倾向,但是,洛阳正音成为标准官话的趋势仍未改变。隋唐时期——洛阳官话的进一步规范化与定型隋唐统一中国,洛阳又是全国的中心,故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同时像颜之推那样有着处女座般的强迫症去追求最精准的洛阳正音的士人并不算少数。隋朝陆法言综合洛阳、金陵等地的“正音”著《切韵》一书,
详细反映了当时洛阳官话的发音,并成为之后唐代科举诗词歌赋音律的标准。这种规范化的洛阳官话也作为音韵、注疏的主要标准,如孔颖达等人的经学注疏所用的都是《切韵》所提供的的语音体系,而以洛阳正音为基础的洛阳、汴梁一带的方言至宋朝时已与的河南方言相差无几了,结语洛阳正音在中古时期的变迁事实上就是一出民族融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