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的中间部位,在桥面有一块写着“晋惠交界”的石碑,不注意很容易错过。穿过闽南特色的桥南街,就来到了洛阳桥的南桥头,宽阔的桥面两侧可见石塔两座,这是全桥五座石塔中的两座,洛阳桥上眺望远处的红树林中亭岛到了,这里有几棵威武高大的榕树,北端西侧的石将军北端东侧的石将军中亭岛的宋代的陀罗尼经幢式石塔镇风塔。
1、潮州旅游感受怎么写?你有什么感受?
有一年去广东潮汕去旅游。记得去了潮州、汕头、南澳岛,广东无愧是美食之乡。那里美食之丰富去了那里才能领略到,潮菜淡而有味、食而不腻,注重清淡、注重原汁原味潮菜吃菜喜欢配上醮酱。潮汕有许多美味的小吃,牛肉丸,潮汕制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具有浓郁的牛肉味。许多丸类的潮汕小吃,如猪肉丸、猪肚丸、鱼丸、墨斗丸、虾丸等,都给回味无穷的感觉,
春饼、鸳鸯膏蟹、蚝烙、清汤蟹丸、蚝烙、肠粉、牛肉粿、牛肉丸、砂锅粥等让你应接不暇。有一天吃好晚饭一会,大家提议逛市场,于是信步走在街上,走进一个街区,长长街道有各式各样的店铺。有吃的、有卖杂货的、服装店、有卖菜的,晚上有那么多卖菜的,我大开眼界了,挑了一家火锅店,我们几个坐下,点了一个牛肉火锅吃了起来。
2、泉州洛阳桥的由来,有什么历史介绍吗?
分享一下我的泉州之行,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悠久,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而我只有一周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用的,了解泉州,就从洛阳桥开始吧。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泉州东北洛阳江上,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六年。桥长834米,宽7米,桥上现存亭2座,石将军2尊,石塔5座。
碑亭有“西川甘雨”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我从位于泉州美食街的住处坐K2公交车,大约1小时到达洛阳桥桥南站。穿过闽南特色的桥南街,就来到了洛阳桥的南桥头,宽阔的桥面两侧可见石塔两座,这是全桥五座石塔中的两座,桥头右侧的窣堵坡式塔:是最原始的佛塔,圆冢样貌。桥头左侧的三层六角楼阁密宗塔,
继续前行,前方桥面左右两侧有两座石亭。北端西侧的石将军北端东侧的石将军中亭岛的宋代的陀罗尼经幢式石塔镇风塔,泉州濒临海边,夏季台风频发,掀起巨浪对洛阳桥产生巨大的破坏,明万历年间特在桥中增建的镇风塔,以求平安无事。洛阳桥上眺望远处的红树林中亭岛到了,这里有几棵威武高大的榕树,榕树下是中亭岛“天下第一桥”祠堂,里面有洛阳桥建造的历史,同时展出一些珍贵文物,值得一看。
中亭岛“天下第一桥”祠堂旁,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在天下第一桥祠堂的左侧,有一个碑亭,里面有一方与求雨有关的石刻,为“西川甘雨”。大家一定会有疑问,泉州的桥,为何叫“洛阳桥”?原来,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
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入迁后,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对了,此图中还隐藏着一座古老的残缺的阿育王塔,换个角度欣赏阿育王塔。阿育王塔继承了五代吴越国金涂塔造型的基本特点,只是这座塔的塔刹没有了,塔身上的佛像和托塔力士石雕虽然风化严重,但是依然可辨。洛阳桥的中间部位,在桥面有一块写着“晋惠交界”的石碑,不注意很容易错过,以前泉州叫晋江专区,而且泉州的三个区有一段时间属于晋江管辖。
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制,洛阳桥在当年一边是晋江,一边是惠安,因此这里曾为“晋惠交界”。继续前行,在靠近洛阳桥北端位置,有一座月光菩萨塔,月光菩萨塔是一座宝箧印经式石塔(北宋),3.5米,双层须弥座,第二层每面四个佛龛,内刻佛像,塔身西面雕有月光菩萨头像,南北两侧刻有佛教偈语,东面为梵语,塔刹为圆盘基座,五级相轮,宝葫芦形塔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