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邯郸之战正义性不足长平之战,秦国痛击赵国,勉强算得上正义之战。最终,信陵君在隐士侯贏的帮助下,窃得兵符,帮主赵国解了邯郸之围,使赵国邯郸之战取得了胜利,赵国的努力赵孝成王在位时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时期,最重要一点就是败了长平之战,直接被秦军打到了邯郸门口,不过邯郸保卫战(即邯郸之战)的胜利证明了赵孝成王多少有点能力。
1、长平之战后惨重损失的赵国,是如何赢得邯郸之战的?
说起秦赵邯郸之战,名气远不如长平之战,但两者的结果却截然相反,而且邯郸之战是在长平之战赵军惨败以后打的。虽然赵国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但在邯郸之战中却成功翻盘了,为何?战机已逝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战机稍纵即逝,长平之战发生在前261年至前260年,此战赵国损失极其惨重,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长平之战后,白起抓住战机,想要乘胜进击,攻下赵都邯郸。
白起一方面派使者回国向秦昭襄王禀报他的想法,另一方面则兵分三路,进围邯郸,想一举灭赵,秦国丞相范雎(jū)嫉妒白起的功劳,担心白起地位超过自己,就以秦军疲劳应休整为由,建议秦昭襄王接受赵国的割地求和,秦国很快退兵。赵国迎来喘息之机,战机已逝,强行出战邯郸之战发生在前公元前259至前257年,起因是赵孝成王意识到割地不是办法,拒绝给秦割地,并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
秦昭襄王对赵国的行为大为恼怒,于公元前259年10月,也就是长平之战三个多月后,再次出兵伐赵,秦昭襄王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王陵战至第二年,仍不能取胜,秦国增兵十万支援王陵。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但白起认为此时攻赵难有胜算,劝秦昭襄王放弃攻赵,所以秦王屡次催求,白起都以病推辞,这为他的死埋下了隐患,
秦昭襄王换王龁(hé)接替王陵为主将,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过半,还是攻不下,范睢举荐郑安平为将,率军五万携带大量粮草支援王龁,然而还是以失败告终。秦军的消耗冷兵器时代很难说有什么绝对胜利的战争,往往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长平之战秦军虽然胜了,但是实力损耗也很严重,这一点,身为主帅的白起最清楚不过,他杀掉赵国数十万降卒,原因之一就是怕他们趁机作乱而秦军难以镇压,因为秦军的人数并不比他们多太多。
秦军精锐部队损失大半,但秦王仍对自己的军队抱有十分的信心,依旧下令挥军伐赵,结果惨败,赵国的努力赵孝成王在位时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时期,最重要一点就是败了长平之战,直接被秦军打到了邯郸门口,不过邯郸保卫战(即邯郸之战)的胜利证明了赵孝成王多少有点能力。吃一堑,长一智,长平之战的失败让赵孝成王醒悟了,他拒绝献地给秦,他知道这必然会引来秦国进攻,单以赵国一国之力,已经无力抵抗秦国,所以他开始加紧与魏、楚等国订立盟约,寻求联军抗秦,
与此同时,赵王还在国内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进行抗秦准备。战争爆发后,赵王派廉颇率赵军十万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赵胜散家财鼓舞士卒,编妻妾入行伍,号召军民共赴国难胜,同时赵国加紧寻求联军救援。前258年,平原君出使楚国,还发生了毛遂自荐的故事,平原君向楚考烈王陈述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但谈了大半天,楚考烈王还是犹豫不决。
最后在毛遂的怒激之下,楚王才唯唯答应,出兵十万救赵,魏安僖王也派晋鄙率军十万救赵,但在秦昭襄王的威胁下,魏安僖王怕了,命晋鄙大军暂停于邺观望,于是又有了窃符救赵的故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偷出了虎符,带勇士朱亥杀了晋鄙,夺得兵权,挑选八万精兵进击秦军,三国联军与秦军对峙,胜算大增。士气不如长平之战失败后,赵国数十万人被杀,消息传回邯郸,赵国举国愤慨,众志成城,人心齐得很,对此,白起曾对秦王进言:”赵自长平之战后,君臣忧惧,上下同心,内抚民心,外结燕魏,备秦为务,
现在他们国内已平,外交已成,所以当今之时赵不可伐也。“而秦军久攻邯郸不下,损失惨重,士气不可避免地跌落下来,秦国要靠着利诱才能激发士卒的战斗激情,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士卒怨声载道,疲惫不堪,总结:怨气的爆发邯郸之战秦国失败,可以用白起劝秦王的话总结:”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