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同进士出身。有一甲,二甲,三甲同入翰林院的现象,唐朝长安人洪扈迁居福建仙游;宋朝庆历年间又有洪忠去福建;传至洪皓之孙迁居广东,据《莆田宁海洪氏谱》(明成化六年南京吏部尚书魏骥作序),莆田洪氏之族出于潘阳有三评事公者,迁莆。
1、明清两朝洪姓有多少进士?
人实在繁多,仅略举。洪姓,鼎盛于闽、粤、台,唐朝长安人洪扈迁居福建仙游;宋朝庆历年间又有洪忠去福建;传至洪皓之孙迁居广东。以莆田为例,据《莆田宁海洪氏谱》(明成化六年南京吏部尚书魏骥作序),莆田洪氏之族出于潘阳有三评事公者,迁莆。又据《莆田镇前洪氏谱》(大常寺卿谢丕作序),洪氏由鄱阳徙莆田宁海之镇前,自宋三评事公始,再传十六世公,生三子,俱贵显,遂为莆田巨族,
2、明清进士三甲,分配是不是品级有差距?为何三甲同进士能进翰林院?
这与明清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明清两代,各省举人赴京应进士考试的,称为会试,会试由礼部主办,被录取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从康熙五十一年,订立复试制度。道光二十三年定制,各省举人到京后,一律要先复试,未经复试,不得参加会试,复试成绩分三等,与以后的等级和授官有关。会试录取者,要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同进士出身。
其中一甲第一名钦点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但是殿试传胪(即唱名)后三日,还有一次朝考。朝考分一二三等,与功名无关,是为了选取翰林院庶吉士及授他官,总起来共考四次,即复试,会试,殿试,朝考,四次考试综合成绩优秀者,虽功名不在一甲,也可进入翰林院,所以有一甲,二甲,三甲同入翰林院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