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们先讨论一下“洛阳”名称的由来,洛阳古称或者别称。洛阳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105位帝王在洛阳定鼎江山,有十三个王朝定都于此,关于这个问题,本人查到有这么一段记载,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建造洛阳。
1、西周为什么准备建都洛阳,洛阳好在哪里?
关于这个问题,本人查到有这么一段记载,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建造洛阳。如下:初武王作邑于镐京,谓之宗周,是为西都,将营成周,居于洛邑,而未果。至是王欲如武王之志定鼎于郏鄏,卜曰:“传世三十,历年七百,”二月,使召公先相宅。三月,周公至洛,兴工营筑,谓之王城,是为东都,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也。”周公又营成周,
2、洛阳古称洛邑,洛阳为什么会有“周公营造洛邑”之说?周公是哪里人?
周公本姓姬,来自于西岐。西岐即西土,小邦周所居,周祖名为弃,弃乃帝喾裔。帝喾五帝一,建都河南地,濮阳二帝陵,帝喾与颛顼。史前大洪水,治水弃从禹,河洛三代居,夏后首善地。弃后即周人,奉夏作农吏,夏衰失其位,西窜于戎狄。从此不务农,与戎融一体,饮毛与茹血,不用青铜器。即使与戎融,仍遭戎攻击,与戎姻或战,被迫四迁徙。
中土大邑商,奉天四海一,北疆迈幽燕,南方越湘溪。西土至流沙,东界到海底,于是小邦周,臣商朝大邑。从此战戎狄,周人满底气,战戎屡获胜,特命周伯西。古公亶父立,戎俗方贬低,从此向中原,不断文明习。周人既称臣,却阴谋叛机,中央征淮夷,都城必空虚。西人会孟津,振振立反誓,血流能漂杵,姬发终胜利。从此周代商,周人返故里,
武王登嵩山,只为把天祭。武王周公兄,周公武王弟,灭商第二年,武王即归西。临终嘱周公,迁都夏后居,河图洛书源,河洛富王气。周公测日影,以定土中地,土中在嵩山,是以营洛邑。天地之中久,而今世产遗,九鼎迁新都,天子受殷礼。以应王居中,四贡均道里,天子居中坐,四周称戎狄。都洛大周成,成周名所依,大周成康治,德化居中地。
3、洛阳最早的时候,不叫洛阳,叫做中国!对吗?有什么历史依据吗?
这个问题,我们先讨论一下“洛阳”名称的由来,洛阳古称或者别称:斟鄩、西毫、洛邑、洛师、成周、王城、雒阳、神都、京洛、洛京、中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三国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魏国魏文帝曹丕定都雒阳,改名为洛阳,称呼沿用至今。洛阳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105位帝王在洛阳定鼎江山,有十三个王朝定都于此,
下面我们再讨论一下“中国”名称的原意,根据出土文物,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我们得出以下两点:第一,中国为四方“地中之国”或言“地中之都”;第二,中国是一个具体的地方,即大体指以“洛邑”或者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有史料记载:西周《何尊》“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西周《诗·大雅·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东周《战国策》“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古中国”在晋南,即山西省运城市。
2016年11月20日,山西省社科与中国先秦史学会、山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了“山西与古中国”学术研讨会,经讨论,中华历史的“三皇五帝时代”的都城分别是: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根据临汾陶寺遗址的发掘,尧都平阳已有理论根据,三处都城都在晋南,当时部落众多,尧、舜、禹是部落联盟首领,居“万国”之中,即“中央之国”,故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