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在河南下游,也跟着受灾严重。安徽已经第十七次被定为泄洪区,因为安徽独特的地理位置因素,所以在洪水过境时“理所当然”承担起了上保河南,下保江苏的责任,而且每遇洪灾必是如此,此前安徽已经作为泄洪区,上保河南下保江浙沪,历史上几千年来,河南和安徽基本都不搞极端性泄洪,没有开水道排流而下的举动。
1、安徽995座中小型水库正按规定泄洪,安徽为何总是泄洪?
安徽已经第十七次被定为泄洪区,因为安徽独特的地理位置因素,所以在洪水过境时“理所当然”承担起了上保河南,下保江苏的责任,而且每遇洪灾必是如此,此前安徽已经作为泄洪区,上保河南下保江浙沪。泄洪区的安徽人民为了保大家而牺牲小家,他们是勤劳和勇敢的安徽人民,他们有着极其强烈的家国情怀,值得被点赞!泄洪区人民作出的牺牲,不应被漠视,更不能认为是理所当然。
2、河南暴雨后,水都去了哪里?
这是两个问答,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河南暴雨后,水都去了哪里?俗话说:滚滚江水向东流,当然,河南暴雨后,水自然向东流。具体咋向东流的,黄河以南的水,通通经过各条河流汇入淮河,比如河南境内几条大河,有颍河、沙河、沙颍河、白河、贾鲁河等等。这些河流的水通通汇入淮河,经淮河入洪泽湖再汇入大海。黄河以北的水,通通经过多条河流汇入海河,经天津再汇入大海,
3、为什么历史上河南安徽乞丐这么多?
其实历史上河南和安徽的乞丐都不多。但是,他们行乞的范围比较广,给人一种错觉,河南、安徽之所以有乞丐,是因为这片地区气候复杂,水文环境特殊,历史上水患不绝。河南紧贴三门峡,每次水患一起,水往低处流,东、南尽皆受灾,安徽在河南下游,也跟着受灾严重。但有一点必须要说,其实河南、安徽两省受灾,就颇有“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的意味。
历史上几千年来,河南和安徽基本都不搞极端性泄洪,没有开水道排流而下的举动,也就是说,河南和安徽不自私,没有为了自保而把水灾转嫁给其他地区,豁出自己来承受了大部分灾情。如果不是河南和安徽在前边撑着,他们放弃了,任凭洪害横流,湖北江浙都将遭受巨大的损失,“天下粮仓”都保不住了,这一点是必须要说的。这也侧面反映了,豫、皖之人的实诚劲,
你看当年冯玉祥招募人马,只招收陕、豫、皖、鲁四个省的子弟,其他的区的人来投军冯玉祥还不肯收留呢,看中的就是中原人这份实诚劲。也正因为豫、皖之人的实诚劲是众所周知的,他们的行乞范围才能比较广,其他地区也会闹灾,也会有乞丐,但行乞范围都不大。之所以会有这个情况,因为其他地区的人走远了就乞讨不到东西了,施舍者也怕受骗,怕自己的一份善心打了水漂。
于是施舍者看人下菜碟,有些地区的人外出行乞,真的会一无所获,反过来,豫、皖之人就能走遍大江南北,北至关外白山黑水,南至闽粤罗浮,就因为他们走到哪都能有所收获。他们行乞的范围大,就给一种错觉:普天下遍布豫、皖的行乞人,但实际上,总人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再者,豫、皖之人出来行乞,留乡的人比较少,陕、豫、皖、鲁之人,他们更有一份“故土难离”的情怀,但凡有一线之路,轻易并不舍得背井离乡。
即使离开,也不愿离得太远,比如河南人,宁愿往西边走,历史上称之为“走西口”。他们之所以要十分远离故土,几乎都是因为大疫,这也是古来就有的说法,“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古代哪次大水之后都没好过,出来的人多,留下的人少,本土不阜,这也让人形成一种错觉。历史上真正的乞丐最多的地方,反而是两江这个看似富庶之地,
两江之富庶是两极分化,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越富,穷人的比例反而越高,再加上因两江富庶,历朝历代都是兵家所争之处,兵魇一生,亿万百姓中落,水患导致的穷苦人,哪有战争制造的悲剧多?尤其是民国时,经济崩溃、军阀混战,两江之地的乞丐更多,比如著名的《三毛流浪记》,三毛就是旧上海土生土长的乞丐。只不过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基本不会远离家乡行乞,不会在全国都看到他们,因而很多人觉得河南安徽的乞丐多,仅仅是没看到两江乞丐之众而产生的错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