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安丶洛阳都是历代皇朝定都的上上之选,一方面是这两座皇城位于华夏大地的中部,兼顾东西南北,另一方面是关中平原、河洛地区,物产丰饶。洛阳曾经的GDP占了河南省的高达60%,后来登封化为郑州管辖,少林寺也随之划走,洛阳的旅游从此失去了重要的一角,“老三篇”再也难以凑齐,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
1、洛阳是如何变为古都的?
众所周知,洛阳作为古都,是中国历史最早,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的一个,没有之一。但是洛阳从不拿这说事,为什么呢?妇孺皆知的事一再提那叫絮叨,你见过几个有钱人出去到处告诉人自己有钱?你听说过哪个皇帝处处找人说自己官大?所以洛阳作古都这件事不用给大家说,今天咱们说说提这个问题的“人”,为什么还要打个引号呢?因为我前面说了,这个是妇孺皆知的事,还有人这么问,还问的那么卑鄙,还陪都,你要知道,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就在洛阳偃师二里头,以前叫二里头遗址,现在在这基础上建有二里头夏都博物馆,选址为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保护区南约300米,偃师古城快速路北约200米,二里头遗址宫殿区中轴线的南延长线西侧区域;博物馆总占地面积200亩左右,建筑面积3万平米,包括公共区域、业务区域和行政区域及早期中国研究中心,5000年前洛阳就是都城,
你的历史可能是隔壁老王教的,你不能听他的,他整天放羊,除了在村里调戏妇女别的什么都不会,不知道你怎么这么听隔壁老王的。算了,我给你科普下夏朝吧,说多了你也记不住,发张图吧,看看下面的图,虽然距今年代比较久远,但是这是史实。还有就是劝你一句,以后不要听隔壁老王的了,他就会放羊和调戏妇女,跟他你学不好的。
对了,说到这,我把你介绍给大家认识一下吧,以后大家见了你好认识你,你所说的大唐神都青龙寺碑,碑全名为《大唐神都青龙寺故三朝国师灌顶阿阇黎惠果和尚之碑》,为唐代日本和尚空海为纪念先师惠果撰文并书于长安城青龙寺东塔院。你看是不是这个碑?碑是日本和尚空海为纪念先师惠果所写,至于说大唐神都是哪里,我就不多说了,给大家一张图吧,历史来说话比较公正。
2、唐朝是哪一年迁都洛阳的?
好好看看中国通史吧,别信那些动不动拿二十四史或新旧唐书说事的人,那些人是拿个棒槌当针用的坏种,唐朝自始至终没有迁都,都在长安。只是中间有个武周政权在洛阳,唐未朱温劫持皇帝至洛阳后不久唐朝亡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发行的《中国通史》中,在唐代一章,专门有二十页介绍唐长安城的盛世华庭。在唐朝,没有那个城市能和长安相提并论,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独一份的存在,
3、历史上洛阳没落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的长安丶洛阳都是历代皇朝定都的上上之选,一方面是这两座皇城位于华夏大地的中部,兼顾东西南北,另一方面是关中平原、河洛地区,物产丰饶。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华夏人口逐渐增多,到两汉时期,全国人口已突破五千万,这也就意味着长安丶洛阳,若要成为帝都就必须扩大到空前的规模,也要承载更多的人口,这样就超出了长安与洛阳的承载能力,
据说盛唐时期长安、洛阳的人口都超过了百万,须要明了,古代百万人口的大城占地面积比今天要大得多,据考古发现,盛唐时期的长安面积要比今天的西安市的占地面积还要大不少。由此可见食粮供应将极为紧张,而当时天下物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南方物产要运往洛阳、长安,因路途遥远,所以成本极高。据说隋朝隋文帝时期,长安就发生过粮荒,而南来的粮食运到洛阳后,再前往关中,就还需要一大笔开支,
为了节约开支,隋文帝也只好率领大臣及家属前往洛阳去吃饭,史称“天子就食”。隋炀帝为了解决关中、洛阳的物质供应危机,于是开凿了从洛阳到南方的运河,这充分显示了隋炀帝的远见卓识,只可惜后来的统治者将隋炀帝修运河当成了暴政的反面教材,导致运河被荒废了,因此自宋朝开始长安和洛阳,就失去了作为帝都的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华夏经济重心南移,另一方面是长安丶洛阳的南向交通不方便,不利于朝廷对南方的掌控,也不利于南方的物产供应帝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