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面积约19万平方千米,至2017年未辖11地级市,47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95县及6个自治县,共121个县级行政区划,是我国县级行政单位最多的省份之一!比相邻的河南及山东两省数量都多!河北中南部地区县城密集,平均20~30km左右的间距,该地区开发历史较早,地形平坦,南部又为赵国故地,历史悠久,自然县级行政区划就多了!相反,河北北部由于受地形(冀北高原山地)、及开发较晚等影响,市县很少,人口也较少!山东、河南等省份由于开发早,地形及气候有利,人口多,密度大,市(县级)县也较多!人口稀疏地区,县域面积较大,西藏自治区有的县面积达2万多平方千米,但人口则不足万人!山西省受历史等因素影响,虽然人口不足4000万,但却划分了85县及11个县级市!河北省中南部众多市县分布图河北省北部稀少的市县分布。
1、河北省为什么有那么多小的县?
2、1952年河南省北部地区的3个县为何被划分给了河北省?
有很多人或许会认为划分可能与曾被废除的平原省有关,但关于此次行政区划调整的真正原因,我从几篇省志和地方志中得到了一些不一样的答案,个人认为与原平原省可能无关,解放战争时期,虽然战争形势愈来愈利好我方,但是国内的政治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解放区越来越多,但是行政组织机构建设并没有及时跟上进度,所以中央对地方的实际掌控力还是比较薄弱。
另一方面,国内仍有不少反动残余势力,所以为了更大力度的打击敌人,国家决定对一些解放区进行行政区划调整,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响应中央政府号召在豫北、鲁西南、冀南交界地区成立平原省。虽然新成立的平原省下辖豫北的一些县市,但其中并不包括临漳县、涉县和武安县,1952年平原省被中央取消建制,原先那些“被挖来”凑数的辖区又回归了,
从平原省的成立到被撤销,全程都没有河南北三县的身影,所以很显然1952年河南省北三县划给河北与平原省没有关系。那它到底与什么有关呢?其实是与一条河有关,那就是漳河,漳河发源自山西长治,流经豫北与冀南,最终与在河北邯郸与卫河合流,进入海河,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说得就是治理漳河。由于漳河流域上游地势非常陡峭,所以水流落差巨大,加上其下游又经常下泄不畅,导致漳河历史上曾数次改道,水灾频繁,
1949年~1956年8年间,漳河有6年都发生了大规模的水灾,最严重的一次受灾农田面积达1000万亩,受灾人口达1000万人。建国后,国家在原有的水利设施建设基础上,又加大了对漳河治理的资金支持,然而由于漳河分属晋豫冀三省,虽然有中央部门出面协调,但是在经济建设为主的年代,各省各地政府为了减少财政支出,有能力治理好自己辖区的河段都算不错了,哪里还有多余的闲情去对整条漳河负责,所以即使有国家出手,漳河治理依然收效甚微。
3、河北省东部的5个县,1952年为何都被划入了山东省境内?
1952年,山东省将吴桥、南皮、盐山、东光等六个县划入河北省境内,作为交换,河北省的武城、夏津等五个县被划入山东,另外,当时河北与河南之间也进行了换地,一切从京杭大运河说起要说起河北与山东之间进行换地,就要说起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跨度最长的大型运河,最初开凿于隋朝,当时中原王朝的中心位于黄河流域,大运河的开通对于北方获取南方物资,强化南北交流管理有重要作用。
不过,晚唐与五代时期,原本的大运河在河南境内的河段不断淤积,加上黄河变道频繁,大运河的运力不断下降,因此,晚唐时期的人们就开始开凿新的运河水道,以此来发展漕运,最初的运河中心洛阳不断衰落,而开封的地位急速上升。两宋时期,大运河的地位不断下降,而且河道开始出现东移,而到了元朝,由于当时的都城已迁至大都,长安与洛阳等地没落,大运河进一步向东部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