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笼猪肉包子一般就是八九块钱,但是狗不理可以卖一百,其他的甚至有两三百的。狗不理包子它的市场主要就是在国内,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活中最普遍的食物,狗不理包子和其他平常人家小店里面的包子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除了北京,天津,你在其他地方还见过狗不理包子店吗。
1、狗不理包子好不好吃?贵不贵?
好不好吃不知道,因为太贵,阻挡了我尝试的勇气。作为一个吃货,对美食的定义就是美味、价格实惠,在好吃的东西,价格脱离了承受的范围,也只能成为脑中幻想的美食,比如鹅肝、鱼子酱、松茸、帝王蟹等等。毕竟咱们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不多的工资收入还需要掰成几份,用来还房贷、教育培训费、医疗费、人情往来、生活费等等,
偶尔可以奢侈一把,享受美食、娱乐,放飞疲惫的心灵。一个普通猪肉馅的包子,正常大小的分量,早餐店的价格也就在1元到2元一个的价格,一个成年男人的食量在一屉8个左右,配上一碗粥。这最简单的搭配消费就得10元到20元之间,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因为一个包子除了面粉、猪肉馅外,还有房租、人工费、水电、税收等等。一个10多平米的夫妻店和一个60平左右的品牌店、专门的厨师、服务员,在成本上肯定不一样,直接体现就是在价格上,
在北京,有些美食是只在言语中传播,老百姓不会去吃的。比如全聚德烤鸭、狗不理的包子,按老百姓的说法,那都是哄游客的。想吃烤鸭,经济实惠的选择多了,很多打烤鸭品牌的餐饮店,味道也不错,价格就相对实惠多了,2006年左右我租住在西二环菜户营附近的半地下室,朋友请我在附近吃的玉林烤鸭的味道就不错。当时周六日休息的时候,我也会去王府井大街逛逛,狗不理包子就在一座仿古装修风格的建筑里,门脸看上去金碧辉煌高大上,
不过我也只会看看,没有进去消费的勇气,因为当时就听朋友说过在天津狗不理的包子的五六十一斤。我那会刚到北京,试用期的工资也就不到2000元,一个月工资也就够买40斤包子的,总觉得,包子作为一种大众食物,和面条、饺子、盖饭一样,主要功能还是饱腹的,裹腹的同时滋味鲜美,大家自然会喜欢,也更愿意多次消费。希望更多传说中的美食不要成为一次性的消费,毕竟脑海中多年萦绕的美食梦想,被现实打破,对一个吃货来说不亚于人间悲剧,
2、自律!朱婷去“狗不理”餐厅不吃狗不理,只点豆腐脑油条。你怎么看?
中国有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朱婷女士生长在中原大地的河南省豫东地区,这个地区祖祖辈辈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了下来。像油条、豆腐脑、豆沫、胡辣汤是豫东百姓餐桌上的常见食品,从小吃到大已经习惯了这种食品,几天不吃想得慌,朱婷女士现在成了名人,常年在外,回到老家的时间很短,对老家的口味想当然的十分留恋。
3、祖传的狗不理包子为什么没有人吃了?倒闭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一定要给一个原因,那就是贵,一笼猪肉包子一般就是八九块钱,但是狗不理可以卖一百,其他的甚至有两三百的。狗不理包子它的市场主要就是在国内,说得更详细一点其实就在北京、天津一带,但它本身也并不是一种奢侈品。你想想市场上一块钱两块钱一个的包子到了店里面十几二十块钱一个有多少人会去吃呀,食品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品,老百姓对于生活物质比如说柴米油盐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价格。
当然,现在经济水平提上来了,生活质量也好了,大家也比较关注商品质量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活中最普遍的食物,狗不理包子和其他平常人家小店里面的包子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完全没有。除了北京,天津,你在其他地方还见过狗不理包子店吗?几乎没有吧,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受众面基本上很小的包子把价格卖得这么贵,那么你就失去了很大的市场。
不管是在天津还是在北京,一般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都不会去专门的吃狗不理包子,前两天到天津去了一下,早餐是在酒店旁边的一个包子店吃的,我一个人吃了两个包子,是那种比较大的比较长的肉包,加上一碗豆腐脑,一个煎鸡蛋,总共不到十块钱,我吃得非常饱。并且上午是干体力活,到了中午那会儿都不觉得饿,如果是换成狗不理的那种小包子,那么我一餐的食量至少在八个到十个,也就是100块钱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