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则是徐中舒先生的观点,徐中舒先生认为,《说文》中的“豫”从予,其实是从邑的讹写。豫剧是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传承,这里与秦时“象郡”得名的道理是一样的,他给出的解释也是比较靠得住的,“予”字是后产生的,并不见于甲骨文和青铜器。
1、河南简称豫,豫剧就是河南戏的意思,豫剧不能代表曲剧越调吗?为什么?
谢谢邀请,本人随是河南人,但对豫剧不太懂,只说下自己知道的。豫剧是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被外国人称赞是《中国歌剧》。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传承,豫剧有分四大声腔,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即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豫剧代表人物有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桑振君等。
越调应该是南阳梆子的一种变体演化而来,清乾隆年间,禹县《今禹州》县衙门及车马行会就组织越调班,清同治年间《南阳》镇平县,清光绪年间(南阳)内乡县都有越调班社存在,清朝末年河南南阳以及禹县,襄城县,郏县,许昌,新郑,密县,荥阳,越调班社达一百多个。越调代表人物,申凤梅,张秀卿,杨桂芝,李延安,马兰,毛爱兰等,
河南曲剧据说前身是高跷曲子(到底是什么不是内行人我也不了解),由高跷曲子到河南曲剧,曲剧在河南,甘肃,陕西,河北,安徽,江苏,湖北挺多剧团的。代表人物有郭立仙,张晓风,邢金锷,谢芳馨,霍振海,郭凤娥,田钦泽,周玉珍,任俊杰,白永玲,常文成等,那里错了请指出来,本人门外汉一个,只是家乡的经常领导。
2、“豫”字的来历是什么?
“豫”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字形看最初形似从象、从吕(当为邑),后来就不断增加饰笔,至楷书就演变成了左从予。发展轨迹如下:《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贾侍中说:不害于物。从象予声,”可见,当时许慎认为“豫”是较大的象。后人对许慎的解释多有异议,这种不同看法主要是从字形上来进行剖析的。竺可桢认为:“河南省原来称为豫州,这个豫字就是一个人牵了大象的标志”,
张汉沽则认为,“豫”左为“予”,“予”之意为我,右为“象”,因此合而释之便是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而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则是徐中舒先生的观点,徐中舒先生认为,《说文》中的“豫”从予,其实是从邑的讹写,他给出的解释也是比较靠得住的,“予”字是后产生的,并不见于甲骨文和青铜器。因此,“予”当为“邑”之讹写,徐中舒先生对“邑”字的字形变体与“豫”字左旁进行了对比,认为当为“邑”之讹变。
“豫”字为“象”“邑”二字合文,不但予邑二字字形相同,并与古代地名从邑之例相合,《说文》有“邑”之字如邰、邠、郁、扈、鄷、郑等等皆为地名。禹贡之徐州字亦从邑,从彳为错误之字,古字形“徐”亦从邑,而且也在左,禹贡豫州、徐州二地,字都从邑,之所以这样命名因“徐”为国名,“豫”则以产象而得名也。这里与秦时“象郡”得名的道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