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辽宁 > 葫芦岛市 > 洛阳老汤怎么样,洛阳不翻汤怎么样

洛阳老汤怎么样,洛阳不翻汤怎么样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8-28 14:26:54 编辑:广东头条 手机版

洛阳地区的“汤”文化,知名中外。洛阳羊肉汤原名陆浑老汤起源于嵩县陆浑镇,从没听说过羊肉汤是汤中的贵族,现在街上5块每碗起步添汤不限的汤大多是羊油加化工制剂勾兑的,但仍然是洛阳土著过早的首选美食,洛阳有句名彦“每天一碗陆浑汤,暖身健体念祖先”。

1、洛阳不翻汤怎么样?

洛阳不翻汤怎么样

说起老洛阳的著名小吃不翻汤,上了年纪的洛阳人还会对那酸辣爽口的味道回味不已,可年轻人则大多闻所未闻。洛阳人有喝汤吃泡馍的习惯:早起和荤汤,牛肉汤、羊肉汤和驴肉汤鲜美无比;晚上不宜多吃,更要少油、少肉,一般就要喝些面疙瘩或米汤,倘若不想做饭或者孩子嘴馋,那沿街叫卖的素汤,如豆腐汤、丸子汤和不翻汤,就是一顿晚饭。

啥叫不翻汤?光这名字听来就很有些噱头,不翻其实就是一张绿豆小饼,有小孩子的巴掌大小。把绿豆泡涨磨细兑水调汁,汁儿不稀不稠,舀一勺摊在鏊子上,用炉火加热,一分钟就熟了,不用翻个儿,所以叫做不翻,不翻极薄,一面豆绿一面淡黄,铺在放好调料的碗里,用骨头汤一浇,不翻汤就做好了,吃时再泡上烙馍一张。这种汤食,老少咸宜,

谁也说不清不翻汤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陪伴老洛阳人过了多少岁月,反正这喝汤吃泡馍的风俗算是流传下来了。拿一个白瓷碗,碗底放上白胡椒、醋、盐、味精等调味料,再放上煮熟的海带丝、泡涨的粉条、小块的鸭血,撒上虾皮和一大把翠绿的、切得细细碎碎的韭菜,再扔一块紫菜进去,把不翻铺在最上面,在碗里浇一勺骨头汤,再附上一张雪白的薄烙馍,一碗不翻汤就齐活了,

不翻汤端上饭桌时,只见漂满翠绿色碎韭菜的汤中,薄薄的不翻若隐若现。先喝一口汤,烫烫的,酸辣爽口,即使暑天也立刻叫人胃口大开,再夹起不翻尝上一口,不翻入口即化,有若无物,咽下肚去,唇齿间便有了绿豆的清香,再泡上韧性十足的薄烙馍,颇感“空虚”的牙齿立刻来了劲头,小小的不翻究竟是谁发明的,没人知道,但是在传说中,这张绿豆小饼来头可不小。

相传清康熙皇帝独自暗访民情,途经栾川县大洪沟时饥肠辘辘,忽然闻到一阵奇香,原来是一户人家的老太正在烙饼,便上前讨要。老太说:“饼还没翻,不熟,”康熙皇帝饥不择食,说:“不翻不翻,救命要紧。”抓起饼大吃,顿觉美味异常,并为这小饼赐了字,于是,这受过“册封”的小饼再也不用翻了,因此得名“不翻”。(洛阳晚报付璇张露露),

2、洛阳羊肉汤起源于嵩县,为什么又被冠以“陆浑老汤”的雅号?

洛阳羊肉汤起源于嵩县,为什么又被冠以“陆浑老汤”的雅号

1.炎帝之邦,陶鼎炊煮。嵩县,炎帝时称为伊国,传说是神农炎帝的活动地区。他们是发源于陕西姜水的部落,姓姜,连山氏(烈山氏),因善于火耕而号神农氏,先民们在嵩县繁衍生息,这里就成为当时人口聚集较发达的城市。神农氏炎帝带领先民们,烧山火耕,制耒(类lei,读三声)耜(si,读四声)耕地,制作陶器,开辟集市,

嵩县库区乡陆浑水库边的桥北村“陆浑铁军羊肉汤”所在地,就是距今约7000年到5000年持续了约2000年的仰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那个时侯的煮“肉汤”是怎样做出来的,可能这就是“锅”!红陶釜形三足鼎,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鼎和五味之宝器也”在《说文解字》里这样描述,先民们会把耕种的粮食,野果,渔猎而来的野兽动物和鱼类放在陶器里煮熟,美味而且健康,得到大自然中的馈赠,

在风雨中生病的时候,用采来的植物熬汤喝驱寒治病。嵩县大部分地处深山而百草丰茂,有中药材1294种,故有“中药宝库”之称,炎帝神农氏“尝百草”发明了草药学,这肉汤中加入草药一定有奇妙的功效。有人说了,这没有什么?强健身体在原始部落生仔的时代意义非凡,在距今约5000多年前,炎帝和兄弟黄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华夏联盟形成。

在那个遥远的人类懵懂时代,嵩州大地,麻绳系着的陶壶打来“五洋江”之水,架上篝火,先民们把劳动打猎来的肉放进陶釜鼎中,肉香四溢,,,也是黑夜中的闪烁的文明之光,2.水火不容,家国天下。当时间走过“三皇五帝”来到尧舜禹时代,伊洛河上游嵩县境内是一个大湖,名叫“五洋江”。

文章TAG:洛阳不翻老汤洛阳老汤怎么样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