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位于广州城市西部,粤剧艺术博物馆园林的别名是“西园”,荔枝湾地区曾是广州历史上著名的园林汇集之地,也曾有西园存在,取此名不仅呼应城市之中的南园、北园,更是唤回广州园林历史上的辉煌记忆。园内所有雕刻均要求没有机器痕迹,要有手工打造的质感,岸边石栏杆上的一线水、石头铺地的厚度选择,都是基于人的感受出发设计,仅基地西北角的石牌坊单单抱鼓石的纹样就对比了十几种。
1、广州非遗饼印是什么?
广州饼印制作通常选用广西百步野生梨木作为材料。一个木制饼印的制作要经过17个工序,首先将木材开锯,让其至少自然风化两年才能够使用,风干之后,要将木材刨平滑“车手柄”,再根据客人要求画样,开孔“凿牙”、“铲低”、“掺牙”、“起脚”、“字号”、“雕花”、“雕字”、“开气孔”、“修边”、“打磨”,最后盖完本店字号的章,一个饼印才算完成。
饼印除“月饼”外,还有“席点”、“点心”等,有数百种样式,而且不同的图案含着不同的意义,例如表达着“猪笼入水,生意兴隆”,或是“龙凤呈祥”等等,曾经的广州饼印制作十分兴盛,然而时至,广州只剩下余同号饼印木器店还在坚持手工木制饼印了。“余同号”第五代传人余兆基介绍,他们家族从同治四年(1865年)就开始制作饼印了,一代代传承至今已有百年时间了,
2、在广州哪里能看到粤剧?
看粤剧?不如来粤剧艺术博物馆啦!广福台后台,准备上台的粤剧演员正忙着化妆。万千著名博物馆之中,有奇思妙想的新锐设计,有气势恢宏的古典设计,而在广州有一座让人第一眼看到不会和博物馆固有印象联系起来的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这座曾经拿下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鲁班奖的博物馆,在6月30日迎来了开馆两周年的纪念日。
日前,粤剧艺术博物馆总设计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谦向记者讲述了博物馆的设计建造故事,这座以岭南传统园林为展现形式,为了保护和传承粤剧文化的地道岭南园林式博物馆,圆满地融合了现代造园技术与古典匠心传承。设计理念岭南园林才是粤剧演出的原生状态“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
一曲清代的竹枝词再现了粤剧当年岭南水乡堤岸的表演盛况。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广东省目前为止唯一的世界级非遗,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一座保护和传承粤剧文化的博物馆受到各方关注。最终中标单位为园林式设计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由郭谦教授担任主创设计师,广州药洲遗址修缮改造及南粤先贤馆的设计方案都是他的代表作,
为何用园林作为粤剧博物馆的展现形式?郭谦告诉记者,设计团队沿着时间轴线回溯承载着粤剧诞生及历史发展记忆的种种空间形式,有红船、江畔、村口、戏棚等,当以空间视野回顾粤剧艺术博物馆选址——荔湾涌沿岸周边的历史空间形态时,一个关键词跃然而出——“岭南园林”。项目所在的荔湾区,是粤剧起源地,从南汉时期到现在此地曾有30多个园林,粤剧也曾在私家园林里演唱,
粤剧的特点就是它与本地人的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像唱堂会、在河涌边榕树头的私伙局等,都不是在大剧院中发生,而是真正与老百姓的生活融合在一起,这才是粤剧演出的原生状态。通过当代造园重塑广州渐已消逝的园林记忆,充分彰显岭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粤剧艺术博物馆最终定位是要打造成一个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文化空间,一座开放式、园林化、可经营的戏曲文化空间,更是一座岭南传统造园文化与技艺传承的文化平台。
鸟瞰粤剧艺术博物馆,是中心大水庭配合六组别院的院落格局,设计效果移步换景庭院深深似真非幻粤剧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尊重戏曲发展与岭南传统园林的密切关系,沿茘湾涌南、北两岸布局,最终形成中心大水庭配合六组别院的院落格局。建筑吸取岭南庭院“连房广厦”式布局的精髓,南岸园林建筑总体布局沿“十”字轴骨架排布,环绕中心晚沙湖,边界上的建筑采用合院式布局,错落“别院声歌、普天叹曲、梨园种声、銮舆载乐、吉庆别馆、琼花畅曲”六组院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