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不清楚你说的洛阳“像洛阳本地人说的那样的牛”指的是什么,但仅是你说洛阳“国内外无人知晓”这一句,显然失实。这些都是老洛阳的汤客一直以来的吃法面条放坏才来卖第二怪洛阳浆面条,是河南洛阳民间的汉族传统面食,牡丹多的像种菜第六怪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
1、唐朝时期来中国的外国人多吗?他们都喜欢去哪些城市?
唐代的的外国人,大致有使节、质子、留学生、贡人、僧人、艺人、方士、商人等。当时的外国人喜欢住在一线城市,因而长安与洛阳是他们最大的聚居地,广州、扬州、洪州也很多胡人,贞观四年(630)唐朝平定了与自己长期对立的东突厥以后,又让投降过来的突厥人中的近一万户住进了长安。当时唐朝国内还没有完全稳定,还存在各种危险性,太宗却毅然决然地采取了上述措施,
十年以后的贞观十四(640)年,唐朝又先后分别接受了来自朝鲜半岛、高昌、吐蕃等国的一千名和两千名留学生。唐朝境内的外国商人,在史料中有商胡、胡贾、蕃商、兴胡、客胡、海商、海胡、舶胡、西域贾等不同的名称,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欧亚大陆各地的商人纷纷以各种方式前来贸易。长安和洛阳是商胡云集之地,
武则天时,扬州“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广州是唐代最大的海外贸易港口,唐初波斯、阿拉伯等外国商民在广州已形成相当势力。除此之外,从内陆到沿海的各个通都大邑、市集城镇都有商胡的足迹,如营州、朔州、幽州、夏州、西州、伊州、肃州、凉州、灵州等。随着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景教)、摩尼教等三种宗教自西方传入唐朝,波斯寺、胡祆寺、大秦寺等寺院也建立在了胡人聚居的地区,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说:“法流十道,寺满百城。”唐德宗时期,仅仅在鸿胪寺登记造册,也就是说生活起居均由唐朝负担的胡人就达四千人之多,而且这些胡人还都是以各国的使者或者人质等公派身份来到唐朝,然后就一直留在了长安。因而可以想见其他非公派的西域商人以及宗教人士的人数一定是数倍于此,另外,以协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为契机,还有不少回鹘人开始居住于长安,通常的人数不下一千名。
2、少林寺是洛阳的还是郑州的?去少林寺游玩途径洛阳方便还是途径郑州方便?
少林寺所处的登封市(原登封县)历史上曾归洛阳地区行政专署管辖,1986年河南省实施撤地并市后,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洛阳的旅游曾经有“老三篇”和“新三篇”之说,所谓的“老三篇”指的就是龙门石窟、少林寺、白马寺这三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现如今这三个景点中的两个即龙门石窟和登封少林寺早已都是名满世界的5A级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白马寺更是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而蜚声海内外,这些景点当年都是洛阳的骄傲,形成了古都三足鼎立的旅游格局,
后来登封化为郑州管辖,少林寺也随之划走,洛阳的旅游从此失去了重要的一角,“老三篇”再也难以凑齐,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少林寺距郑州和洛阳的距离基本相当。如果是自驾游,通过郑少洛高速在登封站下站不远即可到达,凡来河南旅游的,一般情况下龙门石窟和登封少林寺这两个景点都是必看的,所以不管是途经郑州还是洛阳都非常方便,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选择,从东边来当然要经过郑州,从西边来必须经过洛阳。
3、唐朝时外国人为什么认为洛阳是世界中心?
因为“武则天”时期改都城为洛阳,并且称为“神都”,象征“神州大地之都”,而当时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为了纪念武则天的功绩,就领头带着一大帮外国君臣捐款捐物,在神都内建造“天枢”,号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寓意“世界中心”。但其实建造天枢的目的并不止于此,还在于向世人宣告“黜唐兴周”,意思就是说罢黜李唐王室,改立武周,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行为,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
而且“黜唐兴周”可不是我随口说的,是《新唐书》上说的:《新唐书·后妃传》:延载二年,武三思率蕃夷诸酋及耆老请作天枢,纪太后功德,以黜唐兴周,制可。大概就是武三思想要借机支持一波武则天,上表说最近找来各国君臣和朝中老臣,为了纪念太后的功德,请求建造天枢,以象征武后您的伟大功绩,使万国来贺,武则天一听这话,立马龙颜大悦,当场就点头应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