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人开始移民,有一些人开始做生意,晋商开始发展壮大。下南洋这个不用想,以福建和广东人为主,他们大约占了95%以上,西洋、南洋、东洋等词汇自古以来就有,直到今天,还有诸如“厦门南洋大学”等名称,郑观应在《盛世危言海防上》有“南洋起厦门,包汕头、台湾、潮阳、甲子门、四澳、虎门、老万山、七洲洋,直抵雷环为一截”;此处的南洋,指山东以南的江苏、浙江、福建及广东各省,南洋水师的南洋指的也是山东以南的沿海诸省,主要活动于长江口以南的东海、南海。
1、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是如何划分西洋、东洋和南洋的?有什么比较统一的标准吗?
西洋、南洋、东洋等词汇自古以来就有,直到今天,还有诸如“厦门南洋大学”等名称。那么,古代的中国人是如何划分西洋、南洋、东洋的?过了这么多年,它们又经过了怎样的历史演变?它们之间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吗?静夜史认为,想了解这些,首先就要了解“洋”的概念,“洋”,即指盛大,广大的意思,《尔雅》中提到“洋,多也”。
宋代以后,“洋”首次作为海域被提出,北宋末年,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提到了“白水洋”、“黄水洋”;南宋初年,赵德麟在《候靖录》中提到“今谓海之中心为洋,亦水之众多处”,此处的“洋”,指的是大海中特定的小区域。直到元代,“洋”才开始作为特定的海域,“西洋”一词也用来特指现今的印度南部沿海地域,像元代的航海大家汪大渊就曾在《岛夷志略》中多次提到过“西洋”这个词,如其中古里佛条中的“当巨海之要冲,去僧加刺密迩,亦西洋诸国之马头也”,昆仑条里的“舶往西洋”,大八单条里的“国居西洋之后”都提到了“西洋”一词,
从明代开始,“洋”作为范围名称正式被官方认定,从郑和下西洋开始,“西洋”的含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所包含的区域扩展到包含忽鲁姆斯在内的“西洋诸国”。“西洋”一词成为当时的热门名词,当时的明朝以婆罗洲(加里曼丹岛)、文莱为界,将东面的部分称为东洋,西面的部分称为西洋。明朝的张燮在《东西洋考》中有,“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东西洋的界限在如今的东经110度,
在明朝末期,也开始有人将西洋代指西方国家,因为当时的明朝与欧洲国家来往比较频繁,这个含义已经与如今的“西洋”很接近了。明朝中期以后,“南洋”也开始作为一个名称出现,其实远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不少人来到如今的东南亚一带谋生,明朝末期,大量的汉族涌入该区域,当时也叫下南洋。清代以后,朝廷曾设“南洋大臣”一职,管理诸项事务,
“南洋”一共包含如今东南亚十一个国家,如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等,如今专指东南亚诸国。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同一时期,还有另一种说法,郑观应在《盛世危言海防上》有“南洋起厦门,包汕头、台湾、潮阳、甲子门、四澳、虎门、老万山、七洲洋,直抵雷环为一截”;此处的南洋,指山东以南的江苏、浙江、福建及广东各省,南洋水师的南洋指的也是山东以南的沿海诸省,主要活动于长江口以南的东海、南海。
但大多数时候,南洋仍以第一种说法为准,清代末期,因为当时的政治原因,我国与欧洲诸国及日本的联系日益增多,所以当时的“洋”的含义又发生了变化。虽然当时“西洋”狭义上仍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但广义上还包括欧洲等地,后来又泛指西方国家,主要是欧美国家,至此,“南洋”,“西洋”的含义正式形成,且不再变化。
而东洋最早出现于宋代的东大洋海,在元人陈大震的《大德南海志》中,又被分为大东洋、小东洋两部分;大东洋指加里曼丹岛以南至澳洲的海域,小东洋则指靠菲律宾诸岛与加里曼丹岛海域,但“东洋”作为一个名词,真正为人所熟知,还是在清朝以后,字面意思是东面的海洋,在汉语中主要代表日本,在日语中也代表东亚地区。
2、历史上为什么山西人要走西口,山东人闯关东,广东人下南洋?
求生,无论走西口,闯关东,还是下南洋,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动机和动力,都是求生。有所不同的是,山西人走西口几为乞讨;山东人闯关东,除了生存下来,对东北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繁衍,都做出了贡献,据统计,到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地区的总人口约3000多万,其中约70%为外来移民,而外来移民中的约70%为山东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