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老家夫妻之间互称最古老的叫法,用方言就是“老巴子”和“老头子”,但我每次听到说“老头子”的时候,那个“头”字的音都是念tu,似乎就是老徒子。要满足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得说说年轻夫妇的叫法,作为我在武汉生活了68年的老武汉人,我谈点对武汉话的了解。
1、在你们老家,另一半“老婆”、“老公”用方言怎么说?
谢谢邀请!印象中,老家夫妻之间互称最古老的叫法,用方言说,就是“老巴子”和“老头子”,但我每次听到说“老头子”的时候,那个“头”字的音都是念tu,似乎就是老徒子。无疑,老巴子就是老婆子的意思了,老巴子这个说法现在还有人习用,但也是到一定年龄后才好意思叫。毕竟都有一个老字在里面,至少要儿女们都成家了以后,似乎老夫妻这样叫才顺理成章。
要满足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得说说年轻夫妇的叫法,过去那些前辈们多半叫着对方的小名,比如,骡子、牛儿、狗子之类是丈夫,菊儿、香儿、丫儿之类则是老婆。还有很多特殊示爱的,如,我们屋里的死鬼,对外就这样说的,有时就是我们屋里的。也有个别夫妻生活了一辈子,就没有什么说法,着急了就是一个“哎!”,就这样哎哎一生都习惯了,
2、武汉人究竟说的是什么话?
作为我在武汉生活了68年的老武汉人,我谈点对武汉话的了解。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真正的武汉人是汉口为中心,而汉口是指黄埔路到汉正街一带。这一带是解放前武汉的商业文化中心,包括江汉路到汉口长春街的各国租界,武汉的百年民校如市一男中,即今天的二中。市一女中,即今天的市16中,我在1954年起生活在大智门活车站附近的天声街。
先后在一元路小学,市16中,市二中读书,我只知道那时武汉人是以黄埔路以上称为汉人口,黄埔路以下为乡下。因此正宗的汉口话是黄埔路以上的,而黄埔以下因靠近黄陂。很多黄陂人融入其中,因而话中融入黄陂话,被中心城区即黄埔路以上的人称为乡里话,而武昌话又与汉口话不同。我们老武汉人一听就分得出来,而汉阳话因汉阳蔡甸人多,话音带有浓重的菜甸音。
3、你认为最经典的湖北方言是哪句?
个人认为最经典的湖北方言是“摩丝”,我起初到武汉读书时,很不适应武汉的发音,就连貌美如花的“天仙们”竟然也操着一口“低粗”的口音,好像声音是从口腔和桑子眼结合那个部位发出来一样,这种声音开始听起来既感到粗野,又感到无礼。当时我第一印象就是这种说话方式太不温文尔雅了,不都说江南婉约的“软语”让人听着“熨帖”吗?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燕语莺声的“侬侬”软语是主要指长江中下游流域一带的语言,
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说,天南地北,做买做卖的人汇聚到这里,造就出浓浓的码头文化。从饮食上看,不管早、中、晚,鄂菜饮食口味包罗万象(麻、辣、咸、鲜、甜),每道菜都有各个地方菜系的影子,好像都能吃出“家乡味”,从语言上看,更能体会到码头文化的影子,当地人说话一般省略主语,动词放在第一位,比如:搞撒,走撒,搞摩丝?搞个鬼从这种说话的习惯不难看出湖北人属于勤劳的“行动派”,动作在先,而且还有个万能动词“搞”,搞菜,搞饭,搞工作话回到主题上来,就是上面说的“摩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