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少将中,升迁到正国级的领导人,只有三人,河南籍开国少将李德生就是其中一位,他曾任第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其他两位是汪东兴、刘华清,他们俩人都曾任过中央政治局常委。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1、姜子牙是河南南阳人么?
姜子牙,亦作姜尚,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所以又称吕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吕就在今天河南南阳市西郊卧龙区王村乡,而申就是南阳古称,西周末代幽王想废掉太子,而当时的申伯作为太子外公不甘认怂就联合犬戎与若干小国造了反推翻幽王,这太子就是后来开创东周的周平王,
2、姜子牙是安徽阜阳人吗?
中国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关于姜子牙的出身之地,史料中都没有确凿可信的记载。《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河内汲人(今河南省卫辉市)也;”《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他是“东海上人”,
但这些说法都很笼统含糊。历史翻到了公元1958年,阜阳地区临泉县姜寨在挖涎河时,在姜寨集东首二里处的涎河边,挖出一巨型石碑,上刻“姜尚故里”四个大字,随后,姜子牙的故里在姜寨也得到许多历史学家首肯。大型工具书《中国县市概况》、《安徽人物大辞典》都记载:姜尚,临泉姜寨人,其实,语焉不详的《史记》还是记载了姜尚关键的一点:姜尚,东海上人。
3、河南历史上最著名的人是谁?
在开国少将中,升迁到正国级的领导人,只有三人,河南籍开国少将李德生就是其中一位,他曾任第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其他两位是汪东兴、刘华清,他们俩人都曾任过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德生(1916年-2011年5月8日),河南省新县陈店乡人,1930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浴血奋战,功勋卓著,尤其是在抗美援朝中,他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5师师长、副军长、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先后率部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和上甘岭战役,率第35师先后与敌人进行大小战斗421次,歼敌1.9万余人。
抗美援朝胜利后,他荣升解放军第12军军长,1973年8月,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李德生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副主席,这也是李德生一生政治生涯的顶点。在开国元帅中,只有朱德、叶剑英两人担任过中共中央副主席,在其他开国将军中,也只有汪东兴在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先后担任过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国防大学政治委员,是第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