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的环境还是不错的,是一个比较宜居的城市。宜昌曾经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历史文化名人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文化底蕴非常丰富,宜昌历史悠久,在宜昌境内的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宜昌现在主抓环境,许多的化工厂都被搬走了,整体的环境质量上升很多,加强长江保护,长江比以前漂亮了许多,水质也变好了,今年上半年江豚重新出现在宜昌境内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不是数字说明能够比拟的。
1、湖北宜昌为什么叫宜昌?历史上如何得名的?
湖北宜昌为什么叫宜昌?历史上如何得名的?“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称夷陵,距今已2000多年历史。据载,楚倾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夷陵之名始于此。索隐解释说:“夷陵,陵名,后为县,属南郡,”“峡州夷陵县是也。在荆州西,”夷陵是战国时代的楚邑,故有“全楚西塞第一关”之称。
关于夷陵名字的由来,“夷陵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另有旧志说:“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因山川形势而得名。据记载: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县,“汉承秦制”,西汉时夷陵属荆州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夷陵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改临江郡为郡,领宜都(今宜昌)、秭归、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县,
三国时,吴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改置为夷陵县,南北朝时,宋、齐皆称宜都郡、领夷陵、宜都、很出(今长阳)、宜昌四县。梁名,西魏改名拓州,后周改为陕州,领夷陵、宜都、长阳、远安四县,到了隋代,改陕州为夷陵郡,仍领原四县。唐代初期仍为夷陵郡,到唐乾元二年(公元761年)复将夷陵郡改为陕州,亦仍原四县,
五代时,始属前蜀,后属南平国,复更名为陕州。宋朝初年仍为陕州,到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改陕为峡,故名峡州,仍辖领原四县,置峡州路,明初始改名峡州府,领夷陵、秭归、巴东、宜都、长阳、远安六县,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为夷陵州,仅领宜都、长阳、远安三县。清初仍为夷陵州,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因其忌讳“夷”字,故将夷陵的“夷”字改为“彝”,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彝陵州为宜昌府,“宜昌”一名使用至今。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一日,中共宜昌市委、市政府在当阳芦家湾正式成立,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六日,宜昌城解放,市委、市政府从当阳迁驻宜昌城。现全市人口4百余万,民族31个,行政区划为5区、3市、5县,即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
2、宜昌有哪些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是武汉老邹,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宜昌在湖北省的西南,位于长江中上游分界点上,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时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宜昌历史悠久,在宜昌境内的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宜昌曾经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历史文化名人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文化底蕴非常丰富。宜昌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分别为:屈原传说,王昭君传说,都镇湾故事,长江峡江号子,宜昌堂调,南曲,宜昌薅草锣鼓、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兴山薅草锣鼓、远安呜音,土家族打溜子、枝江民间吹打乐、土家族撒叶儿嗬、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下堡平民间故事、宜昌丝竹、长阳山歌、当阳关帝陵庙会等等,
3、宜昌环境怎么样?
宜昌的环境还是不错的,是一个比较宜居的城市。宜昌现在主抓环境,许多的化工厂都被搬走了,整体的环境质量上升很多,加强长江保护,长江比以前漂亮了许多,水质也变好了,今年上半年江豚重新出现在宜昌境内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不是数字说明能够比拟的,宜昌现在主要发展旅游业,所以对环境十分的重视,2016年,西陵区发布了全国第一套生态教育校本教材《生态好市民》,开讲全国第一堂生态教育的实验课,全面拉开了我市中小学和幼儿园生态市民教育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