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巧的是,明朝初期为了恢复四川的生产经济,将江西与湖广之地众多富余的人丁迁移到了四川之地,这些自然是在壮大当地的实力。这里的铁碓臼,其实说的是明初时期的一种军中的旌旗,瓦解大夏旧部,迁移川地之民到山东古代的“湖广填四川”是一场非常著名的移民运动,四川之所以需要“填”,就是因为元末明初的四川,因为战争出现了人口锐减,所以需要外来移民补充。
1、你的先辈是从哪里迁入四川的?
湖广填川时,大多数迁徙到四川的人,必须先到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集合,然后再由官府登记分配,就像是一个移民中转站,所以,大多数的川人都以为祖上来自麻城孝感,其实未必!历史上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说!潼南塘坝王氏家族(含周边遂宁、安岳、大足、铜梁、合川的部份王氏)的字辈:一仲国正大,文学启洪先;祖宗维泽裔,永世胤朝元。
自1744年始修入川族谱,一仲两辈实未入川,因当时各方面条件简陋,况且文化有限,所修族谱甚简,再则年久失修、族谱残缺,曾误传是“三槐堂王氏”,而2015年重修族谱时经专业小组人员去鄂湘赣实地走访查谱考证,核实属“庐陵太原王氏-赣湘王氏”。祖居太原,唐僖宗中和年间(约在公元883年)从山西太原经蜀入赣,初居庐陵(今江西吉安),
后代某支在“江西填湖广”时西迁湖南邵阳,清康熙癸未年(公元1730年),二十七世祖国玺、国铭、国琏及堂兄弟国治从湖南宝庆邵阳仁凤都经湖北麻城孝感徒居入川,国玺、国铭、国琏落业于潼川府遂宁下安里(即今重庆潼南塘坝),鼎足而居,后代人丁繁茂,在川渝开枝散叶,有迁居于云贵湘鄂粤赣皖者;国治落业于安岳龙台。重庆湖广会馆有族谱可查,
2、我是广西柳城姓韦的,请问广西姓韦的祖上是哪里迁徙过来的呢?有何依据?
姓韦是从山东逃难来的,本姓韩,老祖因官做太大了,因骑马踩伤某官儿子,皇帝大怒令灭九族,得消息后连夜与部下及族人逃来广西,部下有多姓:黄,张,谭,金,篮等等,全改姓。黄(王〉,张(弓),谭(覃),。,。,韩姓恨朝庭不仁(仅伤而不该灭九族)所以立志韩去朝边,凡与老祖逃难改姓之族人久世不一与官连,宁当匪不为官等之祖训也,所今之后韦姓从无大官,除韦国清之外没个当大官之也。
3、大批四川人迁移至山东的历史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人口过亿的山东,其实有很多人祖上都来自四川,尤其是胶东半岛地区,根据《莱州地名志》等记载,山东莱州1068个村中有751个四川移民村,招远市724个村中有33个四川移民村,昌邑县812个村子里,也有129个四川移民村。胶东半岛的古莱州、登州之地,有很多的移民祖上都来自于四川之地,而这些移民,都是明朝初期由朝廷主持进行搬迁的,
明初山东人丁凋零,海防虚弱亟需充实北宋时期的山东地区非常富有,然而在靖康之变后,山东落入金朝之手,从那时候开始,山东与当时北方大多数地区一样,开始急速衰落。宋末与元朝时期,山东之地战乱频仍,田地荒芜,使得人口不断减少,明朝建立之初,山东地区成为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块心病,当时大量被其击溃的敌人退守到山东沿海之地,与日本的倭寇串联,形成北方的倭患。
有了倭患自然需要进行防备铲除,但那时的山东人丁稀少,没有充足的兵源,为了移民实边,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招募移民迁到山东沿海,但效果并不明显,远不如湖广填四川的规模,所以只能另想办法。瓦解大夏旧部,迁移川地之民到山东古代的“湖广填四川”是一场非常著名的移民运动,四川之所以需要“填”,就是因为元末明初的四川,因为战争出现了人口锐减,所以需要外来移民补充,
从这方面来看的话,四川本身也不是什么人口充裕的地方,那么明太祖为何还要从四川大量迁移居民到山东去呢?其实,明太祖朱元璋迁走的四川居民并非寻常,而是大夏旧部。所谓的“大夏”是元末众多起义军之一,大夏之主明玉珍在明朝建立后被流放高丽,但在大夏的主要活动地西南一带,仍旧大量旧部残留着,大夏亡后,驻守成都的三万将士归顺明朝,这三万将士加上其背后的家眷亲族,规模庞大不可小觑,对于这样的心腹之患,朱元璋自然要妥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