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在除夕吃团年饭时都要放鞭炮,这是有传说的,主要是驱除怪兽和邪恶,还有就是为了喜庆,大年初一也要放鞭炮,寓意向往美好生活。用猪肉做馅,加淀粉,豆腐等一起做成肉糕,是我们那里过年必备的一道佳肴,最近几年,可能是出于安全和环保的考虑,在城市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违者罚款,农村里的管理没有这么严,只要你高兴,春节期间想怎么放就怎么放,记得是去年春节,我们老家的一户有钱人家,买了30多万的烟花爆竹来玩,富人的世界不懂,贫穷限制了想象。
1、过年放鞭炮的习俗是怎么来的?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
在今天,放爆竹已经成为一种欢乐的象征,在春节风俗形成的时代,先祖们眼中的自然力,是那样强盛而神秘,人们只是感觉到它的存在,无从把握,更不用说控制和利用它;人们只能试图趋利避害地适应它。在这辞旧迎新的时间节点,驱邪祀福自然就更加重要,就说爆竹,在《荆楚岁时记》开篇就说:“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记》谓之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这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爆竹、燃草,其目的就是驱逐山臊,按《神异经》的说法,山臊是西方山中的一种怪物,只有一尺来高,一足,虽然矮小,可它不但不怕人,而且能令碰上它的人生病。不过人也摸到了它的弱点,是害怕竹筒燃烧爆裂时发出的噼啪声,所以人们就以草点火、燃爆竹筒来驱赶它,
有些民间故事中,说“年”是个凶残的怪物,每到冬残岁尽就要出来吃人,就是由山臊之说演变而成的。有人以为爆竹、燃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庭燎”,庭燎见于《诗经·小雅·庭燎》,指官员早朝时,宫殿中所烧的照明的火炬,由麻秸等扎成。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庭燎是皇家的礼仪,寻常百姓不能随便攀附,但在火药发明之前,爆竹名副其实就是以火烧竹筒,令其爆裂发出响声,所以唐代人又称之为“爆竿”。
以火药制爆竹,最初仍是将火药装入竹筒,以加强燃爆的声响,所以爆竹之名沿用至今,南宋诗人范成大写过一首《爆竹行》:“岁朝爆竹传自晋,吴侬改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退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屏除药里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他认为新年爆竹始于晋代,而吴人提前五天就开始这项活动。更重要的是,从这首诗中,今人可以得知当时爆竹的具体情形,除了任由其燃爆之外,也可以像诗中所说的那样,当竹筒烧透将爆时,由人将竹筒从火中取出,在阶石上击碎,发出爆响,而竹筒的碎片,还可以叠放床底以驱疠。
2、湖北过年有哪些习俗?
谢谢邀,湖北过年的时候习俗可多啦!从腊月二十就开始忙年了,做腊肉,腊鱼,熏香肠。买年货,人们一般提前一个星期就去买年货,有句俗话说,有钱不买腊月货,说的就是越是快过年的时候,好多东西都涨价了,所以,人们就提前几天就去置办年货了。到了腊月二十六,就开始炒瓜子,炒花生,过了这天,就不能炒了,因为我们这里又有一句俗话,叫七不炒,八不闹。
人们在二十七之前就把要炒的东西就炒好了,二十七,打豆腐。我们这里农村的一般都是自家做的柴火豆腐,自家做的柴火豆腐味道更好,多的可以用来做熏豆干,还可以用来做肉糕,二十八,做肉糕。用猪肉做馅,加淀粉,豆腐等一起做成肉糕,是我们那里过年必备的一道佳肴,孩子们在肉糕做好的那时候,不用吃饭,就吃一块肉糕,那滋味,久久不能释怀。
到了二十九,一年的重头戏就来了,炖猪头,现在有很多人们猪头都是拿来蒸熟的,这样的话,猪头的油脂都流出来了,蒸出来的猪头更好吃,肥而不腻,顺便把猪蹄,猪肚子,猪尾巴一起蒸熟了,家里来客人了,直接可以做的吃。到了年三十儿,孩子们早早的洗完澡,换上新衣服,打开电视,一边看着《一年又一年》,一边等着吃年夜饭,
等年夜饭做好了,大人们开始接已故的亲人们回来吃饭,给他们斟酒,烧纸钱。等纸钱钱完,人们就开始吃年夜饭了,一家人坐在一起,一边看春晚,一边吃团圆饭,吃完年夜饭,小孩子们看电视的看电视,做游戏的做游戏,大人们一边吃着瓜子,一边说说笑笑等着新年的钟声敲响,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前,人们要把家里的地扫干净,吃的水都贮备好,换下来的衣服都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