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黄梅戏发展是从安庆挖人,不培养,再说离开了安庆这个地区,黄梅戏就变味了,湖北黄梅戏敢用武汉或黄梅县方言演唱吗。湖北人不在业务中求发展,而是请了几个水军喊黄梅戏是黄梅县的,不务实,只留下了吴亚玲,蒋建国,刘华三人一直在黄梅剧院,一直在黄梅戏的舞台上,坚持到现在。
1、有人说黄梅戏在湖北起源,却在安徽省发扬光大了,这是为什么?
古时,在湖北江西留传着一种采茶调,唱腔甜韵优美动听,那时发大水湖北黄梅县人逃荒要饭将采茶戏带到安庆(黄梅县和安庆宿松县交界)。安庆桐城罗岭人嚴鳯英用安庆地方方言加工成了黄梅戏,优秀传统剧目有:打猪草,闹花燈,王小六打豆腐等,一九五七年嚴鳯英王少舫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馬》《牛郎织女》在华東地區文艺会演中获奖,被拍成电影,声誉國内外。
2、黄梅戏起源湖北黄梅,为什么现在安徽却争夺起源地?
没有,怎么办,总得想点办法,抢黄梅戏其实质是抢的是黄梅戏的文化。黄梅的文化遗存是散落在家谱,地方志,国家和地方挡案馆及图书馆里的文献书刋里,千年古县有极深厚的文化特色,我在北京听气功课时,讲黄梅禅宗的六祖学佛的传奇,我说我是湖北黄梅人,校长听见猛的一惊,又聊了一会五祖寺。做一个黄梅人,对黄梅千年古县特有的本土文化,信心满滿,
3、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在安庆发扬,那为什么不改名呢?
黄梅戏是中国的五大戏剧之一,虽然是在安徽安庆市发展起来的,但是其发源地却存在许多争议,黄梅戏源头的历史最早记载陆洪非先生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对黄梅戏的源头列举了三种传说,但并没有最后下结论。传说之一∶“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劳动的丰收。
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传说之二∶“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传说之三∶“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即黄梅采茶调。
”后面大多数说法一般是按照陆先生的说法而说的,当下比较流行的有四种说法:一说湖北黄梅县著名相声、口技演员汤金城(1890-1980年)在《黄梅戏艺术》1989第二期增刊上发表的《话说黄梅县与黄梅戏》一文中,认为“戏因县名,县因山名”(黄梅县西二十公里处有一山曰“黄梅山”)。而黄梅县当地亦有黄梅采茶歌为基础,当地人认为黄梅戏是由黄梅采茶歌演变的,
二说安徽怀宁县安徽省黄梅戏发展基金会副会长柏龙驹说,如果“戏因县名,县因山名”,湖北黄梅县有个黄梅山,就说“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那么,安徽怀宁也有个黄梅山,两个“黄梅山”,究竟哪个“黄梅山”与黄梅戏有瓜葛呢?柏龙驹先生进而考证,黄梅戏的语言和声腔是以安庆、怀宁地方话为依托,与怀宁黄梅山一带民歌小调完全一致的,而与湖北黄梅县地方话大相径庭。
所以他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徽怀宁的黄梅山上,其理由与说法也比较令人信服,三说安徽桐城县黄梅戏是在桐城县罗岭镇严凤英的一出《天仙配》唱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之后,才真正形成一个剧种的。严凤英是黄梅戏的开山鼻祖,桐城罗岭(安庆市郊区)的山水、风俗人情孕育了这位杰出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没有严凤英就没有当代的黄梅戏。
当地人认为,黄梅戏具体来源以无从考证,但是严凤英是将那些小调、民歌形成一个剧种的,因此严凤英才是黄梅戏的开创者,因此黄梅戏的发源地应属安徽桐城,四说安徽宿松县廖理南先生通过查阅《中国戏曲志》、《黄梅县志》、《宿松县志》等文献资料发现,在黄梅戏发展史上,宿松有十几项第一。例如:第一个专演黄梅采茶戏,从明代中叶开始,宿松人就于每年的三月初三,在松梅岭街上专演黄梅采茶戏;第一个将黄梅戏剧目写入廖河戏台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