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和重庆的二个城市同质化太高。成都有的,重庆也有;成都缺的,重庆也缺,成渝城市圈是有二个不同的都市圈组成---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一个是至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一个是自下而上的全力支撑,都想成为西南地区的唯一龙头老大,成都双流机场每年的货物吞吐量比重庆的多。
1、成渝城市圈里各大城市的作用,成都和重庆是如何相互辐射的?
成渝城市圈是有二个不同的都市圈组成---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相互之间的竞争性远大于互补性,很难形成共识彼此进行错位发展,一个是至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一个是自下而上的全力支撑,都想成为西南地区的唯一龙头老大。真是有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距离决定未来格局成都与重庆之间相距有260公里,按照目前两地主城区的腹地范围,预计都不会超过20公里,未来辐射范围最多也就50-60公里,
中间还隔着100公里的空间,根本就无法走向都市圈的机会。产业同质化太强,错位发展几乎不可能,成都和重庆的二个城市同质化太高。成都有的,重庆也有;成都缺的,重庆也缺,重庆在凭着直辖市的优势,大量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大型央企国企投资,还争夺高铁枢纽中占去了优势。产业格局以中端产业发展为主,成都也是靠省会城市的优势,集全省之力全力打造省会,在自贸区、开发区、科技新区等方面发挥优势,但整个产业还是处于中端产业,虽然在科技创新产业方面优于重庆,可与东部地区的高科技城市相比又相差太多,不足以形成产业规模优势。
最多也就是个码农基地,远距离的城市圈成功案例太少:京津相距140公里,可还是成为现在的三角模式;济南与青岛距离同成渝差不多,但是两地除了口号没有什么进展;武汉、南昌、长沙这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的距离也是200多公里,也不可能成为都市圈。而未来两个大城市之间能够成为都市圈的估计只有广深,可哪两个大城市可以像广深那样产业错位发展又融为一体的,
2、成都和重庆哪一个才是西南地区的中心?
我个人觉得是成都。我知道的,以前解放军7大军区,有成都军区,以前的成都军区管辖云、贵、川、藏、渝,军区总医院,军区机关在成都,铁路局有成都铁路局。成都有双流机场,还在修简阳新机场,形成双机场的城市,成都有六环路,有全国最长的城市中轴线,人民南路天府大道。成都的领事馆比重庆的领事馆多,成都双流机场每年的货物吞吐量比重庆的多。
3、重庆与成都的不同在哪里?
《华阳国志》对巴人(重庆)的评价:《华阳国志》是东晋史学家常璩所著一部专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生活的地方史志,从《华阳国志》对巴人地域生存背景、社会历史与历史人物等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视或领会到巴人强悍、勇武、质朴、尚义的民族精神,感受到巴文化的独特魅力。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巴人表现出了积极改造自然、迎接挑战的强悍民族精神,
巴人这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军事生活领域,则形成了他们“勇武”的民族文化精神,特别是构建了他们独特的“军魂”。对此,《华阳国志》更有明确的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
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这里记载的巴人军前歌舞或巴渝舞,它典型地表现了巴人“勇武”或“天性劲勇”、生死无惧的战斗精神,正因为拥有这样的战斗精神,古代“巴师”才在参与周武王伐纣、汉高祖灭秦的历史事件中表现得那么抢眼,并为推动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本民族的贡献。
对这种精神,《华阳国志》有如下概括:“其人勇敢能战”、“郡与楚接,人多劲勇有将帅才”,应该说,这种战场上的“强悍”精神与生存环境对巴人体魄与精神的锤炼是分不开的。《华阳国志》还从巴人历史人物事迹以及民族风俗的描写中,展示了巴人质朴尚义的民族道德与伦理精神,《华阳国志》对巴人风土民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其人性质直,虽徒他所,风俗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