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黑龙江 > 绥化市 > 课程资源开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处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开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处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4-10 04:40:12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处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二、精心预设,准备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针对性的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三、多种预设,促进生成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补充和取舍,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做教科书的主人,而不应是教科书的奴隶;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应是课程的设计者。课程资源除教材以外,还包括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保证。要改变依靠教科书实施课程的做法,充分合理地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这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除教材以外的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相关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等等。通过计算机和因特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此外,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生命载体和开发主体。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处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2,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利用

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 从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就必须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 课程资源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由于学校教育体系的封闭性,资源拥有者缺乏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不了解学生需求和教育规律,造成各种校外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十分突出。 专家认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当前,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同时,教师还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 生物科学与技术是20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光靠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了解生物科学与技术进展的渴求,生物科普期刊和书籍则是扩大知识面的主要源泉。因此,生物课程除了利用校内的生物实验室,还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学校应当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调整图书结构,改变服务方式,为学生服务。同时还可以广泛利用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科研机构、良种站、养殖场、实验田等,自然保护区能够完整地保存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应该成为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阔的自然界更是生物教学的天然“实验室”。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应当提高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应当建立一套社会广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运行机制。全社会都应当树立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各类社会资源只有与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课程与学生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其更大的功能与价值。

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利用

3,如何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地方,就是非常强调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有句话我们经常挂在嘴边:教师要由“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执行者,不再是拿着课本照本宣科,而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是,“教教材”也好,“用教材教”也罢,好歹要有本书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跟其他课程不同,没有“课本”,没有“教参”,虽然各地陆续开发了一些“课程资源包”,但这只是教师组织教学时的一种辅助性的参考资料,跟“课本”不是一回事。课本课本,“课之根本”,没有了课本,就好比红楼梦里的宝二爷失了通灵宝玉,简直是丢了命根子。两手空空,两眼发蒙,心里扑腾。可怎么办呢?办法只有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学会主动的开发资源。过去有首歌,“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在战争中获取战略资源。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一样,没有人把现成的课程资源呈现给我们,我们只能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逐步的开发、利用和积累课程资源。 一. 什么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简言之,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背景和条件。我们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和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和方法等等;条件性资源是课程实施所必须的一些条件,比如我们上体育课需要操场、球场,这些设施、设备和环境,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当然,现实生活中这两者很难截然分清,有很多课程资源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等等。 也有人把它划分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既可以是教师、领导和学生,也可以是社会人士。物质资源包括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包括各种文化知识、各种文化制度、文化遗产、风土人情等等,比如案例“走近端午节”,就侧重于文化资源的开发。照这么一说,课程资源是包罗万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干吗还要发愁没有课程资源呢?不要忘了,这些资源之所以能够称为课程资源,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应用于教学,为我们所用,成为课程的要素。如果没有被我们所应用,这些资源只是潜在的课程资源,或者说,广义的课程资源。有人说过一句话,世界上不是没有美,是我们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道理,我们不是没有课程资源,是我们需要发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的能力。那么,如何把潜在的课程资源变为现实的课程资源呢? 二. 有针对性的开发课程资源 当前,很多学校和教师过分依赖文本性课程资源,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往往把各类资源包、学生用书和指导用书等文本性课程资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形成了教综合实践活动,以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怪圈。坦率的讲,如果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这样的课程就没有什么开设的意义了。各地陆续开发的课程资源包,质量是参差不齐的,有的编写比较平庸,有的集中了当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开发的教学案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肯定是必要的,但人家的东西毕竟是人家的,不一定适合于我们。我们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立足于本地实际,突出地区和学校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发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学校特色,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如湖南省长沙市国防科大附小是一所子弟学校,他们所在社区的国防科技大学是一所全军乃至全国的一流的高科技学府。在这个社区里,有很多科技场馆,学校就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开展了“走进高科技”的主题活动。 长沙市清水塘小学与长沙市博物馆比邻,走到这里就会发现街道两旁的店铺装潢都是古色古香的,经营项目也都以古董、文化艺术品为主,清水塘路也被成为“文物一条街”。学校就利用这个优势,开展了《走进文物一条街》主题活动,充分利用了学校所在的社区环境。 有的老师说,我们农村学校可没有这么好的福气。其实在课程资源方面来说,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有农村的特点。城市的高楼大厦是课程资源,农村的小桥流水也是课程资源。我国的各地经济结构多样化,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自然环境也千差万别,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在课程资源的开放上各有其优势。农村学校不应该妄自菲薄,应该立足于农村特色,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转载
1万以上或2万以上

如何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文章TAG: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课程资源开发资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