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时代的标记吧,鞋子的起源无从考证,大概说来,就是从赤脚到布鞋,再到现在的皮鞋各种款式的各种材料的鞋,靴,长筒的,短筒的,虽然不再手做布鞋,现在有个老北京布鞋真的不错,我经常给父母买。不像市场上有的塑料底、橡胶底等,上鞋的绳子一断就掉帮。
1、鞋子的鞋底是怎样做出来的?对此你有哪些了解?
小时候经常见母亲借着油灯做鞋子,一直都想写点有关做鞋子的东西,主要是其中涉及的物理知识的内容。需要提前准备的叫打“袼褙”,袼褙又分为布袼褙和苘袼褙,布袼褙的材料是大小不一的布料,在桌子或门板上刷上浆糊,贴上一层布料,再刷一层浆糊再贴一层布料,一般是两三层的样子,贴好后放在阳光下晒干,然后揭下来穿上绳挂在墙上备用。
苘袼褙的材料是经过加工后的苘的外皮,要用梳子梳理的如头发一样细,在门板上刷上一层浆糊后,先贴上一层报纸,然后一层层刷浆糊贴梳理好的苘,厚度比布袼褙要厚很多,最后也是晒干备用,做鞋时,将袼褙裁成鞋底形状,一层层摞起来,然后就是一针针纳成鞋底。纳鞋底时,还要用到绳子(用多股棉线拧成,我们这里直接就叫纳底绳),大针(比缝衣针大,我们这里叫纳底针),把骨(用比较硬的木材镟出的圆筒,中间稍粗两头稍细,筒中穿上布带,使用时,布带套在除大拇指外的四个手指上,正好将把骨握在手中),一种简单的钳子(叫上鞋的钳子),还可能用到锥子和蜡烛,
将针尖对准鞋底,用把骨顶住针鼻用力,就可将针压入鞋底中,针尖与鞋底的接触面积很小,把骨与手的接触面积很大,同样的压力,针尖会对鞋底产生很大的压强,而手受到的压强却很小,手不会有明显的痛感。有人手劲不大,先用锥子扎透时也有同样的考虑,当然,用锥子先扎透还有减小摩擦的作用,锥子比针粗一些,先扎透再穿针时,减小了鞋底对针的压力,减小了鞋底对针的摩擦。
其实,纳鞋底主要是克服鞋底对针和绳的摩擦,所以针表面做的十分光滑,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另外,扎针前将针在头上擦几下,绳子用蜡打一下,都是利用使摩擦面分离的方法减小摩擦。当针鼻被压入鞋底后,在另一侧拉出来又要增大摩擦,有时因摩擦较小,就难以将针拉出,这时,就要借助钳子,钳子是个省力杠杆,钳口夹住针,手握住钳柄用力,钳口就会对针产生很大的压力,从而增大了摩擦,使针不致滑脱,
还有绳子比针粗一些,但可压缩后穿过鞋底,然后绳子膨胀,针眼收缩,就紧紧的连在一起,使绳子和鞋底之间产生很大的压力,就可产生很大的摩擦。即使鞋底上的部分磨断了,也不会脱落,不像市场上有的塑料底、橡胶底等,上鞋的绳子一断就掉帮。还有这样的鞋底很粗糙,穿上走路摩擦较大,不容易打滑,前几年冬天下雪时,到屋顶上扫雪,都特意换上一双这样的布鞋,比新的塑料底、橡胶底都安全。
2、小时候农村人家用旧衣服裁好涂上浆糊,贴在外墙上晒干去做布鞋底,如今还有吗?
有,我都会,我们叫隔bai,不知道咋写的,小的时候我帮我姑姥打浆糊,就是水烧开,把面糊倒进去不停搅拌,很粘稠的糊状就可以了,放凉开始一层布刷一层浆糊。要刷好几层,晒干后揭下来,照着鞋底样子刻鞋底,鞋底要很厚,鞋帮就一层隔白,鞋底都要用白棉布做个面,开始纳鞋底,闲的无聊就纳几针,不知不觉就纳好了鞋底,还记得姑姥和妈妈因为鞋底太厚,纳不动,用牙咬针,有时候把针咬断了,也没拉出来,太费劲儿了。
不知道啥时候那双鞋子就做好了,给我做的都是红的还带着鞋畔带,很洋气的样子。新鞋穿着板脚,越穿越舒服,还不臭脚,就是怕下雨天☔️,感觉这就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艺,现代很少有人会去打隔白,纳鞋底吧,去年西安旅游,在袁家村看到有老奶奶纳鞋底卖布鞋,一双黑布鞋要120,那是一个时代的标记吧,鞋子的起源无从考证,大概说来,就是从赤脚到布鞋,再到现在的皮鞋各种款式的各种材料的鞋,靴,长筒的,短筒的,虽然不再手做布鞋,现在有个老北京布鞋真的不错,我经常给父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