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应该是在阳武发生的,也就是在新乡,而不是今天的中牟,也就不是郑州。乌巢、故市在延津境内,离延津20公里到不了中牟,只能是在阳武,这就是官渡之战,是在阳武发生的还是在中牟发生的争议由来,延津之南20公里,恰恰就在阳武的界面上,从今天的地理地图来看,阳武是在黄河以北,而在黄河之南的是中牟县。
1、郑州为什么叫郑州呢?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河南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河南荥阳有一座高大的雕像,名为郑氏三公,郑氏三公塑像这三公分别是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是郑国的头三个开创性君王。如今这个西周一直到战国时期的郑国,留给河南省的最大历史遗产,就是“郑”这个名字,郑州、新郑等地名,就是发源于此。郑国(前806年-前357年)是周朝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和周王一样是姬姓,一开始被封于陕西凤翔一带,后随着周平王东迁,来到了河南,居于中原地区,就是今天的新郑一带,
春秋初年的郑国在郑庄公的治理下,国力强盛,这时候我们众所周知的春秋五霸都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郑庄公连周王都不放在眼里,甚至还为了攻打宋国,和周王闹翻,最终周王看不下去了,发兵攻打郑国,爆发了郑周繻葛之战,结果周王受了伤,天子威严扫地,郑周繻葛之战这段时期其实是春秋第一霸——“郑庄公小霸”时期。“郑伯克段于鄢”之典故郑国后来衰落,被韩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此为郑姓的由来,
郑姓在河南流传下来,韩国派往秦国的间谍水利工程师郑国,就是以郑为姓。新郑这个名字,是因为上文所言,郑国从陕西凤翔迁到河南,因此为了区别两个郑地,就以“新郑”命名郑国搬迁到河南的这个地名,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在此地设颍川郡,辖有新郑县。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颍州为郑州,郑州这个地名自此而始。隋朝一统后,延续了郑州这个地名,唐代依然有郑州之地名,贞观七年(633年)郑州迁移到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郑州的建制和治所才固定下来,
2、为啥叫新郑呢?原郑国原来在哪里?
西周末年郑桓公从陕西华县(老郑国)东迁河南,郑州和新郑人祖先来自陕西华县老郑国,为了区分老郑国和新郑国,才有了新郑和郑州(郑县)的称呼。今天三月三新郑假故里也拜完了,河南人如果真的那么认故里,是不是应该去陕西华县拜一下真正的祖宗了?如今郑州新郑不拜陕西华县的老祖先,属于大不敬,电视上看了今天新郑假故里的拜典仪式,竟然把黄帝像放在光天化日之下任凭风吹雨打日晒,这是真心拜祖吗?明显是作秀。
陕西清明节公祭黄帝大典,黄帝像被供奉在始祖殿中,接受全球华人的公祭,中央视全程现场全球直播,各大中央网络媒体,各大港澳台媒体全球直播,各兄弟省市媒体参加,全国直播。而河南新郑除了河南媒体和央视以外,没有一个兄弟省市媒体参加,都是河南人在自嗨,连全国各省市都不认可的新郑假故里,好尴尬!这就是做人的差距。
3、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发生在郑州还是新乡?为什么?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是一系列战斗组成的大决战,战斗的地点有多处,但最终的决战在官渡,因而史称“官渡之战”。但这个官渡究竟是在郑州还是新乡,一直存在争议,大多数史料认为是郑州的中牟县境内,而且中牟县的官渡镇有古战场的旅游开发,很像那么一回事,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官渡是在新乡阳武县。通过对郑州中牟古城的变迁、黄河故道的迁移以及史料对于官渡之战的记载等三方面进行分析,豹眼认为,官渡之战发生在新乡阳武县的概率更大,
01史料记载的官渡之战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携战胜幽州公孙瓒之余威,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随后,曹操做出对抗袁绍的战略部署:派臧霸自琅琊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以牵制袁绍,巩固右翼,曹操率军进占冀州黎阳(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北岸),命于禁率领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驻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以阻滞袁绍大军渡河和长驱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