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西、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均有陶姓人。在安徽六安出过的将军中,主要介绍6位六安走出的开国少将,他们是是六安人的骄傲和自豪,宋代以前,陶姓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姓一支进入湖南,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今安徽宣城)人。
1、历史上有哪些陶姓历史名人?
书写几位近现代历史上的陶姓名人。他(她)们是:——陶鲁笳——陶鲁笳(1917—2011),江苏溧阳人,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石家庄总队队长,同年加入共产党。建国后,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政委,从1960年起,历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国家经委第一副主任、同时兼任中央工业交通政治部主任。
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共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十届中央委员。——陶承——陶承(1893—1986)女,湖南长沙人,原名刘桃英,被人民誉为“革命母亲”。1928年,丈夫为革命牺牲,1929年携带子女到上海,在上海工联、共青团中央秘书处和中国国际事务团以“住家”妇女身份,掩护革命,改名为“陶承”,1931年,长子欧阳立安为革命牺牲。
1938年夏,委托党组织把两个孩子送往延安,1943年她来到延安,才知道小儿子在抗战中牺牲。建国后,先后任政务院、内务部等单位机要秘书,1956年写成革命回忆录《我的一家》,不久改编成电影《革命家庭》。“文革”后,将多年口述的革命回忆录辑成《祝福青年一代》出版,被共青团中央列入“全国青年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推荐书目,
陶承被人民誉为“革命母亲”。1986年7月11日,在长沙逝世,终年93岁,——陶亨咸——陶亨咸(1914—2003),原籍浙江,生于天津。国家机械工业局高级工程师,中科院院士,193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国后,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机械部技术委员会主任,1983年,获联邦德国工程师学会通讯员称号。
2、安徽六安出了多少将军?
在安徽六安出过的将军中,主要介绍6位六安走出的开国少将,他们是是六安人的骄傲和自豪,宋文(1914—1995),安徽省金寨县人,1933年入党,开国少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1军93师279团组织干事,军敌工科科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4次反“围剿”和苏家埠、七里坪等战役战斗,参加过长征,在西征中参加过枣阳、漫川关、子午镇、两河口等战斗。
抗战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8团连指导员,挺进团营长兼教导员,第5支队10团参谋长,第14团副团长,新四军第2师5旅14团团长等职,抗战时期,他成功指挥了淮北泗县张楼攻坚战,毙伤日伪军2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物资。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5旅副旅长,华中野战军第6师16旅政委,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16师政委,豫皖苏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第三野战军25军74师师长等职,
参加过苏中七战七捷的三战;在围攻黄桥战斗中,歼敌12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和物资,受到华中野战军的通电表彰;参加过莱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役。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华东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安徽省军区第二政委,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政委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6月29日在南京病逝。齐勇(1915—1968),安徽省六安市人,1932年入党,开国少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25军第73师219团连长,红四军第12师35团营长,军部交通队队长等职,参加过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129师教导团连长,晋东南游击第2支队支队长,新编第10旅28团团长,太行军区第5军分区34团团长,新四军第5师15旅45团团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