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这是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当时的“湖广行省”面积大得很,包括了今天的湖南、湖北、广西三省的全部,以及广东、贵州两省的一部分,事实上,“楚”指的是湖南或湖北并没有什么争论的意义,如今的湖南湖北,经济实力均处于全国前十之列一,是“中部崛起”的中流砥柱。
1、湖南湖北以前称为楚国,什么时候又把湖南湖北划分为二个省了?
楚,本义指丛生的树木,人们称之为荆条。后来,楚又引申为打人用的荆条及被打人的痛苦,自楚国诞生后,楚又特指楚国,今湖北一带仍自称为荆楚大地。自周成王封长江流域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起,始有楚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楚国兼并了周边众多诸候小国,实力不断增强,在楚庄王时期击败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进入战国时期,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兵强马壮,进一步开疆扩土,
至楚宣王、楚威王时,楚国国力达到鼎盛,其疆域除今湖南湖北之外,还包括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大部以及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等,可谓是幅员辽阔。虽然楚国的范围很广,但楚国诞生于湖南湖北一带,楚国都城郢,便位于今荆州境内。湖南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这是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中国行政区划有“省”这个概念,始于元朝。
元以前各朝各代行政区划名称和区域范围也各不相同,但“荆州”基本上能包含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比如三国时期的“荆襄九郡”就包含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及后置的章陵郡和南乡郡等,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度,当时的“湖广行省”就包括了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的部分区域。明代对行政区划又作出进一步调整,“湖广布政司”基本上就是今天的湖南湖北地界了,
清代基本沿用了明代的行政区域,“湖广省”包含今湖南湖北两省,两省各设巡府,但湖广总督府设于湖北。自民国以后,湖南湖北就彻底分家了,湖南湖北自古人才倍出,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美誉。尤其近现代以来,一大批名人、伟人涌现,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如今的湖南湖北,经济实力均处于全国前十之列一,是“中部崛起”的中流砥柱。
2、惟楚有才的“楚”,指的是湖南还是湖北?有何依据?
惟楚有才”的“楚”不是指湖北,也不是指湖南,它是以楚文化为背景,对楚人、楚地的一种概称。“惟楚有才”的历史说法,一是始说。《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这里的杞梓、皮革喻指优秀的人才(《晋书·陆机陆云传评》载:“观夫陆机陆云,实荆衡之杞梓。
”),左丘明的意思是:楚族人才济济,晋国士大夫没有楚人有才能。那个时期,楚人的智慧与才能享誉天下,二是岳麓山说法。清代嘉庆年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他想给书院写一副门联,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贡士张中阶闻之,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这副对联中的“楚”是指以岳麓山为中心的潇湘文化地域。对联的意思是,楚地有才学,以这里为最多,三是新中国开国元首毛泽东的家乡之说。毛泽东的家乡是湖南,毛泽东的才华和能力在历史上和全世界可谓绝无仅有。因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楚湘文化在当今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楚族人的起源与发展。《国语·郑语》和《史记·楚世家》有着明确的记载,祝融八姓之一的芈姓即为楚族,
自季连开始,楚族已具雉形。楚族起源于河南的嵩山、新郑一带,后南迁丹阳,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大肆攻伐南方蛮人,蛮人归附楚族,成为了楚族人的一部分,楚族由此发展状大,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族种之一。楚族人的历史属地,历史上出现过两个楚国实体政权。一是春秋战国时代周成王册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建国后,楚族人奋发图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所以,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疆域比较辽阔,包括了湖南、湖北、江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的部分地区,二是五代十国时期马殷于公元907年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楚国(也称南楚、马楚)。此时的楚国辖地包括湖南全境及广西大部分地区、贵州东部和广东北部,综上所述,历史上的楚地不仅仅是指湖北、湖南,其它地方也都有楚人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