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现在的标准杯是三两三的高脚玻璃杯(究竟是什么人最先时兴起来的这种杯子无从考证,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也有用二两半的小玻璃杯或瓷碗的。在他的对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来招待客人的,叫“副主陪”,颜回,一个毕生致力于研究学习的人,不吃不喝不能不追求学问的提升,他的精神得到孔子的认可,甚至自愧不如。
1、请济宁人谈谈济宁人,现在的济宁人怎么样?从为人处事方面及做人方面的看法?
我不是济宁人,但在济宁地学习、工作、生活了近40年,也算半个济宁人了,轮城市发展,与八十年代相比,扩大了不少倍,轮经济发展,一直在全省中下游徘徊,轮居民收入,不算高,但房价有点高,税收也就靠兖矿、邹城电厂等国企纳税大户撑着,但济宁市的领导换得快,也升的快,外来的领导有点水土不服,辞职去华大的梅市长就是个例子。
城市扩大很多的原因,就是每届主要领导的战略思路不一样,所以几年就一变,向南突破了小北湖(现在美其名曰太白湖),向西突破了京杭大运河,与嘉祥县快连成一块了,向东与兖州、邹城要相望了,向北又突破了十几公里,农民的土地卖了不少,东部矿区开发造成的塌陷区与南四湖连在一起,再不转型发展,就算不上宜居城市了,况且也就是个三线城市,要建设中华文化名城的规划也只能停留在图纸上了,这是本人的一点粗浅看法,是否点赞、吐槽都无所谓!,
2、济宁人的酒桌文化有哪些?你喜欢吗?
济宁人酒桌上的风俗和礼节多,喝法也多。来济宁会友、旅游的朋友不妨了解一下,一、入席:济宁历史文化悠久,儒家文化打造了这个礼仪之邦,所以酒桌上的宾主、长幼之分是不能马虎的。酒桌上,一般对着门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东家的(就是买单请客的人),酒桌上有时戏称为“主陪”,在他的对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来招待客人的,叫“副主陪”。
这两个位置各地叫法有点差异,但意思差不多,外地的朋友若不清楚其中原委,告诉你个简单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叠法就可以分辨出来。这两个位置的餐巾的叠法是与众不同的,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折叠成圆筒形状,插在杯子里面的。而副主陪的餐巾则是叠成扇面状的,其位置的餐巾则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状。整个餐巾的布局有点象是展翅的凤凰,
定好了这两个位子,别的位置就好确定了。坐在主人左面的是“主宾”,右面的是“副主宾”;相对应的,左面挨着主宾的是“三陪”,右面挨着次宾的叫“四陪”,二、倒酒:宾主落座,开始倒酒。济宁人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大碗喝酒,这似乎有梁山好汉之遗风。如今虽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很少用的,你若是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看到济宁人用那种三钱的小酒盅喝酒,那就很不真实了。
济宁现在的标准杯是三两三的高脚玻璃杯(究竟是什么人最先时兴起来的这种杯子无从考证,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也有用二两半的小玻璃杯或瓷碗的,酒一般是白酒,度数一般是38至54度左右(现在大多并不太喜欢喝高度酒)。当然也可以喝啤酒,但一般按照白酒、啤酒1:6的比例折算,入席后每位先满上这样的一杯,叫门前杯。
意思是让各位自扫门前雪,这杯酒是每位到场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对主人或者东家的不尊重。这第一杯酒当然要由主人带领大家喝,主人一般要有一个开场白,客套一番,然后定个标准。就是说这杯酒要分几次喝完,以前一般是6次,叫“六顺”,最近比较流行“7次”,又称“6 1”,即主陪带“4次”副主陪带“3次”,或者主陪、副主陪各带“3次”,由三陪或指定一人带“1次”,凑够“7次”,“7”寓意“起”。
“起”的意思包含有“发达、高升”的意思,图个吉利,这样大家在主人的带领下,边喝、边吃、边说话。这个酒一般不碰杯,济宁人讲究“一碰俩、不碰仨、站着喝了算白搭”,但是在举杯的时候可以在桌子上点一下,叫“过电”,寓意是都碰杯了,经常可以在饭店里面听到这样酒杯磕碰桌子的乒乓声,等主人带领大家满饮此杯,该轮到副主陪发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