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话不怎么好听,也可以直白武汉话很俗气。现在不会说武汉话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今天的武汉不是以往的武汉了,已成大武汉了,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不会说武汉话,这不为奇,也不重要,能在武汉赚钱也就行了,说句笼统的话,假如你不了解武汉女人,那么武汉老婆这个话题,也就没办法延续继续下去了。
1、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不会说武汉话,这是为什么?
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不会说武汉话,这不为奇,也不重要,能在武汉赚钱也就行了。标准的武汉话还要数老年一代人,现在不会说武汉话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今天的武汉不是以往的武汉了,已成大武汉了。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小巷到大街,从菜场到商场及各层面都是用普通话交流融合,四面八方的人在武汉创业,生根开花结果,显然离不开普通话。
2、娶一个武汉老婆是什么感觉?
这个问题比较深奥,再加上,人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用固态描述的生物,女人更甚,先只能从武汉女人讲起,从武汉女人的性格讲起。武汉依水而立,所以码头文化的影响比较大,但是,从目前武汉三镇鼎立的状态来看,三镇的女人又各有不同。相同的共性,可以从武汉话来谈,武汉话不怎么好听,也可以直白说,武汉话很俗气。比如说,在公共场合,两个武汉嫂子聊天,嘴里出来的可能全是粗口,
在外地人听来,很不雅,很难听。但是在武汉人看来,这就是亲热的表现,这就是体现出了两人不俗的关系,粗口和粗话,正是码头文化的明显体现,也是江湖气的明显体现。用武汉话来说,这是“讲味口”,这个“讲味口”,同武汉人接触比较少的话,或许很难去理解。“讲味口”并非指讲排场、讲面子,而是指两个人的气场有相同共通之处,
只要对了味口,那就是胸脯一拍,你就是我的生死兄弟、生死姐妹了。味口不对,你的礼貌就成了虚伪,你的谦逊就成了“蛮装”,你的文明就成了“蛮假”,怎么看就是怎么不顺眼,在池莉看来,她“没有标签给武汉女人,我的武汉女人都是血肉丰满有自己个性的完整形象。”的确,池莉写过太多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武汉女性形象,她们境遇各不相同,却都有血有肉,《她的城》这部作品中,更是书写了女性同性恋的隐密性、复杂性和矛盾性,这种女性形象的深入刻画是极为细腻丰满的,更是难得可贵的,
拒绝给武汉女人打上标签,是一位写武汉女性的作家,对武汉女人的了解,也是对武汉女人的称赞。说到武汉老婆的话,你需要先搞清楚的是,你对武汉女人是否有足够的了解,是否知道与武汉女人如何相处,不过,武汉三镇,三镇的女人也都有不同的自我个性,这个中奥秘,需要自行去探索去了解。说句笼统的话,假如你不了解武汉女人,那么武汉老婆这个话题,也就没办法延续继续下去了,
但是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从概率上来讲,遇到强势性格的武汉女人的几率会很大,那么恭喜你,若是你的性格不强势,基本上就可以甩手掌柜的安心的过下半辈子了,你的各个方面都会被强势安排妥当。若是你的性格也强势,基本上可能会不太愉快,遇到非强势性格的武汉女人,几率非常非常小,但也不是没有可能,只要你能招呼好你的岳父岳母,日子就算再苦再个人难受,都会忍耐的下去。
3、在武汉,感觉现在已经很少听到有人讲武汉话了,基本上都是普通话,这是为啥?
感觉不光是武汉话,好多方言现在都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可能性,我曾经问过我上小学的儿子,你们班上还有人会说武汉话吗?在不在学校里说武汉话?他说,基本上听不见,为啥?因为老师-不-让-说-。所以说,现在的小孩根本就丧失了学说本地方言的空间和环境,从小孩呱呱落地开始,不管现在年轻的爸爸妈妈是来自哪里,都很奇怪的憋着一口普通话来和孩子交流,再加上电视上广播里,全是普通话,哪里还有一点方言生存空间。
只是在个别地方电台的部分节目里,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方言广播,就算是老人帮着带孩子,老人往往也是憋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你说,这方言在这么搞下去,可不就只剩下慢慢走向消亡了,我在这里呼吁一下,留住方言,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开始,普通话肯定是要学,各地的方言也可以加入学习课程,我相信,小孩子在课堂上学说自己的方言肯定会觉得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