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为何立即从长安迁都洛阳,有人说武则天建立新朝,要有新气象,所以要迁都,这纯粹是扯淡,自古以来即使是改朝换代也很少迁都,迁都是一件大事,都城搞不好,国家都容易灭亡,武则天不会为了这个形而上的理由迁都。
1、武则天迁都洛阳改唐为周,为什么最后还埋在长安?
洛阳本是隋朝东京,619年隋皇泰主禅位于王世充,洛阳成为王郑政权的都城,621年,唐灭郑后不久,废除东都。洛阳成为李世民的秦王府所在地,唐太宗时,改名洛阳宫,太宗政府曾三次搬迁到洛阳办公,历时两年有余。657年唐高宗把洛阳定为永久性的东都,朝廷事实上已于太宗时期分三次迁到洛阳。但在657年,它被正式定为第二个首都,而不是朝廷的行宫,
每个部和每个衙门都在洛阳设分支机构,662年甚至还在那里办起东都国子监。从此,整个朝廷经常迁往新都去处理公务,长期成为定制,虽然在空荡荡的京师始终保留着一个小小的留守政府,但实际上不但整个皇室及其随从,而且中央政府的全部行政机构在这几次迁移中也转移一空。几次迁都不但造成了很大的混乱,而且耗资巨大,众多的扈从人员给所经之地带来了贫困,他们经过的地区通常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免缴赋税,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所造成的破坏。
高宗时期,朝廷迁往洛阳不少于七次;高宗统治在建立新都后的26年中,主要在洛阳居住,682年,朝廷最后一次迁往洛阳,683年后期高宗死后,武后永久性地把朝廷迁往洛阳,一直到701年。朝廷在东、西两个京都之间来回迁移,使帝国财政极度紧张,洛阳需要建造许多新的宫室和官署,以提供一个京都的必要设施。耗资巨大的工程在高宗时期不断进行,
因此,进行这一新的和花费极大的工程,一定是事出有因。对迁都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首先是政治上的解释。长安是西北地区的自然中心——当西北贵族集团已处于统治地位时,它是文职官僚机构的自然政治中心,指定在公元前1000年前已成为帝国政治势力所在的东部平原附近的另一个中心为新都,这本身是一个象征性的表示,即西北政治势力的全盛期已经过去了。
迁都又是一个旨在取悦于许多东北出身的官员的行动,他们在高宗时期当上了高官,并且算得上是武后最热心的支持者,第二种解释纯粹是经济方面的。长安位于比较贫穷和生产不发达的地区,易遭受长期的严重干旱,从外地供应长安谷物既困难,费用又极大。供应洛阳的朝廷便容易得多,因为它直通隋朝修建的复杂的河渠网系,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没提供完整的答案。
在朝廷迁往洛阳时期,长安地区有时是繁荣的,而新的东都有时却遭受饥荒灾害,很可能有第三种因素常常决定了迁都,这一因素就是被传统历史学家所强调的武后的情感和精神状态。据说在骇人听闻地除掉王皇后和萧淑妃以后,迷信的武后常看到她们的鬼魂作祟,因此她感到继续住在长安是不能忍受的,701年10月,武后政府迁长安,可能是要减轻在洛阳积聚的反对她所宠幸的人的压力。
703年朝廷又迁回洛阳,706年11月,唐中宗政府再次把政府迁往长安。709年,关中大旱,唐中宗本欲迁都洛阳,但遭到了韦后的反对,因韦后的政治根据地在关中,同时,中宗时期的特征是饥荒连年不断。705年的一次大洪水使河北的17个州受灾,同时淹没了渭水流域,706年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旱灾,它从冬季持续至707年夏初,结果造成了关中、河北和河南的饥荒。
708-709年又发生严重的饥荒,当时粮食必须通过陆路用大车从大平原和从江淮地区运往长安,早在中宗初期,李峤和宋之问已力促他永远迁都洛阳,现在大臣们又重提此议,但韦后利用他对皇帝的影响,加以阻挠。崔湜企图另辟一条跨山区经商州的通往南方的路线,这个尝试是一次灾难性的和劳民伤财的失败,中宗之死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睿宗和玄宗的新政权仍很不稳固,所以不可能离开长安,而自然灾害循环反复,不断发生,711年,河东汾水流域发生一次大地震,很多人丧生。712年春长期干旱,另一次在夏初,712至713年渭水流域和长安京畿区发生严重饥荒,714年又有一次严重干旱,713年玄宗决定迁都洛阳,但他与太平公主之间的政治危机使此行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