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山复国以来,赵国就处心积虑,要灭中山。进入战国后,魏国率先称霸,魏文侯以中山人乐羊为统帅,整整打了三年,把中山给灭了(公元前406年),后来赵国灭中山,一部分中山王族逃回陇地,被秦国接纳,中山复国后,赵国于公元前377年及376年两度攻打中山,但是中山顽强地顶住了赵国兵团的入侵。
1、战国时的中山国有“千乘之国”之称,中山国到底有多强?
这个问题值得一说。大家都知道战国七雄,其实,七雄之外,尚有两个实力颇强的诸侯国,一个是宋国,另一个便是中山国,在孟子答齐宣王中,有这样的话:“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拥有方圆千里的大国共有九个,便是七雄加上宋与中山,中山国前身叫鲜虞,是一个狄人国家。在春秋时代,鲜虞曾经遭到晋军的重创,但却顽强地生存下来,晋国始终无法将其消灭,
进入战国后,魏国率先称霸,魏文侯以中山人乐羊为统帅,整整打了三年,把中山给灭了(公元前406年)。但是,大约二十五年后(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趁魏、赵韩三国混战之机,摆脱魏国的控制,二次立国,定都灵寿,又存活了八十多年,不要小看中山人,狄人本性是相当凶悍顽强的。中山国虽然是狄人国家,可是并不以骑兵见长,而是以步兵著称,
狄人与华夏族交锋数百年,曾是华夏族最严重的外患。在不断的冲突过程中,中山也不断受到华夏文明的影响,他们不是过游牧的生活,而是与中原国家一样,有很多城堡,同时保留了他们的步兵传统,狄人的步兵是很厉害的,据《吕氏春秋》的纪载,中山国多力士,“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也”。
从这个史料可以看出,中山军队绝不可小视,中山复国后,赵国于公元前377年及376年两度攻打中山,但是中山顽强地顶住了赵国兵团的入侵。公元前369年,中山修筑长城防线,以备赵国的突袭,在此后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赵国政策导向都是以中原战局为主,与中山倒是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在中原诸侯陷入血战之际,中山国实际是一块远离战争的乐土,
大约是承平日久,中山人也不甘寂寞,想在中原混战中捞一杯羹,遂于公元前323年参加“五国相王”的合纵运动。该年,韩、赵、魏、燕、中山五个国家互相尊对方的君主为王,到这时候,中山实际上已经华夏化了,至少中原诸侯们不再视其为蛮夷国家。中山称王后,蠢蠢欲动,有点不自量力,乘赵国屡败于秦国及齐国伐燕之际,于公元前314年(赵武灵王十二年)突然发力,大举入侵赵国,在长子打败赵国军队,
挟胜利之威,中山军队向北挺进,击破燕国兵团于中人。这是中山复国后最辉煌的时刻,以千乘之国,连破赵、燕两个万乘大国,并侥幸赢得胜利,这个令人忽视的狄人国家突然威风八面,攻城略地,国土面积方圆千里,大小城池数十座,已成为北方一大势力。中山之所以敢如此嚣张,得益于齐国在背后支持,据赵武灵王的说法,中山国仗着有齐国撑腰,频频侵犯赵国,掳掠赵国民众,引河水围困鄗城。
赵武灵王之所以锐意改革军事,与中山国的威胁有直接的关系,不过,中山国毕竟在各方面实力均不如赵国,以小侵大的军事冒险主义大大惹怒了赵国,中山的厄运开始了。赵国灭中山之战,也是旷日持久的战争,从公元307年赵武灵王第一次征伐中山国,到公元前296年中山灭亡,战争整整持续了十二年之久。在《战国策》中,有一篇赵奢与田单的对话,提到赵灭中山之战,赵武灵王动用了二十万人马,
2、战国八雄:中山国是何来历?
中山国非常特殊,是在东亚一片黄种人的海洋中一个白人之国,是白狄在春秋战国时代所建,最早的白狄人是生活在辽阔东欧草原上的雅利安人,由于气候变迁而不断裹挟着古羌族等一些少数民族东迁,他们先是来到陕北绥德,最终来到中国河北省太行山一带,因国中有山而名“中山国”。具体来说,这个国家地处太行山以东的燕、赵之间,东邻燕国,其他三面为赵国所包围,国都原来在顾(今河北定县),后迁都灵寿(今河北灵寿城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