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东汉末年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选择许昌作为都城是由当时情况决定的,曹操控制山东江苏部分地盘,占据河南大部分地盘,在曹操控制地盘之中也是许昌地区最好,所以,曹操把汉献帝的东汉朝廷接到了许昌,曹操手下的许多重要谋士,也是来自许昌的人士,定都许昌,有利于收拢人才。
1、曹操的祖籍是哪里?
这个没有争议。曹操是东汉末年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当时的谯县,是天下十三州豫州的治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曹氏家族、夏侯家族都是谯县人,另外华佗、阮籍、许褚等人,也来自谯县。曹操起兵,首先曹氏、夏侯氏提供了大量的人财物支持,又得到陈留卫兹的资助,今天,在曹操故里,发现了曹操家族墓群,其中有曹操祖父曹腾的墓,已被历史证明是真实的。
曹操年轻时看不惯政治黑暗,曾弃官回乡读书,就在谯县,曹操、曹丕多次南巡谯县,看望家乡父老。谯县在三国时军事地位非常重要,随着魏吴冲突焦点转到合肥,谯县成了稳定的后方军事基地。曹操在此操练士卒,今天亳州曹操地下运兵道仍然存在,还有点将台等军事遗迹,曹操、曹丕在谯县训练水军,沿涡水进入淮河,然后进入巢湖水面,这就是曹魏伐吴总是出兵合肥的原因。
2、曹操为何不定都洛阳或长安,而是选择许昌?
挟持了汉献帝的曹操选择定都许昌,是出于当时实际情况的战略考虑,此时的东汉,已经被战乱折腾的奄奄一息,京城洛阳已经被董卓一把大火烧的赤地千里、哀鸿遍野;长安城被郭汜李傕控制中,而且还处于战乱,更无法作为都城,因此,在争霸中原的大势下,选择自己的大本营许昌为都,也就成了必然选择。一、汉末军阀割据情况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社会矛盾越来越严重,加上皇权式微,地方政权军阀割据,导致天下大乱,
各方豪强你方唱罢我登场,把社会带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此时,东汉王朝统治的腹地洛阳、长安一带,就成了各方争夺的主要战场,先是董卓利用外戚之变废了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并挟持汉献帝占据了洛阳。此后,皇室的权力基本上就剩下了名义,各地军阀不服董卓和中央政府,逐步完成了割据形势,比较有名是袁术、张邈、乔瑁、孔融、马腾、孙坚、袁绍和曹操等。
二、洛阳城的现状在其他势力进行的讨伐董卓之战中,董卓又挟持献帝逃亡长安,逃跑时又放火烧了洛阳城,此时,洛阳城、宫殿被烧,民居被毁,各种设施都毁坏殆尽,已经成了废墟一片,根本不再适合作为都城了,而且这里依然反复处于各路军阀的争夺之中,定都洛阳,成本和危险系数太高了。三、长安的现状汉献帝趁郭汜和李傕争夺长安之机,在杨奉等人的帮助下辗转流亡,回到了已成废墟的洛阳,随后被曹操迎奉到了许都,汉献帝哪里知道这是才出虎口又入狼穴,只能在曹操的淫威下苟且偷生,
此时的长安城,依然处于郭汜和李傕的占领下,而且也被战乱毁坏殆尽,曹操更是不可能选其为都城的。四、许昌,最好的选择此时的许昌,作为曹操经营多年的老巢,无论是建设、防御,还是兵马粮草储备,都是处于最佳时期,并此为中心,控制了豫东平原产粮区,同时,曹操为了积蓄争霸天下的资本,是不可能花费有限的资源去重建洛阳的,长安就更不可能了。
立许昌为都,既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可以利用这里丰富的粮食产量,招募更多的士兵,扩充自己的实力,而且这里挟嵩山、伏牛山和大别山之势,进可攻、退可守,尽据天时地利人和。曹操手下的许多重要谋士,也是来自许昌的人士,定都许昌,有利于收拢人才,曹操利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就是这种选择正确的证明。曹操在此基础上,逐步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
3、曹操为何要定都在许昌?
一、许昌的历史地位许昌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许昌本来称“许”,源于尧时高士许由牧耕此地,洗耳于颍水之滨而得名,后来,曹丕篡汉称魏,因“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夏商西周时期,夏朝曾建都阳翟,也就是如今许昌禹州;商朝许地分布有历、有熊氏、昆吾、康等诸侯国和部落;西周许地分布有历、康、许、鄢等诸侯国和城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