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广东先贤也就是这样,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胆识,成就了广东近代的辉煌,推动了中国的进步。曾生(1910——1995),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员,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华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黄埔出了哪些抗日名将?
抗日名将“黄埔三鹰”最后的结局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可谓将星云集。这中间曾出现过“黄埔三杰”蒋先云、陈庚、贺忠寒,“黄埔三李”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还有一个就是“黄埔三鹰”廖运周、廖运泽、廖运升。廖氏三兄弟是堂兄弟,一个是真共产党廖运周,一个是真国民党廖运升,一个曾是共产党,后又与党组织失联的廖运泽,算是中间人士吧,
廖运周廖运周,是黄埔第五期毕业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北伐和南昌八一起义。根据组织要求,廖运周在国民党内进行潜伏,多次向组织提供重要情报,抗战初期,廖运周担任110师656团上校团长,参加过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由于廖运周作战勇敢,身先士卒,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廖运周已任国民党军少将师长,淮海战役期间,为了粉碎廖耀湘兵团四个师齐头并进突围的阴谋,廖运周建议由他的师打头阵,其它部队跟上的方案。获得同意后,廖运周率领110师阵前起义,为解放军消灭廖兵团,起到了巨大作用,全国解放后,廖运周先后任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吉林省体委主任等职。1955年,廖运周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6年,廖运周因病去世,享年93岁。廖运泽廖运泽是黄埔一期毕业生,毕业后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已是团长的廖运泽参加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后,部队转移时被打散,廖运泽与周恩来、叶挺等失去联系,1928年,廖运泽在国民党第33军建立党的地下组织、搞兵运活动时暴露,逃离了该部队,从此与组织失去联系。
后来,廖运泽先后任国军第21师长、骑兵第2军军长、第96军军长等职,抗战时期,廖运泽任第21师、第14师师长,在豫东、皖北等抗击日寇,屡立战功,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解放战争后期,已是第十五绥靖区中将副司令的廖运泽,因既是其部属、又是堂弟的廖运周起义后,受到牵连而被通缉,只好远走香港,居港其间,廖运泽还策反了国军第318师起义。
建国后,廖运泽先后任江苏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副秘书长、政协副主席、人大副主任等职,1987年廖运泽在南京病逝,享年84岁。廖运升廖运升是廖运泽的兄长,1925年,廖运升在上海黄埔军校招生处报名时,还填表加入了国民党。廖运升黄埔四期毕业后,在国军中职务不晋升,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抗战时期,廖运升曾任第五纵队少将司令,在鲁苏豫皖地区打击日寇,多次获得过勋章,为抗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梅州都出了哪些名人?
梅州除了占极少数的畲族等少数民族和潮汕人外,绝大部分是客家人,在(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二区一市五县中,除丰顺县外,其它都是客家人口数占90%以上的“纯客住县”。在梅州,你可看到客家人原汁原味的生活习俗,海外有人将客家人喻为“东方犹太人”,实际上客家人与犹太人相比毫不逊色,同样出了不少影响世界和中国近现代进程的大人物。
日本作家山口县造在《客家与中国革命》一书中说:“没有客家便没有中国革命,换言之,客家精神是中国的革命精神,”甲午中日战争、保台抗倭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等都涌现出不少赫赫有名的如丁日昌、何子渊、丘逢甲、叶剑英、范汉杰等梅州客家籍将领;旅外成功的客家人更是不胜枚举,如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领带大王曾宪梓、皮革大王田家炳、已故的永芳集团原董事长姚美良等。
勤劳俭仆、崇文重教、爱国爱乡、重义轻利、勇于开拓的传统特性,在众多的客家名人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不过在我看来。梅州最大的名人是“客家妇女”,客家妇女堪称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耕、种、樵、臼、炊、纺织、缝纫之事,皆能一身兼之;事翁姑、教儿女、理家政、井井有条,其聪明才力直胜于男子!”传统上的梅州客家妇女,胸怀宽广,在她们的无私奉献下,客家男子纷纷外出经商、读书、求官、革命,而操持家庭和教育子女的重担便落在她们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