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都江堰、新繁、新都以南的平原区域,这也是当今成都市的主要辖区,也是成都得以繁荣千年的前提保证,鉴于此,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国曾多次迁都,每一次迁都都是因为成都平原水患横行。
1、都江堰的水最后都流向了哪里?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岷江干流,从山区奔腾而来的江水冲出山谷流向平坦肥沃的成都平原,在都江堰修筑之前,江水喜怒无常,经常淹没平原的村庄农田,造成水患,而枯水期引江水灌溉又经常出现水量不足的问题。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战国时期,由李冰父子主持建造,设计精巧,坚固实用,建成后,经过历代的加固整修,让桀骜不驯的岷江水各行其道,涨水时,江水由外江排出,内江水保持稳定,枯水时,江水主要流入内江,供灌溉之用。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都江堰的水,一部分用于灌溉,另一部分则继续在岷江中,岷江向南流至乐山,大渡河与青衣江汇入之后继续向南流到宜宾,汇入金沙江(长江),长江在汇入岷江之后始称长江。然后,继续滚滚长江东逝水,到重庆汇入嘉陵江,穿过三峡之后来到荆楚大地,到洞庭湖汇入沅江,湘江,到武汉汇入汉水,到鄱阳湖汇入赣江,到上海汇入黄浦江,最后流入东海,
2、华北平原为什么缺水?都去哪儿了?
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位于太行山以东,地势平坦,人口众多,面积3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积约占中国的1/5。近几年由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超采地下水,地下水尽乎枯竭,生态环境面临着恶化,水资源缺乏已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制约着本区的经济发展,很多人在想,华北平原的水去哪儿了?地下水位变化与地表水、河流补给有关,还要受人类活动影响。
首先华北平原天公不作美,近几十年降水越来越少,下降了有3~4成,而大气降水直接影响地表径流与河流水量变化,大气降水不足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蒸发量过大造成地表干旱,下图是近五十年河北降水量的变化。其次,京津冀一带分属于海河水系,历史上海河洪水泛滥,已经威胁到天津的安全,为此根治海河,在上游修建了大量水库,这些水库在缺水的季节里没有发挥好调节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水库过份强调利益最大化,偏执地向一些高耗水工业部门输送,没有起到生态补水的作用,
也是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下图是海河上游水库分布情况,第三,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得不说近几十年来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人口大量集聚给城市用水带来了巨大压力。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都远远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每生产一公斤小麦需要用水480公斤,工业部门火力发电厂、造纸厂用水量惊人,都是耗水大户,也是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3、在历史上,成都平原被水淹没过吗?
成都平原地处岷江水系与沱江水系之中,两条水系都是四川境内的大流量河流,水源充沛。此外,成都平原西垂相邻即为川西高原,海拔高、冰雪覆盖多,是典型的高原水塔之地,且成都平原四面为群山环抱,平原内地势平缓。因此,成都平原历史上曾多次被水淹过,成都平原在都江堰水利以前,即是一片澡国,洪水肆掠,并不适宜居住。鉴于此,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国曾多次迁都,每一次迁都都是因为成都平原水患横行,
现在的成都市区、郫都区、双流区等地等曾经是古蜀国的国都。而这些国都,都是拜水患所赐,秦灭蜀以后,成都平原曾先后修建两大水利枢纽,一个就是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该工程位于今都江堰市境内,以疏解水流为主,主要解决了岷江水域的水患问题,从此岷江水系成都段水旱从人,成都由此成为西南的鱼米之乡,都江堰水利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都江堰、新繁、新都以南的平原区域,这也是当今成都市的主要辖区,也是成都得以繁荣千年的前提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