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深圳市 > 深圳市维纯服装有限公司,衣服和裤子的搭配你知道多少

深圳市维纯服装有限公司,衣服和裤子的搭配你知道多少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15 22:07:41 编辑:深圳生活 手机版

1,衣服和裤子的搭配你知道多少

六大色系服饰百搭技巧 在服装方面, 黑色 却不失为各种颜色最佳的搭配色,除了新娘子忌用黑色之外,其他时候,黑色都可以单独或配合使用。对于明艳的人,穿上黑色的衣服,立刻加倍的艳光照人。例如在《乱世佳人》电影中,女主人公参加舞会时,就是穿着黑色的礼服,戴上黑色的头纱,结果她成为舞会中最迷人的女性。 对于体型高大肥胖者,黑色更是一种最具收缩效果的颜色,在黑色的伪装下,看起来要比真实的体型苗条许多,不仅如此,黑色与其他颜色混合后仍然具有收缩的效果,如红黑、蓝黑、墨绿等。 从实用方面来说,黑色服装是比较耐脏的颜色,中小学生穿黑裙或黑长裤,无形中减少了衣服的耗损,这也是黑色的特质之。 黑色服装在设计上,线条以简明为主,因为太复杂的剪裁不容易辨认出来,等于是一种浪费。穿黑服装讲究的是它的轮廓形状,必须非常明显,才能使造型突出,看起来特别出色。 有一种内衣是用黑色的网纱制成的,贴在皮肤上,造成一种极为性感的印象。另外,亦有人利用黑的蕾丝纱作成罩衫,在夜幕低垂时穿着,闪烁着一股神秘的气氛,对于中年女性来说,穿着黑纱应该是比白纱更符合成熟美的要求;喜欢穿旗袍的女性,如果外头搭配一件黑丝绒外套,立刻就让人刮目相看,那是一种端庄与慎重的打扮。 穿黑色服装时,为了避免全身黑色,应以别种颜色的配件来缓和单调感。例如可以配金黄的围巾红色的手镯,皮鞋还是以黑色或深咖啡色比较调和。 若是上下两截式的装束,更可以和多种颜色相搭配,如黑色的T恤,外面罩上红色的半袖外套。也可以在黑色的裙子、裤子上配上橘色、白色、黄色等较为强烈对比色的上衣。 如果穿全身黑时,配上有羽毛的胸花,最能表现出羽毛的轻柔感。 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黑色与中间色的搭配并不容易讨好。如粉红,灰色、淡蓝、淡草绿等柔和的颜色放在一起时,黑色将失去强烈的收缩效果,而变得缺乏个性; 穿着黑色服装是最需要强调化妆的,因为黑色把所有的光彩都吸收掉,如果脸的化妆大淡,那将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 使用化妆品时,粉底宜用较深的红色,胭脂用暗红色,眼影可以随意选用任何颜色(如蓝、绿、咖啡、银色等),注意眼睛需有充分的立体明亮感化妆,而口红宜用枣红色或豆沙红,指甲油则用大红色。 粉红色的口红与黑衣服互相冲突,看起来不谐调,应该避免。 脸色苍白者,在穿黑色服装时,特别会显得惟淬,所以不化妆而黑色衣服,很可能产生一种病容,因此特别注意化妆的技巧。 ----------------------------- 白色系 白色象征纯洁、神圣,明快、清洁与和平,最能表现一个人高贵的气质,特别是在夏季,穿着一身白色的服装,将比深色服装更凉爽。 不过穿白色服装并不是完全一身白才算美,如果一身都是白,如白洋装、白鞋、白手套。白手提袋,这样的打扮,不仅失去了个性美,而且也缺乏应有朝气。因此,要想穿着白色服装而显得更美,对于化妆与配件的配色就要多加考究才行。配件方面,蓝色的装饰品(如项链之类)有调和的平衡作用,可使人显得格外年轻活泼。 还有木刻的装饰品也极适合与白色服装搭配穿戴,显得朴实无华,女学生或职业妇女均极适宜。 金属制的项链或胸针,与白色服装搭配时,会显得高洁雅致,当你外出应酬时,在白色的服装外,戴上金色的配件,将使你看起来更为明媚动人。 白色服装如配白鞋时,可以戴白手套,不过,手提袋和其他配件需选有颜色的,如粉红、蓝、黑等色,大片的白色点缀上小点的颜色配件,会显得非常出色的。 如果要配有色的鞋子时,帽子与手套仍以白色为宜,而手提袋及装饰性的配件必需与鞋于是同色系统的,若是大型的手提袋,还是以白色较为调和。因为鞋子。项链、耳环和小提袋等皆属于点缀性的配件,面积较小,衣服和大型提袋是一大片,应该保持主体的地位。 此外,穿白衣服时,最忌讳受到沾污,不论是汗痕、茶汁或尘土,都要尽量避免,否则就破坏了白色纯净之美,便显得邋遢了。 当你穿着白色服装时,应该采用深色的粉底来打底,使肤色不致因为服装的白色调而显得过分苍白。 夜晚穿白色衣服时,化妆要比穿别类颜色衣服时稍淡一点,以免在灯光下,脸色显得太暗,而与白色衣服造成强烈对比,反而不美。 眼部的化妆应强调立体感,否则在白色服装的反映上,眼部的化妆是平面的,将更显得无精打采,可以画上眼线和涂上眼盖膏来强调眼部的神韵。 唇膏宜选用鲜红色,枣红色或橘红色等较深的颜色,不宜用浅粉红或浅橘黄的口红,否则在白色服装的陪衬之下,会产生贫血似的苍白之感。 同样的,胭脂的颜色也要比一般较深才好。指甲油的颜色也不宜擦银白或大浅淡的。 眉毛不要画得太浓,过浓的眉毛应酌量地拔去一点,才不致破坏了整体美。 如果你有一头浓密的长头发而又想穿着白色服装的后,千万别自然地披散下来,最好将长发高梳起来。否则,就要尽量地把头发打薄,两边的鬓发要参差不齐,不然一头垂直浓密的黑长发再配上一件雪白的衣裳,那种强烈的对比会造成一种阴森恐侨的感觉;总之,穿白衣服还是以短发比较清爽好看。 -------------------------------------------------------------------------------- 我们中国人认为 红色 是吉祥色,所以在新春或结婚。祝寿等喜庆场合,都爱使用大红色,以增喜气。据说,是从蒙古人统治中国之后,才将这种对红色偏爱的习惯传入中国,而一直延用到现在。事实上,早期的中国人同样与西方人一样认为红色是不吉利的颜色,如犯罪的罪人皆命之穿红服,低阶层的士兵亦穿红色衣服等。 现在一般对红色已没有太明显的贵贱观念,完全视个人的喜好穿着。 浅红色的长裤或裙子,上身可调配以白色或米黄色的上衣,而用深红的胸花别针来点缀上衣,使之与下身的浅红色相呼应。 如果是浅红色的格子花裙,可以和深红色的上衣、外套搭配,帽子可以配浅草黄色的,皮鞋和皮包以白色为主。红上衣多配白裙白裤,而红裤红裙子多配白上衣。 艳红色给人一种极为强烈的印象,可以作为背心和领中的主色,再与白上衣作为搭配。 此外,艳红色的上衣亦常与蓝色牛仔裤配合穿着。 大红的外套大衣可与黑色长裤长裙搭配,但上衣仍以白色为理想。 穿着红色衣服时,脸部的底色最忌泛黄,所以可以用粉红色的粉底打底,面层与粉底同色或比粉底稍淡的同系色。眼盖膏用灰色,眉笔用黑色,胭脂可用玫瑰色,唇膏和指甲油则用深玫瑰色。脸色苍白的人,穿了红色的衣服,可以沾点光,使气色看起来稍微红润一些,胭脂打得稀薄一些无妨。而皮肤黝黑的人,就必需多刷上一些粉红色的胭脂,才能与红色衣服看起来相衬。 黄色系 黄色属于暖色系统,象征温情,华贵、欢乐、热烈、跃动、任性、权威,活泼,高彩度黄色为富贵的象,低彩度的黄色则为春季最理想的色彩,中明度的黄色适合夏季使用,而彩度深强的黄色,则符合秋季的气氛。 浅黄色的纱质衣服,很具有浪漫气氛,因此不妨采用作为长的晚礼服或睡衣。 浅黄色上衣可与咖啡色裙子,裤子搭配,也可以在浅黄色的衣服上接上浅咖啡色的蕾丝花边,使衣服的轮廓更为明显。浅黄与白色因为两者色调太过接近,容易彼此抵消效果,所以并不是很理想的搭配。与浅黄色容易造成冲突的颜色,是粉红色,而橘黄色与蓝色也是很犯忌的搭配,应该避免。深黄色较之咖啡色与浅黄色来说,是更为明亮醒目的颜色, 所以不妨选甲有深蓝色图案的丝中。围巾,里面穿上白色T恤或衬衫。 注意,蓝色与绿色虽然同是寒色,但是切勿将深蓝与深绿互相搭配,即使浅绿也不适宜,所以蓝色的牛仔裤若与绿色上衣相配,就会非常难看。蓝色与紫蓝色倒可以互相配合穿着,如果是小碎花图案,这两种颜色更可以产生水乳交融的效果。 深蓝色与白色,深红色这三种颜色组合成的条形图案,由于鲜明度高,所以可以作为别致的工作服、运动服。 化妆方面,粉底宜用粉红色系,面粉用粉底色或比粉底稍淡的同系色。眼盖膏宜用蓝色,眉笔宜用咖啡色,胭脂宜用玫瑰红色,唇膏可甩稍暗的珊瑚色,指甲油则用比唇膏稍浅的同系色。 绿色系 绿色象征自然,成长,清新,宁静,安全和希望,是一种娇艳的色彩,使人联想到自然界的植物,不过,绿色本身却很难与别的颜色相配合。以非常流行的那种淡绿色来说,除了配白色之外,就不容易找到更理想的搭配。 如果浅绿色配红色,太土;配黑色,太沉;配蓝色,犯冲;配黄色只能说勉强可以;如果穿绿色衣服,可以选用白色的皮包和皮鞋,银灰色的效果次之,其他颜色还是少碰为妙。 所以,买绿色的服装时,不可冲动、贪多,尤其要注意自己是否有白色和银色的裙,裤来搭配;反之,买绿裙、绿裤时,亦不可忘了配上一件白色的上衣外套。穿着绿色系统服装时,粉底宜用黄色系,面粉用粉底色或比粉底稍浅的同系色。眼膏宜用深绿色或淡绿色(随服装色彩的深浅而定),眉笔宜用深咖啡色,胭脂宜用橙色(带黄的红色),唇膏及指甲油也以橙色为主。 花色系 在市面上,有不少印花布,我们可以依上面主要的颜色将之归类为某一种颜色,然后再依照一般颜色来搭配。 12 回复:六大色系服饰百搭技巧 常小碎花布料,仍然可以配上同色系的素色布料,如粉红碎花布接粉红色的袖腕、裙摆等。而大花式的花色衣服,最好不再用同系的面布来配,而改用对比色或白色来配,才能使大花纹的优势稍微平衡些。 还有不论是什么样的花布,如果是两截式的服装,一定要注意其深浅,若是上身色浅,则下身应该深,下身若深,上身就要浅。 花色服装的剪接线不宜大多,除非是要衔接素色的切边、否则应该尽量利用花布本身的图案来作为点缀,剪裁得大方简单为宜容貌缺乏个性的人,如果穿着大花服装时,需注意用化妆来补救。在眉,眼、唇等重点处要加强才能加强个性化。小碎花的服装,眼和唇的化妆应注意强调,才不会让花色独占优势。 同样的,条纹服装,也要在化妆方面多加注意,不过条纹对分散人们视觉的注意力不如其他花色来得大,所以化妆方面比较容易。希望采纳

衣服和裤子的搭配你知道多少

2,战国时齐国的服饰是什么样的

齐国的服饰艺术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形制、色彩、纹饰、质料、佩饰等所构成的服饰形式美,充分体现出齐国服饰鲜明的地域特征和艺术特色,特别是“度爵而制服”、“上以为政,下以为俗”、“礼乐”与“实用”结合和“错采镂金,雕绘满眼”的服饰审美观,不仅承袭了儒家礼乐文化精髓,也对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展饰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中国服饰审美理论与服饰艺术实践长达数千年。   [关键词]齐国服饰;形式美;审美观      齐国靓丽的服饰艺术,在中国服饰史上留下了灿烂而厚重的篇章。齐国的服饰艺术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齐文化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许多优秀成果,但对齐国服饰艺术还缺少系统研究。因此,深入挖掘齐国服饰艺术的发展脉络,探索其形式美特征和审美观,不仅对构建一部完整的中国服饰文化史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我国当代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齐国服饰演进的独特自然与社会条件      齐地气候湿润、温暖,土地适宜于桑麻的种植,这为丝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史记·货殖列传》)齐地的染织工艺自远古时代起就非常发达,远古时代的齐地主要包括兖州、青州的大部分地区。《尚书·禹贡》载,兖州“厥贡漆丝,厥篚织文”。“织文”是指绫罗一类的丝织品。青州“厥贡盐絺,海物惟错。……莱夷作牧,厥篚餍丝”。其中的“絺”,即细葛布,而“糜丝”即指柞蚕丝。以糜丝织成的丝绸早在3000年前就已成为贡品了。齐国生产的“冰纨、绮绣、纯丽”等高档精细丝织品,不仅做到了国内“人民多文采布帛”,能够充分自给,而且还大量输出,畅销各地以至于“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即《史记》、《汉书》所称道的齐“冠带衣履天下”。齐国的服饰之所以能物化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齐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物产有相当大的关系,正是由于当地有适宜服饰制造的大量物产,才为齐国的服饰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由于齐国历代的统治者有着自己独到的治国方式和治国理念,从社会条件方面为齐国的服饰艺术发展也进行了有意无意的引导,因而才最终形成了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独特的齐国服饰艺术。   齐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缝纫技术已具有一定水平。上世纪50年代末,在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缝纫工具骨针就达20枚。其中最长的有18.2厘米,粗者有7毫米,最细者仅有1毫米,针鼻只能穿过细线,粗细与现代妇女纳鞋针相当。山东章丘王官遗址大汶口文化层出土的骨针还要精细,其中最小者只有5厘米。可见,大汶口文化时期,齐地的缝纫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到龙山文化时期,齐地的缝纫技术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在山东潍县鲁家口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骨针,磨制技术水平已非常精细,其中最小的一枚长仅4厘米。山东牟平照格庄遗址出土的岳石文化时期的骨针,比鲁家口出土的骨针更加精致,其中有的骨针磨制之精巧可与现代相比,其针鼻的微小程度和现代钢针相差不多。这种精巧骨针的出现,说明早在3500多年前的岳石文化时期,齐地的缝纫技术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从岳石文化时期至西周初期。齐地的纺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岳石文化的墓葬和遗址中,发现许多遗留在陶器底部上的织物印痕。这个时期所生产的织物,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粗糙的产品,而开始出现较多较细的品种。根据文献资料,中国冠服制度大约在夏商已初步建立,到周代得到逐步完善。从《诗经》、《周礼》记载看,周朝不仅有服饰制度,而且还专门设“司服”一职,掌管服制的实施,安排统治者的穿着,白天子以至卿士,服制各有等级。这表明当时的织物已有品级高低的区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尤其是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为当时齐地服饰的发展及以后齐国服饰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自太公封齐建国开始。便“劝其女功,极技巧”(《史记·货殖列传》)。太公在重视农业的同时,制定了以发展工商业为主的经济方针,即“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史记·齐太公世家》)。春秋时代,商人出身的管仲为辅佐桓公成就霸业,继承并发扬了太公工商富国的思想,把发展工商业当成富民强国的重要途径。他为了促进齐国工商业的迅速发展,首先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思想,主张使四民按职业分区定居。即“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壁,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管子·小区》)。其次就是鼓励、引导和发展家庭手工业,齐国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手工业发展,特别是管仲,他不仅从理论上提出了手工业发展对国家强弱的重大影响。提倡“求天下之精材,论百工之锐器”。强调“毋乏耕织之器”(《管子·幼官》),而且在实际生产中对手工业的技术和质量都有明确的规范。这些措施都大大促进了齐国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使之成为齐国发达的工商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为促进工商业的发展,管仲还积极开展对外贸易。采取“关市讥而不征”的新赋税政策,即对过往关卡的商品只检查不收税;“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修建宾馆,并根据商人所带车马商品的多少提供更优质服务。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齐国的工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齐国当时主要贸易品之一的服装业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最终使“齐冠带衣履天下”。      二、齐国服饰艺术的形式美特征      服饰的形制、色彩、纹饰、质料、佩饰等是构成服饰艺术形式美的主要元素,服饰审美文化现象形态作为审美对象,主要是以其形制、色彩、纹饰、质料及其佩饰等形式美因素;作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给人以审美享受的价值来体现其审美价值的。中国的服饰审美文化在先秦时期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是讨论齐国服饰艺术形式美特征的基础和起点。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战国时期各种礼仪逐渐废除不用。战国七雄齐、楚、燕、赵、韩、魏、秦各诸候国的服饰,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以及受风土人情所限,表现在服饰的艺术形式,相应地会产生一些变化,也都带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齐国服饰艺术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关于服饰的形制方面   在中国服饰文化遗存中,由于佩饰品的质料坚固而遗留下来的比较多,出土的实物资料也较为丰富,但是衣服的特殊材质决定了其很难长时间留存,因而目前对古代服饰形制方面的研究,多以其他类型的出土实物为基础进行分析。在甘肃半山彩陶器上有散落的人形,从剪影形象上看,其穿着的是连衣裙式的衣服。这就是中国、日本乃至欧美一些国家原始人都穿过的“贯口衫”。即用一块相当于两个衣长的布,中间挖洞或切口,以使头部从中伸出来。这种前一片后一片的衣服被拦腰一系,便成了早期的服饰造型”。齐国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服饰的造型自然不可能外于人类服饰发展的一般规律,但这并不妨碍 它基于独特的地理与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地域特点,   齐国未立国之前,齐地东夷人的服饰形制其主要特点是“左衽”,即衣襟向左。《论语·宪问》载:“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即是说,假若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回到原来的时代了。由此可见,“左衽”是先齐时期齐人服饰造型的一大显著特色。事实上,在中国上古时代衣服的形制是有左衽和右衽之分的。衣襟向左,是为左衽,反之,衣襟向右,则为右衽。从出土的资料看,尤其是安阳殷墟出土的人像雕塑,交领右衽或直领对襟衣最为常见,绝少见到衣襟向左开者,表明左衽并非中原华夏族之风尚。但对于周边少数民族来说,情况却不一样。《战国策·赵策二》说:“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也说:“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可见,左衽成了周边少数民族的一大服饰特色,也是夷夏之别的标志之一。这种服饰的造型形式,一直沿用到太公治齐后,将中原服制带到东夷。这表明先齐地区在没有融人中原文明之前,在文化与习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也说明服饰的形制与社会文化基础密切相关。   齐国在立国之初,由于太公在文化上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治国方针,这就为齐国服饰在造型方面能演变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齐国的服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实物,但对于这一时期齐地服饰形制的研究,可以从考古发现的一些陶俑、瓦当、漆器等资料来加以分析探讨。从目前所见山东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章丘女郎山战国墓、长岛王沟东周墓、临淄商王战国墓出土的大量彩绘人物陶俑中,可比较清晰地察看出当时齐国男女服饰的基本形制。特别是山东章丘女郎山战国中期墓葬中出土的一组彩绘乐舞陶俑,对研究齐国服饰的形制、色彩、纹饰尤为珍贵。这批彩绘乐舞陶俑其中人物俑26件,包括歌舞俑、演奏俑、观赏俑不同种类。姿态有坐有立,身高7.6-8.8厘米,均为泥制黑陶捏塑而成,表面保留着鲜艳的彩绘服饰,在26件人物陶俑中,仅有的1件歌唱俑为女性,身穿浅红色白点长袍,后身外露红点曳地内长裙。而10件歌舞俑均为女性,分为长袖舞俑和颉袖舞俑两种。其中的2件长袖舞俑,1件身穿浅红色白点长袍,后身外露黄色红点曳地内长裙;另一件身穿青灰色白点及黄色彩条长袍,后身外露黄色彩条曳地内长裙。两舞俑长衣广袖,翩翩起舞。在8件短袖舞俑中,有的身穿浅红色红点长袍,后身外露黄点曳地长裙;有的身穿青灰色红点长袍,后身外露彩条曳地长裙,双肩披挂红彩带。而5件演奏俑则全为男性,头戴翘角高冠,面施粉红彩,身着黑衣长袍,双肩披挂红彩带。10件观赏俑则全部为女性,由于服饰不同,分为两组。一组5件,身穿浅红色白点长袍,后身外露彩条花内长裙;另一组5件,身着服饰有两种,一种为披肩式浅红色翘边长袍,后身外露红点曳地内长裙;另一种为青灰色红点长袍,后身外露黄色红点内长裙。   从章丘女郎山这批陶俑的服饰观察,歌舞俑与观赏俑均着被体深邃的长衣,其右衽有向后拥掩的续衽钩边,与湖南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的战国彩绘木俑的服装形式颇为相似,属战国时期广泛流行的“深衣”,其主要造型特点是上衣下裳连在一起,这组陶乐舞俑,或身穿红地白点深衣,或穿灰地红点深衣,或在深衣下露出彩条、花点长裙。临淄郎家庄出土的陶乐舞俑,也残留着彩条衣裙,反映了齐国服饰形制的共同特点。相比之下,楚国服饰显得较为华丽,齐国服饰以朴素典雅为特色。   临淄郎家庄出土的乐舞陶俑,身高约10厘米左右,以红、黄、黑、褐色等条纹描绘衣裙,胸部丰满,多数细腰,长裙曳地,举臂起舞,造型简洁生动,年代属战国初期。同属于战国早期长岛王沟东周墓出土的彩绘乐舞陶俑,最高者11厘米,最矮者5厘米。上衣为窄长袖,交领右衽,多为淡青色,亦有黄色和红色,下衣为长裙,长裙多饰红、黑色竖条,间加白点,有红白色腰带。人物多数作立姿,呈舒臂屈体舞蹈状;个别作跪姿,似为奏乐者”。这批乐舞陶俑其服饰造型与临淄郎家庄出土者极为相似。这批实物的出现,为印证齐国服饰的基本形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即上衣与下裳连成一体的深衣服式占据主导地位,是当时齐国服饰造型的主流。需要说明的是,齐国的衣式与中原地区有别。如临淄郎家庄出土的一批女性陶俑,其长裙收腰曳地,窄长袖,与中原地区女式深衣不同。同出土的漆盘上几组人物形象,有梳双高髻者,腰部佩剑,衣式曲裙向后斜掩垂地展开,亦有宽舒之感,似男性,这也不同于中原地区男式深衣。总的来看,无论是临淄郎家庄,还是长岛王沟、章丘女郎山出土的陶乐舞俑,其服装的样式十分相似,也都身着彩条衣裙,反映出齐国服饰造型与纹饰的共同特点,也充分体现了齐国服饰造型的艺术特色。      (二)关于服饰的色彩方面   两周是等级社会,服饰的色彩必须与其身份地位相适应,这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礼制的规定。按照礼制要求,色彩有尊卑贵贱之分:“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札记·玉藻》)孔《疏》:“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聊黄是也。”列采指有采色而不贰之正服。由此可见,古代以正色为尊贵,以间色为卑贱,并十分注重衣之纯,贵一色而贱贰采。按周代奴隶主贵族的传统,色彩有尊卑的区别,青、赤、黄、白、黑是正色,象征高贵,正色是礼服的色彩。绀(红青色)、红(赤之浅者)、缥(淡青色)、紫、骝黄是间色,象征卑贱,只能作为便服、内衣、衣服衬里及妇女和平民的服装颜色。由于色彩有尊卑之分,故统治阶级要按照礼制规定,根据地位高低和政事活动的内容,选配相称的服装色彩。《札记·玉藻》说:“始冠缁布冠,自诸侯下达,冠而敝之可也。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缁布冠缋緌,诸侯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之齐冠也。玄冠綦组缨,士之齐冠也。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也。”《荀子·富国》也说:“天子株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礼记·玉藻》还记载:“鞸,君朱,大夫素,士爵韦。……天子素带朱里终辟;诸侯素带终辟;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下辟;居士锦带;弟子缟带。”从以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无论是冠服,还是蔽膝、束带,均以颜色的分别来指示着衣者的身份,其中赤(大红)、朱(朱红)居最高之地位。   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却喜欢穿紫袍。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史记·苏秦列传》也载:“齐紫,败素也,而贾十倍。”齐桓公作为一位名声显赫的政治领袖竟然穿间色的紫袍,这在当时是对传统色彩观念的逆反行为,无疑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自然是对传统礼教的沉重打击。从《左传·哀公十七年》卫浑良夫“紫衣狐裘”而被罪的事情来看,那时的紫色可能已代替了朱色而成为诸侯衣服的正色了。大约一百年后的孔子,为了维护旧礼教还重申他对紫色抱有恶感:“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是因为紫色夺走了朱色的地位。但是,色彩作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美感是基于色彩具有美的自然属性为前提,由于紫色具有稳重、华贵的性格特征,在色彩心理 学上紫色被视作为权威的象征,所以,后来紫色一直上升为富贵的色彩”。唐代贞观四年规定:黄、紫、朱、绿、青、黑、白作为法定的等级序列服饰颜色,将官秩最高的一、二、三品的服色定为“紫色”,就是最好的明证。可见,桓公这种服紫的喜好对后世服饰色彩等级制度的变革有着极大影响。

战国时齐国的服饰是什么样的

3,帮忙找一些古代服装首饰发髻的名称越多越好

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进关以后,由於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 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是实用簪,多用於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於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著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簪饰越来越大,不仅适合满族妇女梳两把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首饰。 头簪作为首饰戴在头上,不仅起到美饰发髻的作用,簪头制成的寓意吉语还有托物寄情、表达心声意愿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后妃遗留下的簪饰来说,形式之多,花样之广是前代各个时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宝馆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报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头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约五厘米长,看上去就像一顽童在作舞蹈状。在畸形珠左边饰一蓝宝石雕琢的宝瓶,瓶口插几枝细细的红珊瑚枝衬托著一个“安”字。顽童背后一柄金如意柄,将其与宝瓶连为一体,并将金累丝灵芝如意头露在顽童右侧。从顽童装饰看是个男孩。整个如意连在一起便称.之为“童子报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讲究“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皇帝的妻妾当然是以皇帝为纲,要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寿多子孙”,以使皇家血脉旺盛,帝王基业万古千秋地传承到永远,这只头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实并非那麽称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二十四个,诸皇子争权夺势,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即有皇后又有妃子,却无子嗣,致使其母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统治了中国达半个世纪。 慈禧还爱美成癖,一生喜欢艳丽服饰,尤其偏爱红宝石、红珊瑚、翡翠等质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丰十一年,奕泞病逝承德的避暑山庄。慈禧二十七岁便成了寡妇。按满族的风俗,妻子为丈夫要戴重孝,释服二十七个月。头上的簪子要戴不经雕饰的骨质的,或光素白银的。慈禧下旨令造办处赶打一批银制、灰白玉、沈香木等头簪。同治元年二月,这批素首饰陆续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强插戴,极不情愿。释服期满,这批首饰全部被打入冷宫。慈禧又戴上精湛华贵的艳丽头簪,直到老年此习不改。 后妃戴簪有季节性,冬春两季戴金簪,到立夏这天换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换上食簪。清晚期在慈禧身边当过女翻译的裕德龄女士回忆:1903 年农历四月24日是立夏,“这一天每个人都得换下金簪戴玉簪”。就在这一尺,慈禧赐给裕德龄母亲、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后拣了支很美的给我母亲,说这支簪曾有三个皇后戴过,又拣了两支很美丽的给我们姐妹俩各一支,说这两支是一对,其中一支是东太后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轻时戴的”。清末,后妃头簪子多都是祖宗传下来的遗物,宫中后妃都视若珍宝。慈禧讨她喜欢的人可以任意赏赐,毫无拘束。但对光绪帝却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谅解。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后去看光绪,光绪极为反感。他与隆裕虽是名义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丝鼍没有。因此,光绪一见到隆裕就厌恶得连气都喘不均匀。隆裕的到来,光绪看也不想看,连说两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恼火,故意装作没听见。光绪见她不走,气得两手发抖,使足了劲想把她推出去,没想到用力过猛,碰到隆裕发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这支玉簪是乾隆时的遗物,传到慈禧手裏,她又给了隆裕。降裕见状,立刻哭著把这件事告诉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气恨光绪,从此派人严加看管光绪,送馊饭,送凉汤,对待光绪像对待罪人一样。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绪关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为他们母子亲情彻底决裂的导火索,光绪的英年早逝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在民间,一般来说是富家多用玉质银质,贫家则用骨质。普通人家嫁闺女,银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来的较为贵重物品,女人们都非常珍视,有的用一辈子也不丢不坏。可民间广泛使用的簪子绝大多数是骨质,所以人们总是习惯将其称之为“骨头簪子”。簪子一般长三四寸,更长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头部尖细,尾部有一个圆疙瘩。头细易插入发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还有一种扁簪子,两头粗,中间细,多是银、铜质。扁簪子的两面分反正,正面饰有花朵草叶及吉祥图案,反面是光的,整个形状略往裏弯。扁簪子具有十分明显的装饰意义,固定发上,闪闪发光。簪子是许多民族的妇女在修饰头发时所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是妇女们固发、美发的有效用品,这是它几千年来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头花是簪发展而来的首饰。由花头和针梃两部分组成。由於满族妇女发式是由软翅头发展到两把头,进而成为架子头,最后产生大拉翅,头上的发式也越来越宽大.於是一种覆盖面较大的头饰——头花,便应运而生。头花大多由珍珠、宝石为原料,因此,需要一个稳定的依托,即在簪的基础上做了某些相应的改动。如在针梃的顶端焊一个十字形横托,并於十字横、竖交叉点做头花的主体。起装饰作用的花草枝叶、鸟兽虫蝶、吉字祥符等环抱四周,簇拥著主体。这样互相搭配既使构图的主次关系明显,又使以珍宝为原料的头花本身合理的分担了承受能力。满族妇女在梳头时,把大朵头花戴在两把头正中,称为头正,也有选用两朵相同颜色和造型的分插两把头的两端,俗称压发花,又称压鬓花。 满族妇女除了旗头、簪子外,还普遍喜欢在发髻上插饰花朵,将硕大的花朵戴在头上历来是满族的传统风俗。扑趾源在《热河日记》中记载了满族妇女 “野花满鬓,老少无分”.“五旬以上”犹“满髻插花,金钏宝趟”。“即便年近七旬,甚至“颠发尽秃,光赭如匏”仍“寸髻北指,犹满插花朵”。在辽北地区,有些满族妇女甚至在发髻上插一个内装清水的小瓶,瓶内再插上数枝鲜花,生气盎然,反映了她们对美的强烈追求。清前期,国家正值上升时期,人们的生活消费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满族妇女为了满足美的欲望,常将应时的鲜花戴在头上还有一种“金银花缕”。即用纸胎为表,有的似铜丝为质,装成各种各样的花朵,高不过二三寸,最大的也有将近一尺,并选用极精致的珠翠做装点。顺治初年,满族军营中的随军家属,常用这种金银花饰饰於发髻之上。随著清王朝政治的确立,国家政权日益巩固,满族妇女所插戴头花也随之擡高了身价。虽然鲜花遍地,但妇女们更喜欢珍宝质地的头花。这些女性们头上戴仡与其说是为了美饰,莫不如说是为了炫耀。 清晚期,国库困窘,国力日衰,人们生活自然受到影响,为了撙节开支,头花也由昔日的纯金变成镀金、包金,珠宝大花变成了绒花、绢花,甚至纸花、通草花,就连羽毛点翠的头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羽毛点翠首饰在我国流传久远,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到乾隆时代已达顶峰。它以色彩艳丽、富丽堂皇而著称但制作起来非常繁杂。据了解,先用金、银片按花形制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随图案花形的边缘焊起…圈凸起的槽。在中间凹下去的部分涂上适量胶水待用,用小剪子剪下翠鸟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涂了胶的底座上。翠鸟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上品,然而翠鸟娇小,羽毛柔细,制一朵头花需要许多翠鸟。因翠鸟毛光泽好颜色鲜亮,再配上金光闪闪的凸边,做成头花后戴在头上与其他首饰相比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现在北京故宫内珍藏的金属类首饰,以乾隆时期的居多。如红宝石串米珠头花、点翠嵌珍珠岁寒三友头花,蓝宝石蜻蜓头花、红珊瑚猫蝶头花、金累丝双友戏珠头花、金嵌花嵌珍珠宝石头花、点翠嵌宝石花果头花、金嵌米珠喜在眼前头花、点翠嵌珊瑚松石葫芦头花等等,都是以焊接底托工艺制成的。它即沿用历史传统技巧,又突出乾隆时期的特点,使虫禽的眼睛、触角、植物的须叶、枝权都用细细的铜丝烧成弹性很大的簧,轻轻一动,左右摇摆,形象活泼逼真,充满动感。还有一种金属焊接作底托与针梃,珠宝花用铜丝扎成一束的头花,也以灵活多变受到后妃们喜爱。它是以不同粗细的铜丝做成花枝、叶枝,再将宝石做成的花瓣、叶片末端的小孔串成花朵、花蕊、花叶、枝权等不同的单枝,然后再按照图形将各部位摆好,将单枝扎成一束,最后集中在一根较粗的铜丝上与针梃扎牢。这样的头花戴在头上效果甚佳,为女性增加了楚楚动人的娇态。此外,金属镶嵌头花,金累丝头花也都以形象逼真、做工精细而被前人喜爱,使后人赞叹。 满族妇女最偏爱的头花当属绒花,尤其是在女儿出嫁时,头上必须戴红色绒花,图火红吉利,据说汉语中的“绒花”,与满语中的“荣华”近音,因此,便有戴绒花即为荣华富贵之意。在满族妇女中,只要条件允许,不仅婚礼喜庆日时要戴绒花,而且一年四季都愿意头戴绒花,求谐音吉祥。尤其到应时节序戴应季绒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阳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阳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芦阳生……。清宫后妃们的头花,还有大批的绒花、绢花、绫花流存於世,这些花色彩协调,晕色层次丰富,堪称“乱真”之花。据说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颗黑痣,常将大朵鲜花戴在鬓边用以掩饰。因鲜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制鲜花颜色做绢花。此工艺不断发展,越制越精。清代遗留下来的绒、绢、绫、绸等质地的头花有白、粉、桃红三晕色的牡丹花,浅黄、中黄、深黄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间的梅花等等,历时百年不久,仍鲜艳悦人。 钗和簪的用途相似,都是女子盘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钗有双梃或三梃的,较之簪对於发髻的固定更为牢固-_-些。古老的钗与簪形式雷同,也是由钗头针梃自然连接…处。如汉代流行的玉燕钗就是其中的一例。相传汉武帝建造招灵阁时,有神女留下一支玉钗。武帝把玉钗赐给一位赵姓宠姬。几十年后,汉昭帝继承帝位,后宫女子时兴戴钗,苦於没有理想的式样,到处寻找。一次,宫女们看到这支玉钗无雕无饰,样子普通,就想把它毁了另做。但等第二天打开钗盒时,只见一支飞燕直奔天空。燕子起飞,尾巴呈叉形的美丽形象,使宫中女子深受启发,於是纷纷以飞燕为式制造头钗。燕子的尾巴插在发髻上十分适宜,因此取名为玉燕钗。随著头钗的广泛使用,各种质地、各种造型的头钗不断出现。最常见的是凤头钗,它的制作就由钗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而成。现在北京的故宫尚存有清代后妃戴过的钗,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钗头上装饰极美,一类是光素钗头无装饰。 人们习惯将无装饰的叫“插子”。插子的形式也很多,有圆头钗、尖头钗、扁头钗,其质地多为金、银、镀金光素的,还有铜、铁等普通妇女所常用的。插子只是起固定发髻的作用。在满族妇女诸多的头饰中,要有一个固定的起主要作用的中心,那个起固定中心作用的就是这种插子。还有一种叫做“银夹子”的钗,若合在一处的两个扁簪子。银夹子既重视其固定发型的实用价值,因其面有图案,又具有显示美观的审美价值,可算是较为理想的钗了。还有属於“荆钗布裙” 一类的妇女,因其家境困窘,不甚讲究或讲究不上,只用粗铁丝自制成倒u形的插子,也有用一段直铁丝,磨尖一头,砸扁一头用作髻簪的。 在欣赏往日旗装的风采中,常常可以看到满族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称“旗头”。“旗头 的另一个含义即指满族妇女常用的几种民族特徵显著并具有独特风韵的发型,如“两把头”、“水葫芦”、“燕尾”、“大拉翅”、“高把头”、“架子头”、 “前刘海”、“盘头翅”等等的总称。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的主要首饰。在载涛、郓宝惠两人合写的《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讲道:“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j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於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 关於扁方这种满族妇女所特有的头饰,在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何玉凤毁装全孝道安龙媒持服报恩情”中,通过对安夫人头饰的描绘可以看到。文中说:“只见那太太……头上梳著短短的两把头儿,扎著大壮的猩红头把儿,别著一枝大如意头的扁方儿,一对三道线儿玉簪棒儿,一枝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却不插在头顶上,倒掖在头把儿的后边,左边翠花上关著一路三根大宝石抱针钉儿,还戴著一枝方天戟,拴著八棵大东珠的大腰节坠角儿的小挑,右边一排三枝刮绫刷蜡的矗枝儿兰花儿”……。不管她这一头戴了多少个簪子,却反映出当时清朝中期以后,一般满族官宦人家妇女头饰的写照。 在清代的北方民间,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放下两把头,将头发集拢於头顶束起,分两把编成两个辫子,辫梢不系头绳,任头发松乱一头顶上插一个三寸或四寸长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横插一个白银或白铜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蒙裹而成,俗称“钿子”,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便可,上面还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王室贵族妇女用的扁方从质地到样式制作都堪称精美绝伦,在扁方仅一尺长的窄面上,透雕出的花草虫鸟、瓜果文字、亭台楼阁等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王妃贵妇们戴著扁方故意把两端的花纹露出,以引人注意。在扁方上缀挂的丝线缨穗,据说是与脚上穿的花盆底鞋遥相呼应,使之行动有节,增添女人端庄秀美的仪态。每逢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等满族妇女便要戴上扁方了。戴上这种宽长的扁方,限制了脖颈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显得分外稳重、文雅。 勒子,俗称“包头”,北方人称其为“脑包”,是一条中间宽两头窄的长条带子,戴在额眉之间。原为江南和中原地区老年妇女冬季围头的御寒品,明清之际广为流传,贵妇用以装饰,贫女用以避寒。东北地区已婚的满族妇女使用的勒子使头发稍稍后仰,较江南妇女的平髻略有变化。其形质多用纱、罗、绸、缎等制成黑色长带,绕头一周。明嘉靖年间勒子尚宽,其后逐渐变窄,但制作异常精细。上绣各种吉祥花色图案,也有中间镶嵌珍珠、宝石做点缀的。清代妇女戴勒子,沿袭明代旧制。如清早期雍正十二妃图轴中,就有两位美人头戴勒子,从画面上看,有纱绸的,也有貂皮的,反映了不同季节戴不同式样与质地的勒子.如北方冬季寒风凛冽,勒子大多用貂皮制作,称为貂复额。明末清初,正是勒子盛行之时,无论宫廷贵妇还是民间女子都掀起遮眉勒热,由於贫富之别,勒子的质地,以及勒子上缀的饰物都有所差别。这种遮眉勒在北方比较实用,因此流行起来经久不衰。除勒子外,还有一种金约,类似勒子形制,但比勒子还要窄些。 流苏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首饰,其造型近似簪头,但在簪头的顶端垂下几排珠穗,随人行动,摇曳不停,与古代八大类首饰中的步摇极为相像。步摇首饰始见汉代,最初只流行於汉代宫廷与贵族女人头上。何为步摇?“步摇者,贯以黄金珠玉,由钗垂下,步则摇之之意。”步摇属於汉代礼制首饰,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徵。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贵族妇女中,还实行过一阵加於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 在北京故宫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中,曾展出过几件辽宁省出土的金树形步摇冠饰件,金树是冠状伞形,一根两枝树权分别展开了大小四十余件树枝小枝权,每一小枝权顶端各有一两个可以活动的小金环,环下各系一片金树叶,稍一触动枝摇叶摆,华美无比。它的出土使我们感到祖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创造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封建帝王妃嫔生活之奢侈。史载,唐宋之后步摇形制变化多端,除金质外还出现了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松石、晶石等珍贵材料制作的步摇。明代四大名画家之一唐寅在《招仙曲》一诗中写道:“郁金步摇银约指,明月垂璫交龙椅”。由此可知明代步摇用“郁金”,这也许是用金属与珠宝镶嵌的一种步摇形制。其中不乏明代时兴起来的焊接新工艺。将金累丝与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嵌上珍珠宝石等作点缀,其实用耐久程度大大超过了雕琢、焖压等传统工艺技术。 清代步摇大多采用了明代焊接制作新工艺方法。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编辑的《清代服饰展览》图录中,有一件“点翠嵌珠凤凰步摇”,就是使用了金属焊接作底托,风身用翠鸟羽毛装饰,其眼与嘴巴用红色宝石、雪白的米珠镶嵌,两面嵌红珊瑚珠。凤身呈侧翔式,尖巧的小嘴上衔著两串十多厘米长的小珍珠,坠角是一颗颗翠做成的小葫芦。整个步摇造型轻巧别致.选材精良,实为罕见。 在另一图录中又有一件“吉庆有余”流苏,形制近似类同。与针梃连接的流苏顶端是一金累丝的金戟(古代作战武器),戟上挑著一个下垂的金累丝的磐,磐的两端义各下垂一珠串,一串为珍珠青金石蝙蝠点翠华盖,下坠著红宝石坠角。另一串为珍珠蜜腊鱼及点翠华盖,红宝石坠角。整个流苏由戟、磐、蝙蝠、鱼等组成,谐音“吉庆有余”。这件流苏寓意吉祥,形式别致,不但起著装饰发式作用,还集嗡意、象徵、谐音於一体,堪为流苏首饰的上乘之作。 流苏一词的本义原是指古代人装饰车马帐幕时用的彩线丝穗。而步摇与流苏在形制上和功能上如出一辙,至於步摇的名称为什麽没有被沿袭下来,反而为流苏一词所取代,尚有待日后的进一步考证。 满族妇女所喜爱的流苏,多种多样。顶端有凤头的、雀头的、花朵的、蝴蝶的、鸳鸯的、蝙蝠的等等。下垂珠串有一层、二层、三层不等。现在北京故宫珍宝馆展出的清代后妃首饰中,有一件“穿米珠双喜字流苏”,它是皇帝大婚时皇后戴的。流苏顶端是一羽毛点翠的蝙蝠,蝙蝠嘴裏衔著两个互套在一起的小金环,连接著一个羽毛点翠的流云如意头。如意头下平行缀著三串珍珠长穗,每串珠又平均分成三层,每层之间都用红珊瑚雕琢的双喜字间隔。串珠底层用红宝石作坠角。整个流苏自顶端到坠角长二十八厘米,是流苏中较长的一种。这种长流苏一般歪插在发髻顶端,珠穗下垂,刚好与肩膀平。此外,清宫珍藏的流苏,顶端以凤衔滴珠的最为常见。如“龙凤呈祥”、“彩凤双飞”、“丹凤朝阳”、“凤穿牡丹”等等。凤凰是百鸟之王,据说它能给人带来幸福、美好、光明。凤凰衔珠的形象,寓意凤鸟筑巢,准备育雏。封建时代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多子多孙,所以后妃的头饰中以凤凰为题的很多。 清初时的普通旗女和汉族妇女模仿满族贵妇发饰,以高髻为尚,梳时在头顶后部将发平分两把,向左右方横梳成两个长平髻,两髻合宽约一尺,俗称 “叉子头”(也称“两把头”、“或“把儿头”)。作叉子头时,又在脑后头垂下一缕头发,下端修成两个尖角,形成燕尾形名谓“燕尾”。清吴士赞《宫词》对这种发式作了描写“髻盘云成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低。”这些宫词对满族妇女的独特发式作出形象的描绘。 “团头”,又叫旗鬓,是民间常见的发式。满族妇女进人中年以后,便不再盘“头翅儿”,而改梳“团头”,其造型好像一个带花纹的馒头,但“团头”不同于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妇女的“疙瘩鬓”。两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区别,疙瘩鬓在脑袋后下方。团头位置在正上方,把头发在头顶梳成竖式的圆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儿”,并在发中插戴银、铜质扁方等首饰。一些老年妇女因头发较少,在头顶绾成一个螺旋式的“卷儿”,即简单又便利,直至近些年在满族聚居的农村还可以看到。 还有一种叫做“水葫芦”的发式,俗称“水鬓”。即挑下两鬓微弱之发,用肥皂水傍耳根成钩形,丰颊面颐,相衬如桃花带雨,格外美观。 康乾以后,由於受汉族发髻“如意缕”的影响,满族j妇女一般均将发髻梳成“一”字形,俗称“一字头”、“如意头”等。清代中期,满族妇女的发髻样式逐渐增j高.“双角”也不断扩火,满族妇女发式由h两把头这种髻式发展到架子头,同时也是由自己头发梳理而成的发式逐渐发展到借用架子由真、假发相掺杂而成的发式,发髻上多插有饰物。其中有种名叫“扁方”的板状饰物,初时形状较小,到清代后期,特别是咸丰年间,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得更加高大和夸张,已演变为一种“高如牌搂”式的固定装饰,从而取代了用架子梳的两把头。 《阅世篇》曾载:“顺治初,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架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嗣后这种发式愈演愈高,至后期而为既高且大的形式,有人形容其头就像顶著一块小黑板者即指此式。这种牌楼式的装饰上面不用头发,纯粹以绸缎为之,做成一顶“扇形”的冠,戴时只要套在两把头发髻之上,这就是俗称的“大拉翅”,是满族贵妇的发式。这些贵族妇女们头戴高高的饰物,再穿上她们习惯穿用的那种高底旗鞋,身材显得格外修长,走起路来也愈加稳重、端庄。 大拉翅,又称“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类似於现在舞台和影视剧中所见到的清代宫装样式,应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成,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后也留“燕尾儿”。这种发式清末流行於北京,而且越加越高,发展成类似后来“旗头板”的式样,并在正面饰以花朵,侧面悬挂流苏(线穗),所以东北一些地区叫“京样”或“宫装”。 “大拉翅”头饰是形似一个扇面的硬壳,约尺把高。裏面是用铁丝按造头围的大小做一圆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面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装饰性的大两把头,再插一些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或绢制的花朵。需要时,戴在头上即可,无需梳掠,不用时取下搁置一边。既起到美饰头发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谓两全齐美。大拉翅,形似大如意,勾在颈后的燕尾,也比原来的大,几乎挨到衣领上。因大拉翅以粗铁丝做架,承重性较强,上面设有插簪、钗、流苏、疙瘩针、耳挖勺、头花等固定装置,满足了同时佩戴众多首饰的需要。 满族妇女的这种发饰,是贵族妇女的专用发饰,故宫博物院藏《雍正行乐图》,作清初贵妃形象,就绘有这种发饰。因这种发饰属於达官贵族阶层女性的盛装,所以平民妇女在结婚时,也常常以此为“礼冠戴在头上,好像汉族的“凤冠霞帔”一样觉得荣华和富贵。直到清末,“大拉翅”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发饰,无论官宦命妇、民间女子纷纷效仿。其实上述的头式除贵族妇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这样打扮。原因是既费时间又费劲儿,而且必须由别人帮助完成。梳好后不能随意俯仰枕靠,无论站或坐都要直著脖子,虽然漂亮但并不舒服。民间除在婚礼等隆重场合或年轻姑娘媳妇过年时梳外,很少能见得到。

帮忙找一些古代服装首饰发髻的名称越多越好

文章TAG:深圳市维纯服装有限公司深圳深圳市服装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