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个县是出不了多少举人的,三年开考一次,还得省试,在秀才中择优选拔,而且有许多穷秀才因无路费资费而放弃。撒台湾时,舅公不愿去,因家有老母贤妻子女(舅婆常来我家,是个知书达理的大家佳秀,品貌姣好),(三)举人,乡试,省级举行三年一次考试,生员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
1、古代秀才和举人的差别有多大?
说起古代的秀才和举人,这些文化人在现实生活的待遇和两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书中和民间传说中知道一点。古代的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年青学子好学上进,从优级级考试选拔,择优授学位,使优秀文化人能学而优则仕,成为国家治国当政的栋梁,所以说古代对文化人也是既豉励又是严格分优劣等级的,不聪明好学,不刻苦努力,不勤奋钻研,你就永远是童生,甚至文盲半文盲。
只有优秀者,才能上位秀才功名(学位),而秀才虽得不到官府地方的额外经济待遇,但在社会地位上,比如平民百姓会另眼相看,遵重秀才,在政治上,可免一些劳役,不用对县官以下官员下跪,触犯官司,可亨一定特权,至少要革去功名才可按律处治,但秀才多生于贫穷百姓家,出个读书人不容易,都想寒门出贵子,父母兄姐宁自劳苦,也便让其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天子乎者也,一但再无高上为举人,以至手无搏鸡之力,一但失去亲人,失去依靠,在古代又极少有文化岗位,先进科技行当,也没几个公务事业等你就业,田间劳作,民间苦力又都不会做,所以比没文化的大众都穷,都不如。
故反而常被粗俗乡人嘲笑,称之为‘’穷酸‘’,其实就是到现今社会,都仍有许多这样不三不四高低不就的‘’文化人‘’的。举人就不同了,其实古代一个县是出不了多少举人的,三年开考一次,还得省试,在秀才中择优选拔,而且有许多穷秀才因无路费资费而放弃。像范进靠丈人才能活命读书,连考多次才中举是极少个例,中了举人,除了可入仕做官,也可做乡绅,地位等级可谓超萌,县官过门得下马落轿拜见,以视敬重。
还有富户官人赠送田屋钱粮,免税免役,这等优惠还可惠及家族近亲和自家佃户,我外太公姓余,是兰溪上华乡下余村人,该村很大,现有二千多人口,清咸丰年外太公省试中举,成为举人,后未入仕做官。外太公书香门第,家境富裕,中举后便分家自立门户,在离下余村二里多外自家田庄立村,名‘’大墎头村‘’,前村是石港塘,后是华村,华村是我外婆家,外公华公娶举人千金为妻,生下长女我母亲华春凤,
我也多在听母亲回忆旧事,而了解点外太公,舅公之事了,所以也不很祥尽。母亲今天已104发,80岁去世的,作为家中最小辈的我,未见到过外公,外婆也是在我小时就过世,舅公是我母亲的舅舅,也是小时看到过,外太公是举人,又是地方富户绅士,家族自然也因此沾光,随外太公立村的近亲族人及佃户,在早年时生活都较富庶,村子虽不大,户数人口也在南乡算少,但在解放后,村里几十座房子都是青砖灰瓦,风火马头墙的微派建筑,没有草屋泥墙低铺屋。
而我外公村,倒有几户泥屋稻草顶房,我三舅舅家,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都住稻草顶泥屋,直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才改善住房条件,舅公是六十年代未过世的,老人家在文革初时挨批斗,有一次(临终前一年)来我家,吃饭时对母亲和我说:‘’唉,前半世亨讨债福,后半世遭报应,做舅舅的老了还被外甥在台上批斗‘’(我小舅舅因解放时,外公家道中落,被划为贫农成份,所以是农会领导,还成为乡供销社商店经理)。
舅公在上华乡也算名人,小时读书,书法诗词具佳,因吃东西讲究,又加口才好,被乡民取绰号为‘吃讲师’,民国二十年代去南京求学,后在南京从军,解放时是国民党南京交警团上校大队长。撒台湾时,舅公不愿去,因家有老母贤妻子女(舅婆常来我家,是个知书达理的大家佳秀,品貌姣好),所以回原籍,不想到却因历史反革命战争罪而获刑坐牢。
2、科举考试每年产生多少个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