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江门市 > 开平碉楼与村落,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总面积

开平碉楼与村落,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总面积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1-06 08:34:15 编辑:江门本地生活 手机版

1,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总面积

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 古村落占地16公顷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总面积

2,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什么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位于广东省开平市内,开平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建筑之乡、碉楼之乡,这里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多则一村十几座,少则一村二三座。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千米连绵不断,蔚为壮观。现存最早的开平村落建于14世纪;开平碉楼建于16世纪,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大量华侨回乡置业,开平碉楼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最多时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1800多座。开平碉楼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筑文艺长廊”。这一座座碉楼,不仅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也是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见证,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碉楼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 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什么

3,开平碉楼与村落简介路线和门票信息急需要这方

建议你看看这个 http://www.17u.cn/scenery/BookSceneryTicket_4265.html 我们网站的
用两天时间足够了。看多了有审美疲劳,先说说你从哪出发?是自驾还是?

开平碉楼与村落简介路线和门票信息急需要这方

4,开平碉楼有什么历史意义

开平碉楼与村落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它是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合在碉楼上,使之成为留置于故土的一片精神守望地。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二、它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  在开平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门类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三、它是中国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  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交融和碰撞是华侨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随便走到一座碉楼或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因此,开平碉楼与民居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四、它寄寓了中国人的传统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碉楼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池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前面是成片低矮的民居,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开平碉楼成为侨乡民众构建和谐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

5,开平碉楼与村落门票多少有什么好玩的

开平碉楼门票价格 自力村碉楼群:50 马降龙碉楼群:50 赤坎古镇影视城:20 广东开平碉楼的自力村碉楼群和马降龙碉楼群都很不错的,也是很好玩的!
129全包,好玩的多的,玩花,玩水,玩泥沙,玩山,玩房子

6,开平碉楼与村落的资料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砖楼、混凝土楼。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目前开平现存石楼 10 座,占碉楼总数的 0.5 %。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 100 座,占碉楼总数的 5.5 %。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 3 种。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目前开平现存砖楼近 249 座,占碉楼总数的 13.6 %。 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目前开平现存混凝土楼 1474 座,在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占 80.4 %。 按使用功能,开平碉楼可以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 473 座,约占开平碉楼的 26 %。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 1149 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 62% 。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 221 座,约占开平碉楼的 12% 。

7,碉楼集中分布在开平的哪里村镇

如果是自己开车的话,从高速的塘口下后2公里就能到自力村的碉楼群,另外,马降龙和赤坎都不远,都只隔几公里,还有赤水,沿途都能看到碉楼.
其实开平到处都有碉楼,比较集中的地方如1楼所说,自力村,马降龙比较集中,其碉楼代表性也比较高

8,关于开平碉楼的历史和有趣的故事

开平碉楼开启的历史——中西文化的底层碰撞有一种习惯认识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底层是一支排斥外来因素的重要力量,中国的近代化基本上是殖民的产物,即使有自动的接受,也主要是社会上层的行为。在开平碉楼和民居面前,要重新审视这观点。今年6月28日,新西兰“花园城市”基督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这里召开。作为理事国成员的21国代表们仅用了8分钟的时间,几乎没有任何争议,中国广东的“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项目就获得了全票通过,“中国最年轻的世遗”就此诞生!而就在上一天,代表们还在为待表决的另一个申报项目争论不休。在中国,拥有数千年历史的遗迹比比皆是,为什么却是历史不过百年的“开平碉楼和民居”顺利成为我国第35处世遗?世遗大会表决的评估结论之一是:它“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洋元素”开平市地处珠三角西边,属江门市管辖,与同属江门的台山、新会、恩平、鹤山等地共称“五邑”,是中国著名侨乡。从广州向西行,两个小时不到,车窗外开始不断闪过看起来像西方古堡的建筑,就是到了开平境内了。开平碉楼现存1833座,鼎盛时期超过3000座,它们错落有秩地分布在稻田和村落之中,展现着古希腊式的柱廊、古罗马式的拱券和柱式、伊斯兰的叶形拱以及哥特式、巴洛克风格,甚至还有新艺术运动和工业派建筑手法。如此之多的“洋元素”,让游走于它们之间的人们有置身于西方田野的感觉。申遗成功让开平这个“小地方”瞬间热闹起来了,无数的旅游大巴和私家车正载着游客从四面八方呼啸而来。塘口镇自力村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四个提名地之一,也是迎接游客最多的一个地方。在该村保存最完好、陈设最豪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碉楼铭石楼里,首层正中悬挂着楼主方润文与三位太太的大幅照片,顶层供奉着方家的祖宗牌位,室内除了摆设精美的岭南家具外,还有美国式座钟、法国香水、德国的落地钟、留声机、缝纫机、皮沙发等很多“舶来品”。这“合理的异态”让游人啧啧称奇,就连历史专家们在初步看到碉楼并进入它们时,也不由得感到激动。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首席专家。2006年8月22日,自力村方广宽、方广容、方广寅三兄弟的三座居庐及其家族祖屋分别被打开,张国雄进房子里后,看到的场景就和如今铭石楼里陈设的一样:房间里摆放一部留声机和十多张唱片,其中既有西洋音乐,也有国内当时的红歌星周旋和王人美的唱片,此外也有粤剧大师马师曾的,这说明楼主当时既享受西洋音乐,也喜爱国内音乐和本土音乐的包容心理;在梳妆台上有男人用的发油和女人用的香水瓶、爽身粉等。、开平碉楼处处展现着中西合璧,在极具异域风情的外表下,开平碉楼几乎无一例外地有着一个“很中国”的名字,比如铭石楼以及号称“开平第一楼”的瑞石楼;在碉楼的细节上,人们同样也可以看到绚烂的传统壁绘、鲤鱼状的排水口、门框和屋檐上的狮子、麒麟或飞鸟的浮雕……新兴的西方文化和古老的中国传统就这么以生活式的随意和实用观念被融洽地交融在一起。“年轻”的开平碉楼之所以能在激烈竞争中成功胜出,顺利载入世遗名录,其原因就在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张国雄说,能否成为世遗,主要并不在于其历史的长短,关键要看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开平碉楼首先在于价值独特,西方的建筑艺术进入东方的稻作文明区并大量生存,跟当地的自然要素、传统民居和谐地融为一体,这种景观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张国雄说,中国不少沿海城市都有中西合壁的近代建筑,但它们大都是殖民地时期由外国人主持建造的。而开平碉楼却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学习、吸收西方建筑文化并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开平碉楼与村落”不仅仅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全球首个反映移民文化的世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平人开始了向美国等国家的大规模海外移民,但从19世纪末起,美国、加拿大等国盛行的排华政策却使得他们难以扎根异乡,并在1910——1930年代形成了侨房建设的高潮,如今人们所见到的碉楼就大多建成于这一时期,它们具有防匪和避涝的双重功用。早在2001年9月,联合国世界遗产协调员亨利博士来开见到碉楼时,就大为惊讶:“我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我所看到的东西,我在中国的其它地区都没有看到这种现象,就是当地人把西方的一些优点带回他们的家乡。这种走出去、带进来的传统的现象还没有结束,还没有中断,还在继续下去。”

9,开平碉楼与村落属于哪一类型的世界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开平碉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向联合国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6月28日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第31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顺利通过表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4处世界遗产,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10,广东第一处世界遗产开平碉楼再现民国历史的独特建筑群

距离广州市120公里的岭南地区,有一群罕见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群,它就是广东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35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现存1833座,最多时达3000多座,主要集中分布在开平市的塘口镇、百合镇、赤坎镇等15个乡镇街道上。这些主要兴建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建筑是民国时期的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见证中国传统 社会 向近代 社会 过渡更迭的重要产物。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和侨汇的减少,开平碉楼的兴建进入衰落期。战火纷飞的年代,人民逃命都顾不上,更无暇去修建这些搬不走的碉楼。据统计,1949年以后,开平建成的碉楼只有二十多座。从那以后,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开平碉楼的兴建已经没有意义,但是作为这段 历史 的见证,开平碉楼又有极其特殊的含义。 开平位于珠江入海口,是一个地势低洼,河网密布的水系城市。自明朝(1938-1644年间)以来,开平就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是当地著名的四不管区域,土匪猖獗, 社会 治安混乱,常年遭遇抢劫骚扰。低洼的地势、强劲的台风洪涝、加上混乱的治安,让开平的居民苦不堪言,当地民众为了自保,被迫修建了集防卫与居住于一体的碉楼建筑。 其实,开平最早的碉楼可以说是一次意外。明末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芦庵公的四儿子在井头村修建了一座瑞云楼,本意是用来防洪和防盗,它就是碉楼的前身。没想到1884年间,潭江大涝,附近各地都被洪水淹没,开平赤坎的村民因为及时登上碉楼得以存活下来,从那以后,其他村民也就开始修建碉楼用来防洪防盗。 不过促使当地村民普遍修建碉楼的事件则是民国元年的劫持事件。在1912年-1926年间,开平曾8次遭遇劫匪掳劫数百名学生事件,搞得当地人心惶惶,食不安寝。而在1922年的再次掳劫中,劫匪被鹰村的碉楼探照灯照射,无法及时反抗,一举被当地的乡团制服,学生被安全救出。 海外的华侨得知这个喜讯之后,奔走相告,觉得碉楼防匪作用很强,便省吃俭用请人按照碉楼的工艺设计好碉楼的蓝图带回家修建,以保家人平安。从此,这种集居住、防卫为一体的碉楼就开始在开平广泛修建,于是就有了无碉楼不成村的说法。 在这些申遗提名的碉楼里,最有名的就数自力村碉楼群,马降龙碉楼群、迎龙楼、锦江里等,它们是中国首个以华侨文化为背景的世界遗产项目。开平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城,目前开平的户籍人口为70万,而旅居在海外的华侨就有78万,分别分布在世界的79个国家及地区,故有“中华海外两开平”之说。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英美两国分别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赋予了英美两国可以招募中国劳工的权利。而当时国内的 社会 动荡不安,连续的起义和土客斗械所形成的内忧外患迫使开平当地的贫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去到海的对岸从事矿产开采、铁路修建、渔业等需要大量廉价劳工的地方,这是开平碉楼的建设背景。 这些游走在外的华侨分布在不同的国家,接收到的各国建筑文化也各不相同。因此,开平碉楼的造型也千变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形态。既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拱券和穹窿、、葡式建筑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建筑等。 但无论这些反映主人家人生际遇或者审美情趣的建筑有多大区别,他们修建这些豪华“别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护家人和财产安全。 碉楼一般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的防御。最高的碉楼是赤坎乡的南楼,楼层高达7层,矮的一般为三层。碉楼按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和石楼等。而修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碉楼主要是钢筋水泥楼多,由于那个年代中国的工业还处于萌芽期,因此大多数的原料都是以进口材料为主,造价较高。 据悉,修建于1925年的“天禄楼”共耗资12000个银元。在当时,一个银元可以购买30斤大米左右,换算下来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元人民币,那天禄楼的造价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多万人民币。 碉楼既然是以防御和居住为主,自然配备了大量的防卫措施。碉楼的下层几乎都是相同的,除了开间和进深不同,几乎都是按铁门加铁窗的防盗模式修建。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者火攻。窗户又比其它居民区的窗户要小得多,清一色都装有栅栏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的大门则采用厚重的钢板做成,一旦关上窗户和大门,碉楼就成了密闭的“保险柜”,刀枪不进。 碉楼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者半封闭的角堡,角堡开有向下的射击孔,还有瞭望台、探照灯、警报器等设备,一旦土匪来临,各户居民都可以互相通知,居高临下的采取防护措施攻击前来抢劫的土匪。这种开门能过日子、关门能避敌的时代建筑是开平人民保卫家园的最好武器。 除了自家居住的居楼之外,还有全村或者若干人家集资修建,每户各分一房的众楼,以及修在村口或者村外山岗、河岸的更楼等。一般有匪贼入侵,站岗的居民会敲响铜锣通知村民。在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开平的居民就是以这种的防卫模式来保证家人和自身安全。 开平碉楼不仅是侨民的家族史、奋斗史,也是开平的血泪史、抗争史。我们通过这些遗留的建筑得以窥见当时中国乡村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的先进理念,看到了各国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的特色建筑。这些罕见的建筑不仅是我们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瑰宝。 现在开平碉楼共有三个需要收费的景区,分别是自力村、立园、马降龙。立园是私家园林,马降龙和自力村都是碉楼比较集中的村庄,可以购买三个景区的通票也可以单独购买。不过在这三个景区之外,整个开平市还有大量的碉楼分散在各处,都是可以免费参观的。

11,开平碉楼与村落来自哪个城市

顾名思义,开平碉楼与村落来自广东省江门市辖下的开平市。
开平碉楼是在广东省江门市管辖的开平市,他主要集中在开平,其实在恩平也有不少的碉楼,碉楼其实就是那些村庄的旧楼,很多的碉楼都已经是无人居住的了,很多房主都出国或者是在市区买了新房的了。 碉楼也是那些有钱人的象征,他在当时还有很重要的意思的:主要是用来站岗放哨的,于防御的,因为当时土匪猖獗。

12,开平碉楼的背后一段属于金山客的历史故事辛酸而美好百度知

在江门的 历史 上,有着这么几代人,他们为了美好的前景,踏上了由泪水和汗水组成的天涯之路,背井离乡,成为一个个华侨。华侨们在异国他乡,经历过绝望,也实现过梦想与荣耀,也带回了一些先进的外国文化,使得江门成了有名的“侨都之乡”。 我在江门生活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偶然间会去游览一些景点,有幸目睹了华侨文化影响下的“开平碉楼”。开平碉楼,坐落在江门管辖下的开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动吸收外来文化所产生的建筑,集防御、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下面,我们一起聊聊“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作为江门的一个著名景点,最适合的 旅游 季节为4-6月,或者9-10月。在这个时节,你来到开平碉楼附近 旅游 ,将会看到一片祥和的田园风光,春光明媚,微风乍起,吹起了一层层“竹海”。而竹林旁边的池塘,则是泛起一阵阵的细小涟漪,鱼儿在水中嬉戏,这是江南水乡一个特有的景象,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可是,当你抬头往上、往远处看出,你会看到一栋栋屹立在田野之中、万花丛中的碉楼,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这才是让人惊讶的。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并且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在鼎盛时期,将近3000多座,现存1833座。这些碉楼按 功能 来分,可分为 居楼 (当地富人独资建造,用于日常居住)、 更楼 (在村口、河岸等地建造,用于预警)和 众楼 (是村里人合资建造,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碉楼按 建筑材料 来分,分为 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石楼 等,其中钢筋水泥楼最为坚硬,而青砖楼则是集坚硬与美观一身。 开平碉楼可谓是中国乡土建筑一个奇迹,是中西合璧的优秀建筑,而在它背后更是隐藏着一段辛酸而美好的 历史 故事。 所谓“碉楼”,就是把防御用途的碉堡和楼的形状相结合的建筑,在汉代时就出现了,并且广泛应用在乡村地区。但是,关于开平碉楼的故事,还要从明朝开始讲起。 现在,我们再看江门五邑地区的地图,可以看到开平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的交界处。在 历史 上,凡是交界处必定是混乱不堪的,“山高皇帝远”,朝廷的政策和官兵根本到达不了,自然也管不了。所以, 自明朝以来,开平就成为了“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 社会 治安混乱;而且由于地势低洼,河流众多,每遇到台风暴雨天气,洪涝灾害就频发。 由于种种的原因,当地的百姓被迫无奈,只能在村中修建起碉楼来自保。嘉靖年间,开平三门里村的关氏为了保护家人和保障村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庇护所—— 迎龙楼 ,这是开平现存最古老的碉楼。 迎龙楼造型简洁古朴,并不美观,但异常的坚固。迎龙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2平方米,楼的四角各有一个落地式的塔楼,四面开有小窗口。在当地,听老一辈人说,迎龙楼保护了他们几代人,躲过了几次的水灾和匪徒,人们称它为“救命楼”。 而在明朝后期,官逼民反的情况愈发严重,当地官员为了强化地方治安,鼓励地主兴办地方武装,结寨自保。于是,崇祯年间,关氏人家又修建了“瑞云楼”。 1848年,美国北加州发现了大量的金矿。继而,1849年开始出现了“淘金热”,加上太平洋铁路的修建,招募华工的消息也传到中国,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淘金。在开平当地, 就有些年轻人为了美好的前景,踏上了“淘金”之旅,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称呼——“金山客” 。 可是,经过将近三四个月漂泊,到达了美国的金山客才发现,现实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样。他们为了寻找黄金和修建铁路,长期奔波在偏远山区,做得都是最苦最累的活,生活异常的艰辛。 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在金山客们的长期努力之下,他们逐渐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站稳了脚跟。 这时,金山客们为了照顾家人,开始把省吃俭用的血汗钱汇回了家乡。到了二十世纪初期, 江门五邑地区就成为了华侨之乡,侨眷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这也为开平碉楼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到了民国时期, 社会 动荡不安,“四不管”的开平治安更为混乱,匪徒猖獗,而华侨富足的生活更是让他们招来了杀身之祸。 1912年到1926年间,仅仅14年时间里,开平就发生了8次匪徒劫持学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 但是,在1922年的一个晚上,事情发生了转折。 在当年的12月,众多匪徒想要劫持赤坎地区的开平中学,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发现,四处乡团的人员及时地进行了截击,成功地救回了校长及学生17人。 这件事轰动了全县,远在海外的华侨也听到消息,十分开心,认为建造的碉楼是可以防患匪徒。 于是,不想当匪徒眼中“肥肉”的华侨,开始了对“野蛮”进行还击。 华侨们开始在外努力工作,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让村里人建造碉楼,用以自保。而且,因为国内设计人才短缺,所以很多华侨就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寄回家乡,这也造就了开平碉楼风格多种多样,极具艺术特色。 于是,从二十世纪开始,在开平16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陆续地建造起了多座碉堡。 后来,一些华侨为了保障家眷的安全,而自家的财产不受损失,华侨回乡建造新屋时,也纷纷地把新房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这也造就了民国时期开平碉楼井喷式发展。 而在其中,一些华侨的炫耀心理,也造就了本用于防御的碉楼也变得异常的美观,更是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比如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极具艺术特色。 在《开平明报》中有这样的记载:予(访员)荏趁龙塘市,遇见一红柬标帖于何氏始祖祠门首,行前视之,其文云:出帖人龙塘联保堂,今因匪氛酷烈,到处打众劫掠可为杞忧,本堂有监于此,遂开会议,议商共图治安计策,众议将会底堂业变卖,取疑建筑碉楼,以维地方…” 从这可以看出,碉楼的本意是为了防御,抵抗匪徒的。 所以,在开平,作为防御性的“避风港湾”,碉楼一般高四五层,最高的达到九层。有些碉楼平时并不住人,只有匪徒来了,才会进去躲避,所以室内的空间大多狭窄,而且为了节省开支,楼层之间多木板铺着。 在四周,墙身上设有开口向下的窗户,装有铁板窗;在楼顶,为了能够准确预警,建有突出的方形或圆形的角堡,配有射击孔。 而在碉楼里,大门是进出的唯一通道,门板用厚重的钢板制造而成,门内一般有三四道锁,门外设有铁闸。而在门的上方,则设有小型的洞口,十分坚固。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缺乏安全感的开平华侨用勤劳的双手建造起一座座碉楼,以此来自保。可是, 碉楼可以保护家人,却不能陪伴家人。 那个年代的华侨地位很低,赚的钱也无法支撑起侨眷到异国生活的费用,所以在开平当地的华侨与家人常常分隔两地,一年都见不到两次面。 在分隔的岁月里,华侨与家里人的联系只能依靠一份份家书,在开平当地的档案馆内,关于华侨的家书就有几百封。因此,华侨们为了能够与家人团聚,通常是在海外赚了钱,就回国发展。 于是,很多华侨开始考究碉楼的美观性,开始建造了众多精美的碉楼,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座座别墅。 到了这时,碉楼已经不仅仅是用于防御,也是楼主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同时也寄托着华侨们浓浓的乡愁。有资金盖好一栋楼,也就意味着华侨不用再次漂泊,可以与家人相聚。 华侨开始注重碉楼的外观,这让民国时期的碉楼美轮美奂,更加具有艺术的特色。也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才可以有幸目睹一个中国乡土建筑上的奇迹。 在开平的碉楼里,侨眷寄出了一封封家书,“小女儿学会说话了”、“昨天我寄的信你收到了吗”、“父母很挂念”。 而这一封封家书,也诉说着开平当地人离多聚少的故事,这是一段辛酸的 历史 ,可也造就了中国乡土建筑的奇迹。 在这坚不可摧的碉楼下,不仅有当地人对家人的爱,更有着金山客那浓浓的乡愁。 【小皮】 参考资料:《开平碉楼与村落》、《开平县志》、《开平明报》

13,开平碉楼具体在哪里

开平碉楼与村落以碉楼和建有碉楼的村落闻名于世,位於广东省江门市开平的乡村地方,现存碉楼有1833幢。开平碉楼与村落于2007年6月28日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中,赤坎镇三门里村落、塘口镇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蚬冈镇锦江里村落和百合镇马降龙村落群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遗产的四处提名地。
开平碉楼与村落以碉楼和建有碉楼的村落聞名于世,位於廣東省江门市開平的鄉村地方,現存碉樓有1833幢。开平碉楼与村落于2007年6月28日在新西蘭基督城召開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會議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其中,赤坎镇三门里村落、塘口镇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蚬冈镇锦江里村落和百合镇马降龙村落群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遗产的四处提名地。

14,开平碉楼的资料

  编辑本段开平碉楼介绍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2001年06月25日,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北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为多层建筑,高于一般的民居,比普通民居坚固厚实,窗比民居开口小,外设铁板门窗。碉楼上部四角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可居高临下还击进村之敌。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开平碉楼  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当时县内较大的土匪有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 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宇。  编辑本段作用  开平碉楼  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开平设县,希望从此开始太平,故取名“开平”。自建县后,“社贼之扰”有所收敛,治安较以前安定,故清朝碉楼数量不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开平碉楼发展的初期阶段。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华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华侨只能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他们把建房、买田、娶亲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标,不断将自己积蓄的血汗钱寄回开平,从而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经济基础。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为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碉楼。中西合璧的碉楼大量兴建是这一时期开平村落最突出的变化,林立的碉楼从此成为开平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特点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编辑本段分类  按建筑材料分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青砖楼、混凝土楼。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目前开平现存石楼10座,占碉楼总数的0.5%。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目前开平现存砖楼近249座,占碉楼总数的13.6%。 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目前开平现存混凝土楼1474座,在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占80.4%。  按使用功能分  碉楼(15张)按使用功能,开平碉楼可以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  编辑本段价值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与村落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它是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合在碉楼上,使之成为留置于故土的一片精神守望地。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二、它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 在开平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门类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三、它是中国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 开平碉楼  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交融和碰撞是华侨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随便走到一座碉楼或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因此,开平碉楼与民居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四、它寄寓了中国人的传统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碉楼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池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前面是成片低矮的民居,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开平碉楼成为侨乡民众构建和谐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  编辑本段开平碉楼的历史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收拾金银细软,四处躲避,往往一夕数惊,彻夜无眠。华侨回乡,常常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且经常变换住宿地点,否则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这样,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2007年,开平碉楼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编辑本段造型  碉楼的下部形式都大致相同,只有大小、高低的区别。大的碉楼,每层相当于三开间,或更大;小碉楼,每层只相当于半开间。最高的碉楼是赤坎乡的南楼,高达七层,而矮的碉楼只有三层,比一般的楼房高不了多少。 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于塔楼顶部。从开平现存的一千四百多座楼来看,楼顶建筑的造型可以归纳为一百种,但比较美观的有中国式屋项、中西混合式屋顶、古罗马式山花顶、穹顶、美国城堡式屋顶、欧美别墅式房顶、庭院式阳台顶等形式。  编辑本段特点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罕有的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它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也是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移民文化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它还突出的体现了中国华侨与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历程。同时,开平碉楼丰富多变的建筑风格,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成群,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它极大的丰富了世界乡土建筑史的内容,改变了当地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可以说,开平作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她的特色在碉楼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对碉楼资源进行保护和挖掘,对于研究华侨史和建筑艺术,对于开发旅游资源和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砖楼、混凝土楼。  编辑本段开平碉楼群  自力村碉楼群  开平碉楼  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开平市塘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该村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稻田、草地散落其间,与众多的碉楼、居庐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形成一幅阳春烟景田园诗意般的农耕水墨画,独具岭南乡村气息的洋式城堡村落。 自力村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自力村碉楼多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当地侨胞为保护家乡亲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兴建的。 自力村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 自力村碉楼群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7月被评为“广东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民居”;05年11月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4月荣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2007年6月28日被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经开平市人民政府整治维修后,更加体现她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协调性,以她独特的面貌吸引前来观瞻的海内外游人。  开平立园  立园 ——华侨园林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集传统园艺、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其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艺术风格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足可与广东四大名园媲美。 立园位于广东著名侨乡开平塘口镇北义乡赓华村,是已故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创建于二十世纪初的花园别墅。建园历时十载,全部工程于1936年告竣。该园以《红楼梦》中描绘的大观园为依托,对中国园林古典建筑艺术兼收并蓄,并对欧美当时流行的别墅建筑特色加以融会贯通,达到中西合璧之化境,从而拥有"小观园"的美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修缮。1957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领导人陶铸等曾到立园参观,并指示对其一草一木要加以保护;1983年3月23日,县人民政府把立园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0月10日,园主夫人谢余瑶琼女士在美国欣然修书将立园委托开平市人民政府无偿代管50年。从那时起开平市委、市府就投入巨资对立园进行全面修葺、扩建,2000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2002年12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马降龙碉楼群  马降龙碉楼群位于开平市百合镇百合墟东南面,东北距开平市区15公里,是由永安、南安、河东、庆临、龙江5条自然村组成,为黄、关两姓家族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兴建。现有村民171户、506人,80%为侨户。海外侨胞多于国内人口,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马降龙村背靠气势磅礴的百足山,面临清澈如镜的潭江水,5条自然村像一条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该村有13座碉楼,这些碉楼造型别致,保存完好,掩映于村后茂密的竹丛中,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登高远眺近观,疑为天上人间。马降龙碉楼在保护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据记载,1963、1965、 1968年开平发生3次大水灾,洪水漫过民居屋顶,村民登上碉楼得以避难。  锦江里瑞石楼  开平市蚬冈镇锦江里的瑞石楼,是中西建筑风格完好结合的典型,也是开平现存最高、最美的碉楼,有"开平第一楼"之称。 瑞石楼的主人叫黄璧秀(号瑞石),清朝末年漂洋到美国谋生。后来,他又带两个儿子黄畅兰和黄赐兰出国。生意做大后,父子三人又在香港经营药材和钱庄。由于年迈的父母及妻子都在锦江里的老家,为了家人的安全,1921年,黄璧秀回乡建碉楼。 在兴建瑞石楼的过程中,黄璧秀父子由于观念不同而多次产生冲突。当时,锦江里周围的碉楼都是4至6层高。黄璧秀的父亲黄贻桂发现,当自家的碉楼建到第6层时,还没有封顶的迹象。 朴实的老人不希望太张扬,于是要黄璧秀就此封顶。黄璧秀没有听从父亲的劝言,碉楼继续向上施工。他告诉父亲,这座碉楼的设计是9层,他就是要在全村、全乡、全县建最高、最壮观的碉楼,让人们远远就能看到黄家的碉楼,无人可比。最后,一幢9层高的碉楼傲然矗立在80多年前的开平农村,直到今天还令人叹为观止。 瑞石楼全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总体造型是西式风格,有罗马穹窿顶、拜占庭穹窿顶等充满异国风格的建筑造型,而内部的布置、用具则是岭南传统的样式,门窗上都是雕龙附凤,有"富贵吉祥"、"延年益寿"等中国传统的祝福字眼,充分体现楼主对西方文化所表现出的从容、自信、大胆接纳,以及洋为中用、兼容并蓄的心态。在开平,瑞石楼可以称得上是最华丽气派的碉楼。  方氏灯楼  方氏灯楼坐落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东距开平市区11公里。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由今宅群、强亚两村的方氏家族共同集资兴建,原名“古溪楼”,以方氏家族聚居的古宅地名和原来流经楼旁的小溪命名。该楼高5层18.4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层以下为值班人员食宿之处,第4层为挑台敞廊,第5层为西洋式穹窿顶的亭阁,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是典型的更楼。方氏灯楼历史上为古宅乡的方氏民众防备北面马冈一带的土匪袭击起到了积极的预警防卫作用。  雁平楼  位于百合镇齐塘村委会河带村,1912年旅居加拿大华侨为防止匪盗而兴建,耗资三万双毫。因其是当地最高的建筑,号称与天际飞雁齐平,故名“雁平楼”。  编辑本段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这也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至此,中国的世遗已经增至38处,位居世界第三。  编辑本段开平碉楼门票信息  ① 景区开放时间:8:30—17:30 ② 儿童票:身高1.2米—1.5米半票,1.2米以下免票 ③ 预订老年票、军官票须凭证购买.65-69岁老人半价,70岁以上老人免费 ④套票有效期: 套票在4个景点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取票,所有套票有效期是3天,包括取票日在内,三个工作日有效,超过3天,套票将不再适用。单独门票,只限当天有效。  编辑本段开平碉楼历史作用  (一)避盗防涝  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常有洪涝之忧。开平县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其赤坎乡一带旧称驼驮,过去是一片湿地,芦苇丛生,水凫成群,最初到这里来定居的人是芦庵公。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芦庵公的第四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瑞云楼。这座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三门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1884年潭江大涝,附近各地多屋被淹,开平赤坎三门里村民因及时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  (二)抗日据点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在抗日战争后期,为阻止日寇开辟四邑直通两阳之捷径——由新会、江门出广州,连结成一条由南路向广州撤退之交通线,起过一定作用。其中,以坐落在赤坎镇腾蛟村的南楼最为出名。南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南临潭江,北靠东 龙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陆交通之要冲,地势险要。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此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了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四乡自卫队队部就设在这里。1945年7月16日,日寇为了打通南路干线以便撤退,从三埠分兵三路直扑赤坎镇,国民党军队闻风而逃。司徒氏四乡自卫队的勇士们凭据南楼抗击日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7日赤坎沦陷。是日晚, 日军从陆路包围南楼。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又无援军, 自卫队部分队员在激战中突围出去,留下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炳等7名队员坚守南楼,战斗7天7夜,重创日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七勇士把枪支砸毁,在墙上写下遗言:誓与南楼共存亡。日军久攻不下,调来迫击炮等重型武器进行轰击,但因楼房坚固,不能奏效。最后,灭绝人性的日寇向南楼施放了毒气弹,七壮士昏厥后被捕,敌人把他们押赴赤坎司徒氏图书馆的日军大本营,施以酷刑后残暴杀害,并将烈士遗体斩成数段抛入江中。抗战胜利后,开平人民在赤坎镇召开追悼大会,开、恩、台、新四邑3万多人参加了大会,足见烈士的英勇事迹深得人心。  (三)共产党地下活动场所  开平境内不少碉楼在各个革命阶段,党开展的革命活动中起过积极的作用。1937年8月18日,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在塘口区以敬乡庆民里谢创家的碉楼“中山楼”开会宣告成立。谢创被推选为特支书记,会上,确定以抗日救亡为中心,领导开平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使开平革命斗争进入新的阶段。 “中山楼”是谢创同志的父亲谢永珩先生于1912年兴建,为纪念孙中山而取名。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山楼”一度是开平党组织的重要活动中心,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区工委、县委和中共四邑工委、广东省西南特委等领导机关均曾在“中山楼”设立,各种革命活动的研究、布置,都在这个碉楼里进行。因此,这个碉楼成为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指挥中心,在开平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作用。  让子弹飞电影外景  让子弹飞—姜文—开平碉楼  《让子弹飞》又名《火烧云》,是著名导演姜文继《太阳照常升起》之后的又一力作,该剧演员阵容强大,集合了周润发、葛优 、刘嘉玲、胡军、陈坤、廖凡、邵兵、姚鲁、张默等影视界知名演员。 《让子弹飞》在广东拍摄,看中的正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群落。这些一百年前的碉楼,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十分符合影片的梦幻色彩以及时代背景。而为了配合姜文的拍摄,当地政府更是破例首度允许剧组进入碉楼的内部进行拍摄,不过前提是签订了天价的保护协议。 该剧制片人马珂表示说:“第一次看到开平碉楼群落,就觉得怎么会有这么巧的地方。《让子弹飞》的年代背景是北洋军阀时期,那正是一个中西交融的传奇年代,而发哥扮演的也是一个有海归色彩的当地霸主,碉楼既保留了明朝建筑风格,又混搭了西式华丽风的建筑,作为发哥的府宅简直是天衣无缝的选择。”
文章TAG:开平碉楼与村落开平碉楼村落开平

最近更新

  • 宝石寓意,宝石代表着什么寓意

    宝石代表着什么寓意代表的是永恒.2,红宝石有什么寓意戴红宝石的人会健康长寿、聪明智慧、爱情美满,而且,左手戴上红宝石戒指或者左侧戴一枚红宝石胸饰,就会有一种逢凶化吉、变敌为友的魔力 ......

    江门市 日期:2023-05-06

  • 表白文字,表白的话语

    表白的话语一句:我爱你,我们可以在一起吗我喜欢你2,关于表白的句子要读着很快的天空中有你我最喜爱的颜色,现实中有你我最相配的角色。白云依靠着蓝天,蓝天包容着白云,就像现在的你和我, ......

    江门市 日期:2023-05-06

  • 键盘练习指法,键盘打字的正确指法有没有亲教教我

    键盘打字的正确指法有没有亲教教我开始打字前,左手小指、无名指、中指和食指应分别虚放在"A、S、D、F"键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应分别虚放在" ......

    江门市 日期:2023-05-06

  • 毕加索画展,毕加索是少有的生前名利双收的画家

    在二维空间的基础上,加入透视、明暗或色光变化,形成平面和深度,毕加索的绘画也融入了时间的空间,也就是说你此时看到的东西,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之一,作品超过2万件,包括 ......

    江门市 日期:2023-05-06

  • 繁荣是什么意思,第二集:繁荣、富裕、活跃、繁荣

    热闹(场景)繁荣活跃;使现场生动欢快;热闹场景:他只是看了一下,就忘了回家,繁荣、富裕、旺盛、繁荣、活泼、繁荣、辉煌、繁荣与萧条、冷落、偏僻、荒凉、隔绝、野性的代名词,繁荣,繁荣, ......

    江门市 日期:2023-05-06

  • 手骨爆裂,手骨爆裂中医好还是西医好

    手骨爆裂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如果中医有好的骨科医生,还是中医好西医治中医养{0}2,手骨爆了要不要动手术你要是感觉手没有用了,不想要“它”了就让它爆了吧!还动什么手术啊!需要的。。爆了 ......

    江门市 日期:2023-05-05

  • 萧葭,抑郁对应的是暗夜里的人

    可以认为海鸥和苍鹭生活在蟑螂中,恐怕鸥鹭来了,即使命运遇见了你,命运的意义,千里明月对应的是黑暗中有天意,千里明月有好人事,看着身边的人,发现抑郁对应的是孤独,发现自己还是孤独,没 ......

    江门市 日期:2023-05-05

  • 青果的功效与作用,常吃青果可助孩子骨骼发育

    青果它含有丰富的钙,可以帮助孩子的骨骼发育,如果经常食用,人体内有足够的钙与脂肪酸和胆汁酸结合形成不溶性化合物排出体外,从而降低对肠道的致癌作用,1,青果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清 ......

    江门市 日期:2023-05-05